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晓宇,郝世绵,钟德仁
(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嵌入性”是匈牙利的政治经济学家Karl Polanyi在其著作TheGreatTransformation中提出的概念[1]。Polanyi认为人类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经济利益的交换总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经济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嵌入并作用于社会制度之中。这里的社会制度不仅包括经济制度,也包括非经济制度[2]。“经济的社会嵌入”理论的提出使经济社会研究学者们将市场中的社会关系纳入研究范围,打破了经典经济学理论约束。
1985年,Mark Granovetter对“嵌入性”进行了进一步论述, 他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关系影响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不能被作为单独的个体进行分析研究,而是被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并反作用于经济运行[3]。他的观点形成了“嵌入性”的理论基础,对“嵌入性”做出了更深层次的阐述,提出了经济社会学的基本假定: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受其不断变化的关系影响,且将网络分析作为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4]。以Mark Granovetter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为其他研究者们打开了探寻经济现象的新视角。
随后,Zukin和Dimaggio对嵌入性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嵌入性是由“认知、文化、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等因素共同作用于经济行为而形成的,因此嵌入性分为结构嵌入、认知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5]。其中, 认知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主要是指从认知、文化和政治环境等角度来分析影响经济行为的嵌入性。结构嵌入性主要研究关系网络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及其对网络结构中个体占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影响,与经济分析中的网络化观点相类似[6-7]。网络密度、中心度与网络规模等结构属性都是结构嵌入性主要关注的内容[8]。在上述基础理论研究的推动下, 嵌入性理论在20世纪末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从新经济社会学领域逐渐衍伸至更广的领域,比如区域经济、产业集群、创新理论等研究中都引入了嵌入性理论的研究成果。
在特色小镇的研究中,嵌入性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维度嵌入,另一方面表现为特色小镇嵌入区域的程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加关注定性层面,即特色小镇如何通过各种维度嵌入于区域内。辛金国等人着眼于社会嵌入理论和共生理论, 探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问题,认为社会嵌入的表现形态可分为三种:一是环境嵌入,认为这一形态是小镇发展的起点,以当地的环境资源为基础,发展旅游业或旅游与其他产业相结合;二是产业嵌入,这一形态利用小镇的特色优势,进行嵌入-脱嵌-再嵌入的循环过程;三是文化嵌入,这一形态是为了沉积小镇的地域独特性,使小镇发展存有差异性[9]。程露等人运用嵌入理论阐述特色小镇与风貌的关系, 从“空间-时间-人”的维度将风貌嵌入特色小镇分为自然地理嵌入、历史文化嵌入、行动者网络嵌入三个方面,保持风貌的本土性特征[10]。林文迪等人基于“人口-产业”模型从产业人文维度研究特色小镇旅游要素的嵌入路径。该文认为小镇人口集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内在因素,也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外在因素。因此小镇应该通过分析自身旅游资源的独特性,或以举办会议、展览、赛事等形式打造旅游资源,加强自身定位,借此吸引游客[11-12]。基于以上研究可知,特色小镇的嵌入度多从经济、自然、文化等方面评价。因此本文将利用嵌入性研究视角,通过修正经典引力模型,将城镇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文化生活等要素纳入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度量特色小镇在指定区域范围内的嵌入度,展开对特色小镇网络嵌入度评价的定量研究。
为了研究特色小镇的网络嵌入度,首先要明确区域网络的空间范围。空间范围的规模不应过大或过小,如果选择以城市或省份为界,则可能截断特色小镇产业链,使其结构不完整,无法体现嵌入度;如果以中东西部为界,则地理跨度过大,使得特色小镇嵌入性不够显著从而失去研究的意义,因此将以城市群为界,研究特色小镇嵌入所属城市群的程度。
本文以安徽省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的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和休宁县齐云山镇为例,对比分析其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嵌入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以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等26个城市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城镇综合实力评价研究所采用的数据为2015年和2018年的截面数据,以反映2016年全国正式推广特色小镇后的小镇发展建设情况。由于统计年鉴多于次年编制,采用2016年和2019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县域统计年鉴的数据支撑相关指标,且考虑到数据可得性和完整性,笔者一行三人前往宏村镇与齐云山镇当地以访问村镇有关部门、调查问卷等方式统计并补充少量缺失数据;长三角城市间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由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测算得出。
2.2.1特色小镇网络嵌入度评价模型
