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创新视角下安徽省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路径

2021-05-26 02:24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创人才专业

刘 燕

(安徽三联学院 动漫与数字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创产业是以创新创造为主的新兴产业,强调通过创意、科技和产业化的方式以文化为主体进行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转变,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持续增加,文化产品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肯定,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迁。“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同时不仅仅是直接获取经济效益,而是该产业对人类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共享、延续具有的深刻意义。”[2]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助推文创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是原动力。本文立足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对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进行有益的探讨。提出有关建立与完善人文、艺术、技术并重的复合型性非遗人才培养机制的一些建议。

1 非遗文创产业人才教育培养现状

国际上以美、日、韩等国为代表,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高等教育及文创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运行规律,对我国的非遗教育及文创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目前文创产业的国际化竞争趋势正在加强,国内的文创产业发展则刚刚起步,国内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天津、青岛等,在近五年内,陆续出版了以研究所在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为内容的蓝皮书,在发展报告中,各城市都肯定了文创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各城市的空间分布的特点、发展现状、发展态势,总结了文创产业存在的不足,对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开展了探索。

安徽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鲜明、数量宏大,凝聚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精神,其中世界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约119项、省级非遗项目约530项,涉及到的种类约有10种。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本省的优质文化资源、民族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走特色创意产业之路。2014年11月26日,《安徽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引导高校开设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相关专业,培养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领域急需的实用技术人才。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开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从业人员在职教育和学历提升,加强院校与文化机构的合作,建设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孵化基地”[3],文件对文创产业的发展和人才教育培养保障措施做出了详细指示。

截止2019年,安徽省非遗文化在高校中建立的研究中心和传习基地共有9所,安庆师范大学黄梅戏与民间文化研究所(2008年)是建立较早的教育基地之一,其余各高校均在近5年内建立了非遗文化研究中心或传习基地,成立时间普遍较晚。将非遗文化纳入高校教育课程中,我省仅有4所院校,普遍存在于各高校的艺术学科当中。部分高校请非遗传承人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的讲演活动,活动的频次约为每年1-2次(见表1)。

表1 安徽省部分高校非遗文化建设及传播状况表

2 非遗文创产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

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是非遗人才的培养,高校是培养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摇篮”,本着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原则对人才培养的原则进行定位,针对不同的艺术种类与区域性的特点制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方法,利用现有的专业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结合国家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明确专业设置的重点方向等。以艺术学科为基础,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链,对传统的“重技术、轻能力”的传统模式进行传承与创新,逐步建立与完善人文、艺术、技术并重的复合型性非遗人才培养机制。

2.1 对非遗文创产业人才培养理念的再认知

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结,标志着全球性的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新里程,“世界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对人类“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被确立为一种国际共同责任。随着科技、文化、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自然与文化所体现的社会作用与价值观念被广泛认同,如何科学地进行保护与研究、传承与发展,需要对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储备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

高校是专业人才教育与储备的“摇篮”,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肩负着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四大任务,国内的非遗文化教育“起步晚,发展快”,自2003年中国政府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在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为全球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国内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但与工业文明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在非遗的人才教育、制度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针对国内本土的非遗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于本国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积极探索教育发展规律,建立符合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

2.2 对非遗文创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梳理

第一,学科归属与培养体系。高度部门分割化阻碍了激励性的教学和想像力的研究。各科系教师间的接触太少,欠缺合作交流,使得许多学者和科学研究者将他们的智力局限在自己的小范围内。“以致大学在名义上是一所大学,其实只是数种学院的物理合并而己,没有化学的交融,只是数种学院同时坐落在同一块土地上罢了。”[4]目前教育部将文化产业管理归属为管理类学科,但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由于各高校在学科的建设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配给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国内众多院校将其划分在不同的院系之间:艺术、历史、文学、艺术、新闻与传播等,培养方案的制定存在着不同,专业定位不明确。但随着国内经济飞速发展,市场对这一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加大,利益的驱动使该专业如雨后春笋,招生规模越来越大,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总体原则没有有效结合,从而暴露出该学科体系建立的不足。

第二,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强调理论学习,重点传授学科前沿的宏观理论知识。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以理论取代实践环节,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知识积累、轻动手操作。理论教学在国内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占据的比重较大,近年来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教材开始出现,多种学科的理论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发出不同的声音,一方面说明该专业的发展面临的巨大教材需求,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材的学科系统性有待完善,理论的系统归纳与总结需要时间的检验,借鉴与学习国外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同时还需要与本国的传统文化理论相融合,在方法论的应用上脱离了中国本土非遗文化社会环境的作用(如传统的师徒传承、父子传承、区域界定等)。在教学实践环节出现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缺少具体的技能实践训练等。

第三,师资队伍与人才储备。由于专业发展起步晚,教师队伍的建立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知识结构的学习与重建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现有的教师队伍学科背景多样化,专业知识的更新落后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实践发展,技术应用能力较低,其专业的定向思维模式有待改变。

