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模式的下一代“云”图书馆管理平台架构与功能探究

2021-05-25 10:49史叶明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检索图书馆资源

史叶明

关键词:SaaS;“云”;图书馆管理平台

摘 要:文章从发展诱因、平台架构、功能构建、系统特征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图书馆界应用SaaS模式的下一代“云”图书馆管理平台提供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21)02-0088-04

1 背景

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聚焦资源建设,图书馆以资源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应用综合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文献已不再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用户已习惯于快速检索和利用数字资源。针对纸质资源开发的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在管理数字资源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1]:一是无法实现资源一站式检索。二是产生“信息孤岛”,数据交换困难。三是馆藏建设集成度不高。四是缺乏统一的资源标识符(URI)、资源描述框架(RDF)。五是缺乏个性化服务功能。

为了促进行业提质增效,关于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研究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吴建中提出,下一代图书馆技术应用要注重以下三点:一是具备增值功能,二是以用户为中心,三是能够适应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要求[2]。他还指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要素是人,而非书;现代图书馆要注重技术应用,围绕人本需求,注重解决扩展性、安全性、个性化等问题,着力提高服务质量,进而实现增值。钱国富提出,“云”服务是下一代图书馆信息管理的普遍方式[3];徐路路、王效岳认为,下一代图书馆管理平台应具备互联网基因[4]。笔者认为,图书馆在构建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过程中应充分融入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强调扩展与共享,致力于满足用户需求,切实提高自身在知识增值服务中的能力。

2 构建下一代图书馆管理平台的诱因

在个性化阅读、数字人文、学科研究及机构知识库等新服务需求的推动下,图书馆和系统生产商提出并构建了下一代图书馆管理平台,图书馆的工作重点也从资源管理向人文关怀转变。

2.1 数据聚合与共享的需求

目前,随着图书馆数据资源的不断增多,各类资源自成体系,数据沟通体系难以建立,产生了“资源孤岛”,进而影响了数据共享;数据间关联性不强,馆藏揭示能力较弱。因此,图书馆要提升服务质量,就要打破“资源孤岛”的藩篱,重构平台,建立数据联系,增强馆藏揭示能力,支持数据聚合与共享。

2.2 用户需求的驱动

信息化时代,图书馆已不再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首选场所。由于传统OPAC服务存在资源集成度低、检索结果单一、机制僵化、缺乏互动、系统开放性不足等问题,更多的用户倾向于使用搜索引擎。对于用户检索习惯的变化,2006年OCLC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4%的调查对象选择搜索引擎检索获取信息,仅有1%的调查对象通过OPAC检索获取信息[5]。针对传统OPAC服务的不足,图书馆要以用户需求为切入点,通过流程再造、信息重组、重构用户与资源的联系等方式,提高用户的体验舒适度。

2.3 新技术的助推

图书馆向来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是构建下一代图书馆管理平台的基石,新技术的应用会有力地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涵,提高其服务质量。以FOLIO为代表的下一代开源图书馆服务平台以先进的技术和开放的架构,较好地解决了实践中系统开放程度低、功能模块少、运营成本高、“云”托管难等问题,在技术应用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界建设本土化的下一代图书馆管理平台提供了良好借鉴[6]。

2.4 自身需求的体现

由于市场垄断性及自身技术的匮乏,长期以来图书馆界对开发信息化系统缺乏话语权。未来,图书馆应主动描绘发展蓝图,在收集与提炼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与系统厂商一起绘制演进路线图,全程参与新系统研发。

3 SaaS模式的下一代“云”图书馆管理平台构建

3.1 SaaS模式的下一代“云”图书馆管理平台

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的下一代“云”图书馆管理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并不是简单地将软件体系迁移,其在技术形态与系统特征等方面与传统管理系统存在本质区别。

在技术形态方面,图书馆基于虚拟机,搭建X86/Linux运行环境,并将软件系统植入“云”,但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云”平台。笔者认为,“云”平台的核心是按需定制、模块化搭建,支持标准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有完善的API接口,能够实现应用软件托管,本质上是技术驱动应用,从本地软件形式转变为SaaS模式。

在系统特征方面,“云”平台是综合应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采用柔性的组织架构部署于“云”端的个性化微服务管理平台。它的核心不再是图书馆资源,而是用户需求,从用户视角重构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而为用户获取资源提供便利。