本文拟采用引力模型构建特色小镇网络嵌入度评价模型,经典的城市空间引力模型是利用人口数据和经济变量GDP进行测度,没有考虑到产业、自然、文化、政策等因素对引力模型的影响,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特色小镇的嵌入程度。结合嵌入性理论,在构建引力模型时应将上述维度纳入其中,对城市综合实力进行量化评价,替代原有简单的人口与GDP的乘积。对于城镇间距离,测算方法众多,但不能简单以城镇间直线的地理距离进行度量。Tobler提出距离衰减效应,即每个现象之间都相互联系,但邻近现象之间的联系会更强[13]。这一定律表述了距离对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摩擦性影响,即经济活动空间联系存在距离衰减效应:相隔较远的区位间经济联系较弱,而较近的区位间经济联系较强,其原因在于较近区位之间的经济联系成本较低。如果直接采用地理距离,无法反映区位之间的经济联系。因此本文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通过构建区域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修正经典的引力模型,如下式:
最后通过上述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测算特色小镇在区域网络中的联系强度,即嵌入度。计算公式为:
2.2.2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
根据嵌入性理论和城市群相关理论,一个城镇的综合实力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还应该反映出发展潜力、居民生活质量和基础建设程度。故拟定以上四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通过人均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等20个二级指标构建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特色小镇及城市群内主要城市的综合实力得分,并以此为基础测算特色小镇的嵌入度。
其中,城镇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人均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个指标来衡量,反映当地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且包含了经典引力模型中人口因素的影响;社会发展潜力则由教育支出、平均受教育年限、科技经费、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五个指标构成。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教育水平、科技投入、人力资本的累积在经济增长中都起到了显著作用,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而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地区人力资本累积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样以潜力指标纳入该维度中[16-17];无论城市还是特色小镇,本质都是人口聚集所形成的不同规模的群落,是人类生活发展的载体,因此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水平的重要依据,将使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住户存款总额、居民生活用电量、邮电业务总量、旅客周转量五个指标衡量这一维度。最后,由货物周转量、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绿化覆盖面积、一般公共服务支出、节能环保支出五个指标反映城镇基础建设程度(见表1)。
表1 城镇综合实力评价体系
将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各主要城市、宏村镇和齐云山镇的指标数据标准化,利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上20个指标共同度均高于0.8,说明指标能够较多地保留原始信息,提取主成分因子,列出主成分的函数表达式:
F1=- 0.098x1+0.117x2+0.027x3+0.093x4+0.037x5+0.078x6-0.079x7-0.025x8+0.020x9+0.113x10-0.035x11+0.078x12+0.026x13-0.126x14+0.141x15+0.151x16+0.096x17+0.069x18+0.042x19+0.103x20
F2=0.193x1-0.101x2+0.160x3-0.028x4+0.080x5+0.004x6+0.237x7+0.187x8+0.139x9-0.070x10+0.072x11-0.003x12+0.102x13+0.378x14-0.132x15-0.174x16-0.026x17+0.006x18+0.069x19-0.049x20
F3=0.222x1+0.068x2-0.770x3-0.008x4-0.028x5-0.020x6+0.011x7-0.072x8-0.136x9+0.004x10+0.308x11+0.003x12-0.043x13-0.297x14+0.009x15+0.071x16-0.066x17-0.012x18-0.025x19-0.015x20
主成分的得分由相应的因子得分乘以对应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得到F1、F2和F3得分后,再以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权数,对主成分得分进行加权平均,利用下式求出主成分综合得分,
Fi=0.74326F1+0.12517F2+0.05187F3
最后得到2018年各城镇综合得分,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到2015年各城镇综合得分(见表2)。从城镇综合实力来看,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合肥、宁波这六个城市综合实力最强,符合经验分析的结果,也验证了这六个城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地位。除中心城市以外,其他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差距较小,宏村镇和齐云山镇作为特色小镇,因地区规模限制等因素,综合实力最弱。
表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城镇综合实力
将各城镇综合实力得分代入特色小镇网络嵌入度评价模型,分别计算 2015 年和 2018年宏村镇、齐云山镇与其他各市的联系强度及特色小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网络嵌入度(见表 3)。
表3 宏村镇和齐云山镇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网络嵌入度
续表
总体来看,2018年宏村镇和齐云山镇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他主要城市的联系强度均显著高于2015年,且两镇均与所属城市黄山市联系度最强。2015年,在特色小镇全国推广之前,宏村镇与黄山市联系度达到1.45,与其他城市联系强度均低于1.2,与周边城市联系强度整体较弱,网络嵌入度指数为17.78。到了2018年,宏村镇分别与上海市和黄山市的联系度提升至1.53和 1.88,联系较紧密以上的城市占比由8%提高至18%(见表4),其中与黄山、上海、铜陵、池州、安庆5个城市的经济联系相较于其他城市更为紧密,但仍与大部分地市联系较弱,网络嵌入度指数为23.31。
