杨卫军 邬红梅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三全育人”;多维阐释
2018 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2019年3月,习近平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系列讲话站位高远,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实效性,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能够同向同行,构建思政课大格局,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1]。深入研究这一课题,对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思政大格局,协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同向同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所有高校教师的政治使命和职责所在,该使命和职责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这是高校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能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最高依据。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题中应有之意,因此,必须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习近平反复强调,思政课对一个人的成长特别重要,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同向同行至少可以考虑几个向度,即要解决政治方向和信仰一致,育人方向和文化认同一致,理论认同和道路认同等问题。
政治方向和信仰一致。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和文化、传播信仰和真理,进而塑造生命和灵魂、塑造时代新人的重任和使命。思政课教师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教师无法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将真、善、美植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和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解决政治方向和信仰问题,责任重大,道长且远。从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共同目标就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红”是政治要求,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相适应;“专”是业务要求,要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一致、相契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首先要在政治层面保持有一致性,“课程思政”要把握政治方向,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一致、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致;要树立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核心意识。把握政治大局,与“思政课程”一道,向党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看齐,共同推动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信仰认同,增强学生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同向同行就是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者要密切配合、协调同步,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能相互拆台,不能南辕北辙[2]。
育人方向和文化认同一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要在立德树人、育文化人等育人方向上保持一致。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归根到底在于育人,最核心和关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开设思政课具有独特的目的和功能,决定教育的方向,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不是“飞来峰”,尤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开设思政课就是让学生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怎么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来的。开设思政课是落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的需要,是决胜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当代中国,育人方向要统一到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层面上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引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育人方向上都要统一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认同层面上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理論认同和实践认同一致。“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用中国理论解释中国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教师要强调树立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分析当代我国经济社会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从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事物表象中把握本质、掌握规律,看清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势、信心和能力。同时,还要强调树立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运用整体视野和世界眼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法,结合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中国近代170多年奋斗史、共产党一百年创新发展和伟大斗争的历史、新中国七十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创造的人间奇迹,来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而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行,使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并助推中国梦的实现[3]。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表明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人才培养体制上同向同行需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思政课”,或者在专业课和思政课的大拼盘。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同向同行,就要解决好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方面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建设“课程思政”不是要弱化或取代“思政课程”,而是要推动思政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要明确“思政课程”的主导地位,这并不是指要弱化其他课程,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政课程”要占核心地位,课程思政的系列课程起到补充作用,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这就需要建立一种同向同行的运行机制,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4]。为此,要建立“以思政课引导课程思政”的运行机制。就是在重大问题上“思政课程”要起到引领作用、骨干作用、示范作用,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引导“课程思政”建设。要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联动机制,形成协同效应。两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要同向同行,必须要有一种联动机制,使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行稳致远。
课程思政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教育部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总部和总设计师,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每个高校都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宣传部为协调部门,以各二级学院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单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形成各部门共同参与的合力格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协同并进,共同构建起良性互动的多元育人机制。多元育人机制的健康运行,要坚持时代性,即课程思政建设要反映新时代特点,要与各门专业课程的传承与发展相结合;坚持针对性、可操作性,即在推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时要从各专业具体情况出发,具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坚持求真务实,即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终要依靠制度保障,这就需要推动学校制度创新,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一方面,要继续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发挥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制度,不断鼓励有条件的学科、專家学者加入到“课程思政”系列之中,确保这种制度能够长期运行,行稳致远。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人才培养路径上要同向同行,构建思政课大格局,要共建、共商、共培、共享,协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实施课程思政要聚焦教师队伍、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各高等学校要以各专业课教师为主体,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教育方面的骨干和生力军作用,确保“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共建人和领路人,实现公共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资源共商、共培、共享、共建,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5]。
专业教师要通过专业授课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教化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教师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变化,让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6]。
课程思政建设应主动汲取思政课程在密切追踪国际国内热点、关注学生学习与就业等方面的诉求,创新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形成全面协调发展、有机融合的思政大课程和大格局。在课堂教学方面,专业课老师在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上要有机融入德育内容。要顺其自然,避免生搬硬套,走入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拼盘”或“两张皮”的误区。一方面,不能把“课程思政”视为大杂烩或认为思政元素就是多余或累赘。“课程思政”的价值取向非常明确,讲政治是“课程思政”的旗帜和灵魂,应把思政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为什么”“四个自信”等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中。另一方面,把“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思政”不是把专业课讲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术业有专攻,思政课和专业课的特点各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有教书育人的职责,都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但分工不同,理应各司其职,同向同行,最终实现同频共振的育人效果[7-8]。
“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教育教学中植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将政治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之中。“课程思政”不能错位或越位,“课程思政”讲政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教育,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必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辅导员管理育人、党政工团等形成合力,构建思政大格局,方能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