3.2 “云”平台的总体架构

SaaS是一种软件交付模式,系统供应商将应用软件部署于网络服务器,用户按需定购应用软件,并通过互联网获取服务。笔者讨论的“云”平台就是基于SaaS框架,面向用户需求搭建的软件服务体系[7]。“云”平台的底层是基础设施层,包括数据库和所依赖的硬件设施,负责数据吞吐、应用支撑;在此之上构建API网关,负责多应用间的联络与管理;再上一层是应用层,各类软件服务商基于统一规范,通过API网关与平台接口實现互操作,从而融通数据;最上层是图形界面层,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开发人员及用户实现人机交互,如图1所示。

3.3 “云”平台的功能特征

3.3.1 完善的微服务框架。微服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模式,与单一的整体架构相比,微服务的主要特征是将系统组件化,解耦成相对独立的模块,模块间相互独立,数据单独存储,以API或协议通信,支持应用灵活组合和个性化配置。该框架具有可替代、易扩展、易升级、部署灵活、支持异构环境等优点,解决了单一应用扩展性弱、灵活性低、维护成本高等问题。每家图书馆的定位差异导致其需求并不一致,图书馆应专注于向用户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服务,而非一味地追求功能与服务的完备。虽然图书馆需要考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图书馆管理平台又不能满足所有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众包”的开发模式不失为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厂商、用户、馆员等利益相关者应围绕核心功能,遵循统一的开发规范,共同参与微服务应用市场开发,构建共享社区。

3.3.2 敏捷开发,持续改进。敏捷开发是以用户需求演进为核心,采用迭代的方式满足用户需求。在敏捷开发的初期,软件项目被划分为多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具备独立测试、运行的能力,开发过程中以变化为变量,项目快速迭代,持续改进,允许异构的规程和实践,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敏捷开发带来的持续更新模式,能够在保障图书馆利益的同时,避免业务剧烈震荡,便于图书馆快速找到最优路线,提高馆际竞争力,因此,敏捷开发非常适用于微服务应用。

3.3.3 功能模块化。传统图书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图书管理,包括采访、编目、典藏、流通、期刊等模块,由于其需要与自助硬件设备和图书馆周边管理系统对接,如自助借还书机、检索机、研讨室预约系统、门禁系统等,导致模块越来越多,系统越来越庞大,架构容易出现性能瓶颈。面对架构瓶颈、数据共享困难、运维成本高等问题,图书馆构建“云”平台,需要将不同的功能模块转换成独立的“云”应用模块,使每一个模块都能够聚焦于核心功能。这是一种较好的解决方案,图书馆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合适的应用,在基础需求、衍生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3.3.4 创新业务模式。“云”平台能够提供全方位的云端服务,实现资源一体化管理,有助于图书馆创新业务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总分馆协作、网络协同管理;支持异地办公,突破时空局限;支持接入采编一体化平台,深化与出版社、馆配商的协作;充分理解业务逻辑,提供一键操作功能,减少大量重复性工作。

3.3.5 智慧采访。在阅读需求不明的情况下,需求与决策驱动的智慧采访系统基于巧妙算法,融入科学的采访策略,能提高采访效率和馆藏质量,进而实现采访智慧化[8],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云”平台对读者驱动型采购模式进行了针对性开发。在读者提交荐购书目后,“云”平台在线反馈查重结果,协助馆员分析读者需求,并根据采选规则,迅速做出采选策略。二是书目推送与共享。“云”平台不定期抓取行业网站上的优质图书榜单信息,并推送至采编终端。图书馆利用“云”平台,可与出版社进行书目共享,实现“一家编目,多家共享”,有利于弥补成员馆(分馆)、规模较小图书馆采访力量的不足。三是支持书商数据导入。“云”平台具有较强的管理功能,能为馆员开展业务工作提供帮助。

3.3.6 感知OPAC。传统OPAC检索推荐一般以主题词为关联关系,推荐书目的范围较宽泛,“云”平台具备热词检索、多条件检索、智能推荐、关联文献检索等个性化检索功能,能为用户提供更为开放与专业的资源发现服务。“云”平台能自动收集海量检索记录,根据搜索热度,调整关联权重,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发挥检索功能在精准关联方面的优势,满足用户的多元化资源需求。

