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双墩遗址中几何类刻画符号的视觉特征与原始思维探析

2021-05-25 08:50朱利光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蚌埠弧线先民

朱利光,王 猛

(安徽大学 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是一处具有淮河文化内涵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300年左右。1985年,蚌埠双墩遗址在全国文物大普查时被发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市博物馆先后对双墩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陶器、石器、蚌器等文化遗物,并在其中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1]。“刻画符号”是具有一定意义和文化内涵的符号,通常以陶器为载体反映出来。这些符号系先民有意刻画而成,蕴含了原始的思想观念,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为探索原始艺术的发生、原始宗教的萌芽以及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信息,在文化艺术、历史发掘、文明探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1 遗址中的几何类刻画符号

蚌埠双墩遗址最典型的特征之一便是在陶片中发现了大量的刻画符号,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刻画符号最多的一处考古发现。这些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结构独特的陶器刻画符号是一套完整且极具代表性的视觉语言体系,同时对双墩文化以及淮河流域文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在2008年出版的《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中把蚌埠双墩刻画符号分为象形类符号、几何类符号和其它类符号。

对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几何类刻画符号展开研究,并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丰富多样的造型,包括弧线型、圆圈形、三角形、十字形、方框形等十余种不同形态;二是抽象简洁的艺术风格,这种几何化的视觉图像构形精炼、线条明快,具有一定的视觉规律和审美形式;三是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表达了双墩先民的某些原始思想观念,透露出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和自然现象;四是具有早期文字符号的书写特征,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信息。

2 几何类刻画符号的视觉特征

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几何类刻画符号具有稳定的形式结构,反映了双墩地区先民逐渐摆脱对自然的一味模仿,在混乱中建立了一种井然有序的秩序感,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视觉效果。同时,双墩先民逐渐对自然环境及宇宙万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具有神秘属性的见解积淀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和内容,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并最终以刻画符号为载体反映了出来[2]。

2.1 形式上的秩序性

秩序最主要的特征是和谐与稳定,这代表着在经历过变化和重组后始终能够保持统一,也代表着对规律和节奏的永恒追求。图形符号在组合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秩序性的偏爱是衡量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的重要尺度。双墩几何类刻画符号的形式组合无论是对比与重复、变化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发散与旋转都反映了对秩序的追求,这意味着双墩先民心理上对秩序、规律以及节奏感等本能的向往已经转化为一种适宜的表现形式;也意味着他们已经能够灵活地运用几何类图形去整合周边环境的事物,同时这些几何类图形逐渐成为他们构形的基本结构和表达自我认知的独特手段。

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说过:“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设计风格中,而且我们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由于双墩先民心理上对秩序、规律以及节奏感等本能的敏感性以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习得的对秩序感的判断,这种秩序感便或隐或显地在文化创造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继而在几何类刻画符号的创造中反映出来。比如在十字形几何符号(见图1)中,其竖线和横线基本上是等间隔的重复,这种数量上规律的变化带来视觉上的秩序和稳定,并且线条有规则的递增或递减,体现了双墩先民对于数量概念开始有了模糊的认识。在弧线形几何符号(见图2)中,其结构的秩序则主要体现在线条长短的渐变性和线条排列的层次性,这种秩序化了的元素组构给人以旋转和放射的视觉感受,给观者带来和谐有序、节奏分明、稳定一致的审美情感。双墩几何类刻画符号的秩序性遵循着简洁化、抽象化和条理化的原则,从而使对象结构和画面布局协调一致,视觉元素的协调组合达到秩序井然、鲜明生动的效果。

图1 十字形几何符号

图2 弧线形几何符号

2.2 内容上的象征性

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刻画符号大都出现在器物的底部,这些位置非常隐蔽,显然这里的符号不再是单纯的装饰作用,而是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所谓象征,就是通过采取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以具体的、可直观感受到的媒介物,来反映某种思想观念、抽象意义以及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双墩先民所处的原始社会,象征思维就已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他们通过一系列几何类刻画符号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或尝试解释自己无法理解的现象。比如中国传统的空间观以四正与四维构成八方,《淮南子·天文训》:“子午、卯酉为二绳,丑寅、辰巳、未申、戌亥为四钩,东北为报德之维也,西南为背阳之维,东南为常羊之维,西北为蹄通之维。”双墩遗址中的叉形几何符号(见图3)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空间观不谋而合,水平与垂直的两条直线代表着二绳,二绳的交汇处为中央,由中央引出并指向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的四条直线代表着四维,二绳与四维相交,象征着双墩先民四维八方的空间概念[3]。此外,在对方框形几何符号(见图4)的解意中,考古学家发现这个符号具有“网”的象征含义。首先这个“网”与渔猎经济关系密切,代表着双墩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于淮河的依赖,在平日的捕鱼狩猎活动中经常会用到网具,双墩遗址中发现的大量渔猎工具可以证明这一点。其次这个“网”代表着精神领域内的重要内容,两个方框形几何符号的错位叠压形成了八角形符号,而这种八角形符号经常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中,通常被认为与原始天文历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中国天文学滥觞期的重要标志[4]。因此,作为构成八角形符号的基本元素,方框形几何符号蕴含的意义也由有形的“网”上升到无形的“天网”,成为表现天体运行的符号,象征着双墩先民朴素的宇宙观。双墩先民将观念与幻想凝结成物态化的刻画符号,使其成为一种自然的人化,积淀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和内容。这意味着双墩先民的原始情感得到抒发,对世界有了朴素的认知。

