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教育改革之下,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对教学重心合理转移,对学生思维能力合理培养。这种教学的转变预示着教学的进步,同时也是满足社会发展对小学英语教学要求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形式体现了一定不足,需要教师突破。以创新教学方法合理运用为主,对学生多元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学生认真参与到英语学习课堂中,获得真实的英语学习感受。教师教学的时候要关注学生思维特点,以合适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元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彭智明,四川省乐山市通江小学。
前言
教育进步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把关注点放在了学生多元思维培养上,而且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也重视人才的思维水平。小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对小学英语课堂合理地规划,让学生跟上教师讲课步伐,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升的情况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就更加高效。教师所开展的英语教学实践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运用,保证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文章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進行了重点分析,并阐释了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策略。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不足,这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教师想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就要对问题作出详细分析。具体如下:
第一,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合理培养。教师构建小学英语教学课堂的时候,没有为学生制定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教师缺乏对小学英语课堂的顺利构建机会,难以让学生面对英语知识学习的时候形成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比如,面对具体英语知识讲解的时候,教师会一一将自己教学观点体现出来,让学生硬性记忆或者背诵。学生在没有透彻理解这些知识内容的情况下,难以顺利地内化知识,缺乏对知识学习内容的重点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教师未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学生的英语课堂学习陷入到了一定困境中,缺乏对小学英语课堂学习的准确理解和认识。
第二,教师课堂教学不够深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未能得到培养。很多时候,教师开展英语知识教学的时候,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单纯完成学习任务的课堂中,并未让学生面对英语知识进行深度分析。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锻炼机会,也缺乏对小学英语课堂知识学习的准确理解和研究。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沟通,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面对英语知识思考的时候,角度不够全面。同时,教师未能构建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跟随枯燥的学习氛围,难以形成学习灵感,对英语知识学习认识不够全面和多样,这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教师面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缺少对学生英语知识的思考指引。学生之间不能针对具体英语知识重点思考和分析,这让学生的英语学习陷入了困境中。每一个学生面对学习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在不能交流的情况下,那也只能是固步自封,难以获得学习上的进步。教师要对这一行为进行反思,做出合理的教学调整。关注现阶段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情况,让学生拥有较强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是需要引起教师重点关注的。教师做出小学英语教学规划,形成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还需关注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在认真参与英语知识学习的时候,也拓宽英语学习的视野,感受英语学习的精彩。
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使用头脑风暴,培养发散思维。头脑风暴是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的关键。小学时期,头脑风暴方法的运用,会让积极参与知识联想和讨论。教师在英语学科中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英语学习场景。小学时期,学生活泼好动,也比较喜欢思考,这正是教师教学中运用头脑风暴法的关键时机。教师具体开展教学的时候对思维发散点进行关注,让学生投入到头脑风暴中,这也是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方向。
教师针对“can”“could”区别教学的时候,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合理区分这两个单词。首先要向学生讲解基础性理论内容,通过“I like football”教学内容的呈现,引出话题“sport”。之后,教师提出具体问题“What's your favorite sport?”鼓励学生通过头脑风暴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让学生说出在课外见过的单词。学生在头脑风暴法的运用下,通过“can”“could”进行造句。在英语学习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参与机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运用“Can you...?”“NoIcouldn't.”等语句进行造句。这让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得以培养,通过简单的单词进行造句。学生把头脑风暴法合理渗透到学习中,在跟随生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也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学生在丰富和广阔的学习空间中,提高自身发散思维能力。
2.开展深化教学,培养逻辑思维。教师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入手,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小学英语学习中找到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机。教师从小学时期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锻炼,让学生以较强的逻辑能力解决问题,在生活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水平。教师参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时候,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学习领域中,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思考和研究,关注事物之间联系,也深化逻辑思维能力。
当学生参与“It's red.”学习的时候,让学生进行颜色词语训练,展示相应的物品,学生运用英文进行物品颜色的描述,主要训练“red, yellow, blue, white”等表示颜色的单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把所学习的知识和具体事物相联系,学生深入开展事物本质的分析和研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和锻炼。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猜谜的形式,借助不同问题进行英语主题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全面提高。比如,教师进行“He's a doctor.”教学的时候,通过“What's your job?”问题的合理引入,让学生针对具体职业进行描述。以“she wears white clothes.”“She can help a lot of people with their problems.”导入学生随之进行联想,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进行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学生通过对比和判断等过程,对主题内容猜想,这加深了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印象,也让学生在参与英语知识学习锻炼的时候,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合理运用游戏,训练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教师使用游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开放性和新颖的学习领域中感受到英语学习的魅力。社会发展领域中,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进行一定创新。但是,创新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进行训练和激励。教师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思维训练。小学时期,学生还处于不断发展中,个性没有成熟,教师采取生动活跃的教学模式,会激起学生学习欲望,也会在创新思维训练上形成良好的功效。游戏教学模式符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教师针对“Will you take your kite?”教學的时候,教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学生从片段中猜测文章的结局是什么。之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内容的衔接和续写。同时,教师也可以开展角色扮演游戏,从“Amy一家打算去野餐开展会话”为主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自己的计划详细地说出来。主要掌握“take, fly, picnic, why, not, because”等单词,灵活运用“Will you take your... tomorrow?”等句型。这些游戏活动为学生丰富想法表现提供了机会,让学生在找寻良好的思维发展道路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
4.融入生活元素,培养形象思维。教师开展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时候,合理地渗透生活化元素,让学生拥有对英语知识学习的准确理解,形成较强的形象思维。小学阶段,学生的形象思维是十分明显的。教师对生活化元素的合理引用,会加强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的准确理解,提升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随之加强。英语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存在很大的关联,教师在把握生活元素的同时,启发学生认真参与英语知识的学习和分析。教师让学生从直观角度了解和分析英语知识,会更好地带领学生学习进步和发展。
教师针对“How much milk do you want?”教学的时候,为学生展现出不同类型的牛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记忆英语知识点。然后,创设特殊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分析“milk”,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物,也会从多个角度把英语知识渗透到实际生活中。教师拿出具体实物,鸡蛋、米饭、橙汁等,以随机提问的形式,让学生用英语说出来。主要是锻炼“egg,cake,rice,juice”等单词拼读。学生拥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在顺利完成小学英语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发展和进步,让学生在合理的小学英语学习情境中提高学习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多元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面对英语知识学习的时候充满希望和欲望。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指引者,应对教学工作拥有合理认识和理解,构建符合学生英语知识学习发展的教学体系,从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培养入手,学生在多项教学举措实施的引导下,提高英语学习质量。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活跃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形成自己的准确认识,不断诠释符合学生多元思维能力发展的教学体系,让学生面对英语知识学习深度思考,形成自己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孙萍.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J].亚太教育,2019(12):87.
[2]刘丽君.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3):1331.
[3]杨赟.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