3.3.7 智能分析与辅助决策。智慧图书馆应充分挖掘大数据隐藏的价值,辅助相关部门制定决策。决策来自科学判断,而科学判断的依据是数据分析,因此,数据分析是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智慧图书馆应积极采集基础数据、业务运行数据、用户行为数据、资源服务数据等,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应用于可视化展示、智能业务决策、精准化服务等[9]。

3.4 “云”平台的优势与风险管控

在新技术的驱动下,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云”平台的应用优势,并在应用优势与风险管控之间寻找平衡点。笔者对“云”平台与传统管理系统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表1 “云”平台与传统管理系统比较分析

对象“云”平台传统管理系统终端环境PC端、移动端PC端服务架构微服务以C/S为主,以B/S为辅易用性自定义工作流固定模式操作系统更新各模块独立自动更新手动更新可用性分布式,稳定可靠单体应用,稳定性较弱开放性多个API接口接口较少,部分需要定制部署方式云端本地系统接入方式浏览器客户端/浏览器容灾性能分布式,容災能力强本地部署,单体运行,容灾能力弱安全防护云端部署,安全可靠数据安全性较弱

在充分发挥“云”平台技术优势的同时,图书馆也要关注潜在风险,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进行管控和规避,消除隐患,提升安全防护能力。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安全控制。在资源上“云”后,数据可能无法由图书馆掌控,在数据安全管理方面主要依赖于服务商。为了应对内外部的安全威胁,图书馆需要制订安全控制方案,保护关键数据,防止数据泄露。二是权限控制。为了规范数据调用,图书馆需要引入鉴权机制,在调用方与被调用方之间设置网关用于权限校验。三是服务注册与发现。微服务在启动时自动在“云”平台注册,“云”平台定期巡检所有微服务的运行状态。四是服务熔断、降级与限流。当服务停止响应时,调用方通常会持续等待,如果此时调用方数量较多,占用大量链路资源导致服务不可用,“云”平台就会及时熔断链路;当下游服务离线后,“云”平台会对非核心业务的上游服务进行降级,以保证其他核心业务拥有足够资源;当单位时间内请求数量急剧增多超过阈值时,“云”平台会自动过滤掉多余请求,以保证主要服务的正常运行。

4 “云”平台的应用前景

技术驱动发展,信息化的本质是让图书馆专注于业务,精简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图书馆利用“云”平台对馆藏资源进行科学管理,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随着用户需求的增多,图书馆需要一个能不断“生长”的信息化系统[10]。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对“云”平台进行了探索,希望通过“云”平台推动图书馆信息化的进程。南京大学自主开发的NLSP对图书馆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构,以SaaS方式进行部署,整合和扩展了服务功能;以机构知识库取代本地分散资源库,提升了用户获取资源的效率[11]。此外,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图书馆、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也积极应用“云”平台,满足了用户的多元化信息需求[12]。未来,在读者需求、新技术的共同推动下,基于SaaS模式的图书馆管理平台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鄂鹤年,Jane Burke.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未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69-73.

[2] 吴建中.人·技术·价值观:关于下一代图书馆技术的思考[J].图书馆,2019(4):1-4,29.

[3] 钱国富.技术史视角下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实践与思考: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7(8):56-63.

[4] 徐路路,王效岳.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对比分析与实践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8(8):76-82.

[5] 李娟,张雪蕾,杨峰.基于实证分析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选择策略:以ALAM、Kuali OLE、OCLC WorldShare和Sierra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7(3):84-92.

[6] 周纲,孙宇.开创性的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解决方案:FOLIO[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1):79-91.

[7] 张小燕.公共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架构的设计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7(4):85-89.

[8] 涂佳琪,杨新涯,沈敏.需求与决策驱动的图书智能采访系统研究与实践:以重庆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0(11):28-34.

[9] 陈俭峰.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决策机制的优化及实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11):37-42.

[10] 陈淑珍.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信息“云管理”策略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3):14-15.

[11] NLSP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EB/OL].[2020-12-06].http://lib.nju.edu.cn/info/1186/1854.htm.

[12] 亢琦,甄思源,何添琪,等.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初探[J].四川图书馆学报,2020(2):49-54.

(编校:孙新梅)

猜你喜欢
检索图书馆资源
CNKI检索模式结合关键词选取在检索中的应用探讨
通过实际案例谈如何利用外文库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我给资源分分类
瑞典专利数据库的检索技巧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英国知识产权局商标数据库信息检索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