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斐斐
(洛阳市中心医院周山院区普通外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胆囊结石是临床肝胆外科常见多发疾病,发病率高达5.56%左右,其中10%~15%患者伴有肝外胆管结石,临床常采用手术治疗[1]。近年来微创手术发展迅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临床治疗胆囊结石标准方案;对于肝外胆管结石,常规多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取石术(ERCP)治疗,取石成功率高,效果显著,但需分两次进行,创伤性大[2]。同期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LCBDE)可一次性清除结石,对肠道结构损伤少,有利于术后恢复[3]。本研究选取洛阳市中心医院周山院区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4例,旨在探讨LC+LCBDE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符合洛阳市中心医院周山院区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2017-03~2020-03洛阳市中心医院周山院区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35~76岁,平均(53.65±7.92)岁;胆结石直径8~16mm,平均(12.89±1.50)mm。观察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36~77岁,平均(55.11±7.04)岁;胆结石直径8~17mm,平均(12.93±1.56)mm。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纳入标准:均经磁共振胰岛管造影(MRCP)、CT检查确诊为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均伴有明显腰背部、右上腹反复疼痛发作;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急性化脓性、坏疽性胆囊炎;胆道畸形。
1.3.1 观察组: 采用LC+LCBDE治疗,取仰卧位,行全身麻醉,采用常规四孔法建立CO2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是否有其他病变;解剖第一肝门及胆囊三角,吸净胆汁,夹闭胆囊动脉,剥离并切除胆囊;切开并探查肝外胆管,采用取石网篮取出肝外胆管结石,并用氯化钠注射液对胆道进行反复冲洗,缝合肝外胆管切口,留置T管2~3d后拔除。
1.3.2 对照组: 采用分期ERCP+LC治疗,取左侧卧位,行全身麻醉,行ERCP确定胆管结构、结石大小与数量、并明确结石位置,根据结石大小于十二指肠乳头处切开Oddi括约肌,采用取石网篮取出肝外胆管结石,再行ERCP检查结石是否取净,留置鼻胆管引流2~3d;待血尿淀粉酶正常后行LC,操作方法同观察组。两组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药物。
(1)两组中转开腹率。(2)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3)术前、术后1d两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抽取3mL清晨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得到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并发症(腹腔感染、胆道出血、肺部感染、一过性胰腺炎)。
观察组中转开腹率为4.76%(2/42),对照组中转开腹率为9.52%(4/4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0,P=0.672)。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术后1d观察组ALP、GGT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ALP、GGT水平比较
观察组1例腹腔感染,对照组3例腹腔感染、2例胆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2例一过性胰腺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8%(1/42)低于对照组19.05%(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0,P=0.034)。
胆囊结石常伴有肝外胆管结石,主要由于胆囊结石滑落进入胆道所致,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取净结石,取出感染病灶,保证术后胆管引流通畅[4]。
分期ERCP+LC是临床微创治疗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的首选术式,取石成功率较高,优势明显[5]。但ERCP需分2次完成手术,切开十二指肠时易破坏Oddi乳头括约肌,引起胆道结构变化,造成肠液反流,引发多种并发症[6]。基于此,临床医师逐渐重视保留Oddi乳头括约肌功能,因此LC+LCBDE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采用LC+LCBDE术式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P<0.05),与张海斌等[7]研究结果一致。LCBDE通过直接切开肝外胆管进行探查取石,可避免ERCP中切开Oddi括约肌,因而能保留其功能,避免造成生理性损害,减少肠液反流引起的逆行感染;且为同期治疗,无需二次手术,可减少对机体创伤,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恢复,从而缩短术后进食、排气、住院时间[8]。此外,本研究中术后1d观察组血清ALP、GG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GGT多分布于肝内胆管,胆道阻塞时GGT活性明显升高;ALP多来自于肝脏,肠道梗阻早期明显升高,二者血清水平可反映结石残留情况。说明LCBDE能准确清除细小结石。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低于对照组19.05%(P<0.05),说明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安全性更高。分析其原因为,LC+LCBDE术后放置T管,可降低术后胆管缝合张力、胆道压力,从而预防发生胆漏现象,且能为术后胆管提供一定支撑力,避免胆道闭塞或狭窄出现,同时有助于术后经T管窦道清除胆管内残留结石;且可清晰查探细小结石残留及胆管病变现象,降低结石残留风险,从而减少创伤引起并发症[9,10]。但术中应注意,行LC过程中在解剖游离好胆囊三角后,应先采用肽夹钳夹胆囊管,可有效防止胆囊内结石坠入胆总管内。
综上所述,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能缩短手术时间及术后排气、进食、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改善结石残留情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