相较于宏村镇,齐云山镇与周边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主要受所在县域的发展水平差异和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影响。在2015年,齐云山镇网络嵌入度指数为23.63,与黄山、上海、宣城、铜陵、池州、安庆6个城市联系较紧密,其中,与黄山市联系度达2.82,与上海市联系度为1.46。至2018年,除上述城市外,齐云山镇同合肥、芜湖、杭州、金华、南京等城市的联系程度也有所加强,联系较紧密以上的城市占比由21%提高至39%,但与其余17个城市联系较弱,网络嵌入度指数为30.32。
表4 宏村镇和齐云山镇与周边城市联系强度变化表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宏村镇城市群网络嵌入度虽然整体弱于齐云山镇,但增速更快。2015至2018年宏村镇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网络嵌入度指数增长了31.1%,而齐云山镇则增长了28.3%,反映出宏村镇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后在自身特色挖掘各方面发展更快。
宏村镇和齐云山镇均位于长三角城市群的西南方位,2015年宏村镇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强度呈线性带状分布,主要与“安庆-南京”线、“黄山-上海”线的联系较为密切。至2018年,宏村镇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密切程度加强,且呈现半包围分布趋势,与“合肥-南京-宁波”线的联系程度较以前更为紧密。整体来看,宏村镇与安徽南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的嵌入度更高(见图1)。
图1 2015年(左)和2018年(右)宏村镇与
2015年齐云山镇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强度分布与2018年宏村镇的分布类似,为半包围形态。至2018年,齐云山镇与长三角城市群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密切程度加深,与金华市的联系也得到加强,形成包围圈,辐射范围也更广(见图2)。
图2 2015年(左)和2018年(右)齐云山镇与周边城市联系强度分布图
具体来看,宏村镇以2016年创建特色小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契机,加快产城人文融合发展,自身定位为历史文化特色小镇。从内部层面,宏村镇加大保护和拓展历史文化资源的力度,以饱含地方民俗的演绎体验活动吸引游客,向人们展示徽州文化,提高当地历史文化的吸引力。在这一阶段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吸引上海、浙江、江西等地的外来企业进行多元化开发,并加强与周边小镇、城市的联系,推出了跨省市组合旅游线路。从外部层面,随着2015年合福高铁的全线通车,黄山至合肥、蚌埠等交通枢纽城市的时间大大缩短,打开了黄山旅游区对外开放的便利之门。资本和游客的涌入,使周围省市加强对沿线地区的建设和管理,如安徽省的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等,都为宏村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外部环境,强化了其与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城镇的联系密切程度。
齐云山镇自身定位为生态资源特色小镇,它的发展与齐云山优势的旅游资源紧密相关。随着齐云山特色小镇建设的加快,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结合市场需求,先后投资建成多项旅游体验项目、旅游集散中心等。丰富了齐云山生态旅游小镇的文化内涵,发挥了其旅游资源优势,吸引了更多短距离城市游客,推动齐云山镇与周边城镇加深旅游项目合作。可以从分布图看出,随着特色小镇政策的落实,宏村镇和齐云山镇均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但此时合作仍具有局限性,一是跨省合作相对匮乏,更依赖于本省企业,难以利用城市群区域优势形成跨省域产业链,产业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二是在特色小镇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居民生活舒适程度,当地居民与开发投资商间的利益冲突不断,难以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三是产业特色尚不够清晰明确,缺乏产业集聚能力和投资吸引力,产业高端要素和创新能力偏低。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特色,重点打造优势产业,对产业领域进行细化分类并精准聚焦。宏村镇和齐云山镇目前均以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在进一步细化旅游产业时,应考虑“旅游+”的发展思路,如宏村镇可以融入具有小镇特色的农业产业,推出茶叶、木材等农产品,形成“旅游+农业”的发展路径,也可以结合徽派元素、徽派建筑设计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等,将手工业、建筑业与旅游业相结合。齐云山镇可以在旅游产业布局中融入养生、体育、生态等要素,拓宽旅游项目。以旅游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地方特色,避免趋同性。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嵌入其中,应通过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异质布局、错位发展发挥自身不可缺少的作用,与周边长三角主要城市加强经济联系。对于重点以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宏村镇和齐云山镇,应当始终保持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避免简单粗暴式的开发与管理,而两镇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周边城市资源丰富,能够获得更加优良的开发与管理条件。除此之外,小镇产业发展也可依托城市群延伸产业链,在产品研发、深加工、包装设计、销售等环节与周围城市的企业、研究所形成合作关系,在相互关联中发挥整体功能效应,共同促进区域发展。
特色小镇的发展应综合考虑发展规划和当地居民的意见,因地制宜,并对小镇基础设施、内外交通设施、周边商业服务设施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引进现代服务设施,力求全面提升小镇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使小镇的各类功能有机统一。特色小镇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政府应准确把握小镇的发展现状,积极进行调研,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合小镇发展路线的政策方向,落实特色产业的扶持政策,落实小镇绿色和谐发展的有利政策,完善对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专业人才,吸纳科学技术,推进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对小镇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加快产业的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