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链接

2021-05-27 15:14赵梓如
关键词:统编教材劳动教育语文教学

赵梓如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链接,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在课堂进行简单枯燥的口号式说教,而应探索在语文课堂情境下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避免“流于形式”的說教,让劳动与语文完美融合,润物无声。

关键词:劳动教育;语文教学;统编教材;劳动因子

劳动观念的偏颇、劳动实践的缺失、劳动情感的异化等现实问题,呼唤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回归。2015年7月,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强化在国家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总体目标,提出劳动教育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重视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指出,其“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应深度链接,其可行性分析及具体策略如下:

一、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链接的可行性分析

(一)在思想上,“劳动观”与“人文性”紧密契合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重在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劳动教育旨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明白劳动对于世界与人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一脉相承。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赋予劳动教育新要求与新使命。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指向民族精神的育人导向,与劳动教育的价值导向一致,给足劳动教育的空间。

文字是记录劳动过程、传播劳动思想、抒发劳动情感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涉及“劳动”的篇目不在少数,一篇篇文质兼美、深富内涵的课文,给人以美的享受——徜徉语言文字间,或走进劳动场景,或感知劳动乐趣,或体会劳动的艰辛,真切体悟美好的劳动观念。

(二)在行动上,“劳动实践”与“语文实践”相辅相成

语文课程提倡“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讲究介入真实生活情境组织语文实践;劳动教育则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它们都着眼于现实生活,基于真实情境,意在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学习生活与身体力行的劳动生活,并不是互不影响的两条平行线,而是可以交叉与融合的,这给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链接提供可能。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围绕“劳动”主题进行策划,成为劳动教育的资源;学校一系列劳动教育的实践体验,也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

二、统编语文教材中劳动因子的梳理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深度链接,首先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梳理。梳理发现,每册教材都涉及与劳动相关的内容,笔者将其称为“劳动因子”。有诗歌童谣类,如古诗《悯农》(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童谣《田家四季歌》(二年级上册);有故事类,如寓言故事《揠苗助长》(二年级下册《寓言二则》)、童话故事《一块奶酪》(三年级上册)、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四年级上册)、小说《桥》(六年级上册)等;还有历史传记类,如《李时珍》(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赵州桥》(三年级下册)、《狼牙山五壮士》(六年级上册)等。每一篇课文传递出的劳动思想与观念有共性,也有个性。另外,还有少量的习作内含劳动实践的要求。如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写观察日记》就以种植体验为例,引导学生学会连续性观察。这些劳动因子,包括劳动思想、观念、情感等,是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链接的有效载体。笔者从“劳动与品格”“劳动与财富”“劳动与技术”三个方面梳理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部分劳动因子,详见表1。

当然,教材里不少课文并不能单一地归为某一个方面,如《我要的是葫芦》(二年级上册)不仅阐释了劳动与技术的关系,也反映了劳动与财富的关系。

可以说,统编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在彰显“崇尚”“尊重”劳动的观念,如一年级上册的开篇《我是小学生》中提出“爱学习,爱劳动”、《悯农(其二)》(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强调“盘中餐”来之不易、《田家四季歌》(二年级上册)表达对农家人的赞美等。这对现如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等错误观念及行为的纠偏,均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链接的基本策略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链接,并不是要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枯燥的口号式说教,而应探索在语文课堂情境下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避免“流于形式”的说教。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年3月独家策划(一)涟漪式:扩大劳动价值内核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内隐着不少劳动价值观。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体会文本主人公的品质,还可从一件事情到一类现象,从一个人到一类人,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中值得学习的劳动精神,从而对劳动有愈发清晰的认识,解决劳动观念偏颇与劳动情感缺失等问题。我们将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称为“涟漪式”。

如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桥》的教学设计:

1.其实这个小伙子不是老汉的儿子,整个故事也是完整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还要这样去写,而且结尾才告诉我们呢?

师生交流。重点引导:这样的情节设置更震撼,突出老汉牢记自己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在大是大非面前铁面无私。

2.党员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师生交流。重点引导:党员就是我们身边那些毫不起眼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有困难就冲在大家前面。

3.我们学校门卫李爷爷就是党员,平日他起早贪黑,修剪全校绿植;教导处李老师就是党员,就算脚受伤也天天坚持上班。同学们,你们的爸爸妈妈是党员吗?你们的身边有党员吗?他们有辛勤工作、顾不上回家的时候吗?