2.3 对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

日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呼与我国存在差异,在日文字面上,对于非遗文化称为“文化财”,“文化财”分为“有形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5]。日本开设文化遗产专业的大学共约11所,开设的专业名称分别为“文化财学科”“文化财保存修复学”“古文化财学科”等,部分院校的教授还担任文化审议会会员和文化财保护指导委员。日本把文化财作为学科专业纳入了大学教学中进行传承,更研发出大量的文化创意产品,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如手漉和纸)[6],日本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融汇重建,对我国非遗文化遗产学科的建立和文化艺术的创新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韩国在对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思维定式、对衍生品的开发、民俗文化的传播上则提出了“互动式”国际文化价值,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提升为国家战略,为高校提供“振兴基金”“电影基金”“出版基金”等专项支持基金。韩国对本国文化的推崇,也从另一方面显示出韩国人有深厚的爱国情结,对祖先的尊重,以及国际社会对于韩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是值得国人的借鉴和思考的。

日、韩两国对非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起步较早,两国十分重视非遗文创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文化影响力,分别在国家政策、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3 对非遗文创人才培养的建议

文创产业是在国内市场化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市场化的经济浪潮推动了文创产业的发展,在相应的文化机制不完善的状态下,文创产业人才培养“唯市场化的导向”,从而忽略了以文化为导向的文创产业价值,教育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担负着对人才教育的重任,文创产业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与物资需求相比,在文化层面上,教育是在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品格与思想,培养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独立思考问题,引导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的使命。“通过构建立体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将创意人才培养层次从目前的本科、专科提高到更高的学历层次,将创意人才培养方向从技术型、创作型提升到复合型,进而满足文化创意企业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人才的需求。”[7]

3.1 依托高校学科的资源优势平台

高校对文创人才的培养从教育体系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类的专业培养,其主要强化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侧重于文化产业的管理与发展。另一类则是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的综合应用,但是文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既懂文化艺术创作又懂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专业培养方向上应在强化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综合相关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对现有高校专业设置中的产业管理、人文历史、艺术设计、数字传媒等进行整合教学。通过学科教育中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化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的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人才资源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具有开放性、流动性和多元化思维的人才是文化创意产品的创作主体,也是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主体[7]。

在专业实践上应依托高校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资源优势平台,通过相关鼓励政策的制定,优化产学研的合作方式,在现有产业基地的基础上鼓励创意工作室建立、新媒体创意群落客户端的推广与应用,组织建立专业网站,建立专业论坛,建立微信公众号以及开展手机客户端推送工作等。加大对区域内非遗老艺人的挖掘,诚邀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社会人士广泛参与,共同为文创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3.2 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产学研有机结合

了解高校、企业、园区状况,精准对接三方需求,把产业相关信息反馈至企业、高校中,将文创园区定位、区域市场偏好、区域扶持政策等全面告知创业师生和创业企业。目前以非遗文化为主的文创产业数量较少,非遗文化产业发展有待提升,而有待发展的非遗项目种类丰富,如何将文创教育与优秀的非遗文化进行有效地结合、传承、共享是关键。要在教育理念上明确文创与非遗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首先,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艺术创意活动都必须粘贴于民族文化背景之上,文化艺术是文创产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其次,文化创意产业来源于传统文化但又高于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不是直接“拿来”非遗文化,而是在不破坏、合理使用范围之内,借助于优秀的创意与新科技对非遗文化进行再创造、再提高,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对非遗文化的活态化保护。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其核心是非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近年来安徽省文创产业园区的建立呈快速发展态势,全省16个地级市共建立74个文创产业园区。其中,合肥地区的产业园数量最多,达到11个,其次为芜湖9个、马鞍山9个、阜阳7个。文创产业园所涉及的产业范围有动漫产业基地、文化科技企业、设计企业、广播影视和数字出版、新兴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20余项。其中,以非物质文化为主题或涉及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宣传的园区有6家,见表2。

表2 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园统计表

其中省内皖南片区,以省遗、国遗文化建立的文创产业区相对较多,皖北次之,皖北和皖南更倾向于将旅游与文化创意结合发展,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宣传。合肥高新区作为合肥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的主阵地,文化与科教领域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以动漫游戏、智能语音、广播影视和数字出版等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创意策划为核心,采用设计、软件、网络、计算机服务等新媒体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推动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实现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与省内其它种类的文创产业相比,以非遗文化为主的文创产业数量较少,发展不均衡,高校在非遗教育与文创产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将文化创意纳入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创意传播、全面推动产业的发展。

4 结论

非遗艺术教育人才的培养除了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及培养方向进行合理规划外,还需要跨专业人才的支持,同时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的经验,因地制宜推动非遗艺术教育的发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挖掘非遗文化的创意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创意与产业资本,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文创人才专业
陶溪川文创街区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