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艳群
【摘要】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一直困扰着很多老师,学生也害怕学习文言文。其实文言文教学可以从略讲文言语法、精谈专业术语、深论课文主旨等出发,让文言文课堂充满活力而不再是死水微澜。文言文也有它自己的魅力,它等着我们去发现、传承,让文言文落地生花会成为现实。
【关联词】文言语法 语文术语 人物形象 质疑
引言: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用耳朵听得懂的是现代文,非用眼睛看不能懂的是文言。”可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学生与老师都头痛的现实存在,其实,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之一的文言文有它自己的魅力,它从来都不是为了让师生们畏惧而存在的,它的存在正彰显了我国古文明的强大。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很接地气。
一、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学生害怕学习文言文。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根本理解不了教师所分析的语法知识,因为大部分学生连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还分不清楚,更何况是更为复杂一层的主谓宾定状补。因为“高大上”学生选择了逃离。其实,对照课文下的注释大部分学生能看懂文言文的大体内容,只是他们害怕去死记硬背课文下的注解。文言文基本词汇含义不理解,就如对英语单词很陌生,又怎么能看懂这门“外语”呢?!
《课标》的化难为易难以真正有效。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让文言文教学化难为易成为了一种可能:“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显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然而,这样的化难为易还需建立在学生强大的自主学习意识下,而课文下的注释仅靠着机械记忆很容易被遗忘。在课外文言文的练习题中学生表现得蒙昧无知,很多常识性的知识也顺道丢失了。面对这样的实践效果很多老师开始反思——一点不涉及文言文的语法是不可取的,只是如何在课文中渗透语法知识,讲多少语法知识最为恰当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一)语法要在文意理解中略讲
语法中的虚实词还是要讲,要在文言文的内容理解过程中穿插着提及,而不是单独花几节课来抽象地讲析。文言文中的实词要容易理解些,只要多花些时间来记忆就可以形成巩固印象,以《木兰诗》为例:市、将、策、帖、机、爷、走、郭,这些实词在内容理解时就可以穿插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语法概念。虚词最不容易理解,可以点到为止,不做过多要求。
(二)语文专业术语要讲透
专业术语是语文的根基,然而专业术语却不容易理解。例如《陋室铭》中的类比手法学生理解起来就有困难,他们会简单地以为这里的“比”是“比喻”的意思,其实这里要理解为“比较”,是同一类的事物进行比较的意思。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刘禹锡的陋室都是房屋,属于同一类事物,他们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们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如《故乡》中的“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这里的“我”不知道杨二嫂就与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进行了类比。学生理解了“类比”这一概念,就能更好地理解《陋室铭》中的刘禹锡不是孤独的,他的信念有依据。
(三)要抓住课文中容易忽略的人物形象
在《桃花源记》中容易忽略的是渔人的失信,我们普遍将主旨定在了陶渊明的美好幻想才产生了桃花源,所以渔人与太守这一类恶势力代表找不到桃花源,而高尚的刘子骥同样也没有找到桃花源。这样的理解好是好,但总感觉单一了些,难道渔人的品性就不值得批判了吗?他受了桃源村人们的热情招待却背信弃义,为了财富权贵而巴结太守,这样的人很是可怕,因为太伪善。这渔人让我想起了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美术作品《九色鹿》中的弄蛇人,那弄蛇人同样失信于九色鹿,好在最后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如果再深入些现实的真善美会更受学生喜爱。
(四)要在肯定文章主旨的同时敢于质疑
课文的主旨有它的权威意义,然而对这样的权威却可以做些变动,否则课堂就会因为目的已达而再无波澜,这样的课堂多少有些一板一眼而少了些许灵气。
在《卖油翁》中康肃公的射箭与卖油翁的酌油其实不可相提并论,射箭的难度明显要高于酌油。只是康肃公缺少了卖油翁的谦虚与淡定。康肃公的“愤然”是因为卖油翁的“微颔”,他觉得自己受到的赞扬不够所以才生气。然而康肃公也有他可爱的一面,在亲眼见识了卖油翁的技艺之后,他以笑来回应卖油翁,这里的“笑”有对自己不够谦虚的嘲讽,也有对卖油翁的肯定与赞扬。《卖油翁》主要赞扬的是卖油翁,然而康肃公的一言一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因为能恃才而不傲物的人毕竟是少数。
在《北冥有鱼》中庄子用奇幻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鲲鹏的远大抱负,强调了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但是这里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不能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因为鲲鹏的逃离并不仅仅是为了某种利益,而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另一种境界的追寻。大鲲为什么要逃离北海而去南海?它暂时化成了大鹏鸟,到了南海以后定然会恢复自己大鲲的本来面目。逃离北海说明在北海已经生存不下去了,这样理解符合庄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庄子一生都过着穷苦而潇洒的生活,但是肉体上的苦难并没有掩盖精神上的超然。我们都知道庄子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看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他曾借米而未成功,如即将渴死的鱼,但他并不消极,他看到了事物的相对与变化,所以他才强调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讽刺了暂得势者的短浅目光。
结语
“咱们学习文言,应该多少采取一点学习外国语的态度跟方法,一切从根本上做起,处处注意它跟现代口语的同异”叶圣陶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说明了文言文的教学确实存在难度,但是这“同”与“异”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分辨、体悟、牢记。“教,是为了不教”。牢记词义、微记语法、领会文意都需要学生自行去完成。教師能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让文言文落地生花,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趣味,让他们坚定自己作为中国文化传承者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好读书而不求甚解》[M],开明出版社2017年。
②李耳 庄周《老子·庄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