学生根据预习所调查的材料进行交流。

4.这些都是多么可贵的劳动品质啊!你看,老汉作为党员中的“领头羊”,他没有顾着自己逃命,而是先组织大家撤离,这是党员最好的示范。

《桥》这篇小说短小精悍,讲述了洪水来临,作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在组织撤离时要求党员排在队伍后边的故事。但是作为党员的小伙子想先走,老汉把他揪了出来,最后老汉和小伙子都没能得救。小说在最后点明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父子。在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品析小说情节设置的魅力,再聚焦党员这一群体,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学生对党员群体的认识,借助他们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进行劳动价值内核的提炼。

其实,像这样的涟漪式教学,几乎每一篇涉及劳动因子的课文都可以尝试。如一年级下册《文具的家》,可以从收拾玩具的习惯开始,再扩展到实际生活中哪些事情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低年级就培养学生服务自己的劳动意识,避免事事让父母包办。

(二)情境化:还原劳动真实场景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劳动场景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学中,不妨还原这些场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深化对劳动的认识,从“知道”走向“体悟”。

以二年级上册的识字4《田家四季歌》为例。《田家四季歌》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儿歌,以春、夏、秋、冬的顺序向读者描绘了农家劳动者一年的农事。课后习题第2题,列举了8种农事,分别是播種、插秧、耕田、采桑、除草、割麦、打谷、积肥,需要学生“读一读,记一记”。基于教材,立足学情,围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相关农事”“赞美辛勤劳动”的教学目标,可做如下设计:

还原生活情境:在预习的时候布置学生观看关于相关农事的视频,进行一定的了解。

创设问题情境:读了课文,如果你是农民,你最喜欢春、夏、秋、冬哪个季节?

走进真实情境:周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到田间走走,观察农民们在这个季节的农事活动,拍拍照片,给大家讲讲照片中的故事。

本课教学,识字应是重点,此处不多加论述。上述设计从预习开始,通过视频还原劳动场景,解决学生理解课文的困难,为学生体会农事劳动的艰辛与喜悦奠定基础。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其实,该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选春天,可以带领学生领略田家的美景与农作物的饱满;选夏天,可以带领学生回顾农民们早出晚归辛勤的劳作;选秋天,可以带领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想象农民们喜悦的样子,并思考“如此喜悦是因为什么”,从而认识到辛勤劳动的巨大价值。

(三)实践性:创造劳动体验机会

语文教学中还可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记录劳动过程,传播劳动思想,抒发劳动情感。如梳理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内容发现,有部分习作提供了转化为劳动实践的可能性(见表2)。

表中的几个习作分别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养殖小能手”“我是‘美容小卫士”“我是‘设计小天才”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我是‘养殖小能手”的活动中,尝试自己种植、照顾植物,体会劳动的坚持,并进行连续性观察,记录发现;在“我是‘美容小卫士”的活动中,略微改变原有的习作要求,把观察家人的家务劳动,改为自己尝试学习一种新家务,加强自立与自强劳动教育,同时记录自己劳动的过程;在“我是‘设计小天才”的活动中,自制班级游戏所需要的玩具,可以是传统游戏玩具,也可以是自己新设计的游戏玩具,让学生在制作中培养动手能力,体会工匠精神,同时也为班级游戏做好准备。

劳动意识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通过教材文本的学习、劳动实践的体验,进行劳动意识的启蒙,还需要创设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表达,把对劳动最真实的理解、发现、感悟、反思呈现出来,从而获得浸润,达到提升。

如二年级下册《千人糕》一课教学,为了让学生懂得“任何一样东西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努力劳动的成果”,笔者组织了一次这样的活动:

致浪费的你

同学们,学习了《千人糕》,我们知道了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努力得来的。在平时生活中,见过浪费的现象吗?在你身边,有浪费的人吗?把《千人糕》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吧!让他们在你的动员下珍惜所有的劳动果实。

学生有明确的目的,会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平时习以为常的浪费现象,从输入走向输出,从内化走向外化,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说一说、写一写提出真诚的建议或者送上真挚的感谢。这不仅凝聚了学生对劳动的感悟,引导他们反思与提升;也自带温度,让周边的人感受到来自祖国花朵的温暖。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借助语文引导学生恰当而有温度地表达,学习才会更加深刻、更值得回味。

(四)项目化:找寻劳动合作空间

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也就是说,任务需要相对真实,学生完成任务,是真正地在做事、在劳动、在学习、在感受,从而获得思想的进步、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中引入项目化的方式,有助于找到劳动合作的空间。

如四年级上学期末组织过一次“举办班级习作展”的活动,此次习作展的台前幕后全都由学生一手包办。因此,学生除了提供自己本学期最优秀的文章,并做成图文并茂的作品外,还需要从事一些额外的工作(项目分工见表3)。

全班学生分为4个小组,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职责,在付出劳动、完成工作的同时,小组还需要完成个人工作评价表(见表4)。

这一项目化学习,可以说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不仅展示了自己的习作,增强了习作的自信,更锻炼了听、说、读、写等能力,获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也可以说是一次劳动实践活动,评价表中,小组从劳动合作观、劳动责任感、劳动技术力三个方面评价学生,教会学生劳动需要诚实、需要付出、需要合作,同样也需要相应的本领与技术。学生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经历劳动过程,享受劳动成果带来的美好。活动结束后,还可以继续组织学生将劳动的身体力行通过语言发表上升到对劳动的认识、感悟和反思,从而深化对劳动的认识。

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链接,并不是劳动教育挤占语文教学的时间。它其实更趋向于巧妙融合、互利共生,在劳动教育中教学语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从而催生正确的劳动意识,催长必备的劳动能力,催化良好的劳动品质,达到品格的进一步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劳动美化生活:小学生品格提升新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康翠萍,龚洪.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旨归[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6).

[2] 谢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探析[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劳动教育语文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