图3 叉形几何符号

图4 方框形和其组合而成的八角形符号

3 几何类刻画符号的原始思维探析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几何类刻画符号,因其形式上的秩序性和内容上的象征性,从而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而这种视觉特征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以双墩先民厚重而古老的原始思维为基础的。双墩先民原始思维中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造字方法等因素相互交织,或隐或显地反映在双墩几何类刻画符号的制作中,并最终表现为理性秩序的抽象变形思维、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维和观物取象的汉字造字思维。

3.1 理性秩序的抽象变形思维

经过双墩先民的创造性劳动和文化积累,在双墩文化所处的新石器时代,诸种原始造型符号都已趋于成熟,其结构中蕴含的理性秩序的抽象变形思维在这一时期也更为明显。比如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三角形、弧线形等几何类刻画符号,它们都是对自然界中具体的山、水进行抽象化和符号化;又或者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大多数是简洁抽象的几何纹,即各种各样的弧线、直线、水波纹、螺旋纹、锯齿纹种种。双墩先民努力把这些凌乱无序的自然对象、变化莫测的感觉世界都浓缩到一个具有理性秩序的抽象变形范式中。

在很多情况下,双墩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特征的简单概括上, 而是不断地从对象身上创造出新的抽象符号,甚至是将原有的不同类型的几何图形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具有全新内涵的抽象图式。这种新的抽象图式不仅是符号形式上的扩展,更是双墩先民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朴素情感的深层次表达。以圆圈形几何符号为例(见图5),在圆圈形的基本图式不变的情况下,又延伸出与射线以及与三角形的组合形式,并且内外皆有双线圆圈围绕。圆圈形几何符号的基本含义是“日”,代表着太阳,而其符号形式的扩展必然伴随着内涵的增加和符号刻画者理解的深化,因此专家推测其外围双线圆圈代表着“天”,也就是苍穹。在很多古籍文献中都将“天”理解为一个圆形,“天圆地方”曾经是古人对宇宙最普遍的理解。《淮南子·天文训》:“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明者吐气者也,是故火曰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水曰内景。”再比如半框形几何符号(见图6),它是圆圈形符号与弧线形符号的组合形式,圆圈形符号代表了“天”,弧线形符号则代表了“水”,双墩遗址位于淮水之滨蚌埠,并且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渔猎工具,因此弧线型符号被认为是双墩先民对其生活环境的记录,特指“淮水”[5]。半框形几何符号代表了“天”与“水”相结合,这是双墩地区先民以淮河为参照观察天体宇宙的视觉表现形式,既体现了在淮河流域生活的双墩先民观测天地的地域特征,也进一步说明了符号形式上的组合和扩展使双墩先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此外,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几何类刻画符号并不都是对某个自然原型的抽象变形,如十字形、数字形等几何符号,没有材料证明它是某个自然对象的发展演变,最大的可能是双墩先民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接触而逐渐创造出来的。抽象造型的运用会使对象的原有特征逐渐模糊,对象的自然属性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消失,进而双墩先民在几何类刻画符号的创造中不再受到对象的制约, 从而发展出全新的形象。

图5 圆圈形几何符号

图6 半框形几何符号

蚌埠双墩遗址中几何类刻画符号的抽象变形思维特征越来越明显,意味着双墩先民和谐的心理节律找到了适宜的表现形式;意味着当双墩先民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外界自然时,面对着无数个自然对象时,都能以开放自由的姿态,将其吸收进自己的程式中[6]。

3.2 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维

在新石器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双墩先民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对自然和自我的许多现象缺乏科学解释,因此他们倾向于认为思维和感觉是一种灵魂的活动,灵魂会在人死亡时离开肉体。同时,他们对生老病死、植物荣枯、生物繁衍、电闪雷鸣、斗转星移、山崩地裂等自然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因而对自然万物充满了敬畏和崇拜,认为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是神灵意志的体现,万物皆有灵性。于是,各种被人格化的自然神灵便被双墩先民们创造了出来,先民们对他们崇敬膜拜,希望他们为自己带来好运。当这种对山川万物、日月星辰的敬畏与崇拜反映到几何类刻画符号中,便产生了抽象性的山、水、太阳等自然对象;当双墩先民们将自己的这种具有神秘属性的感知用刻画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时,这些刻画符号的造型或结构,就自然带有各种神秘的灵验意味。

以太阳崇拜为例,太阳崇拜是原始崇拜中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之一。双墩先民发现太阳的运行规律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太阳的朝升暮落不但会影响当时的农业生产,并且还给他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因此他们通过刻画圆圈形几何符号来表达对太阳的崇拜和尊重。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在着太阳崇拜,但相对而言,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圆圈形几何符号主要是对太阳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基本没有超出自然崇拜的范畴,因为在刻画符号中并没有出现与人相关的形象,也没有发现与其他事物相关联[7]。除了太阳崇拜以外,双墩遗址出土的众多弧线形和方框形几何符号也展现了双墩先民对于河流的崇拜与敬畏[8]。淮河流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为原始农业和渔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同时洪水泛滥也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破坏力,因此双墩先民便将河流想象为神灵,祈求驱灾赐福,保护生产。此外,巫术仪式与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维紧密相连。蚌埠双墩遗址中出土的刻画符号大都出现在非常隐蔽的器物底部,且承载刻画符号的陶器大多是破碎的,被丢弃在垃圾坑中。陶器如果不是有意地去打碎,应该比较结实耐用。这么多破损陶器被集中放置,说明是有意识的行为,因此陶器很可能是在某种巫术仪式中被有意弄碎的[9]。

蚌埠双墩遗址中圆圈形、弧线形等几何类刻画符号的细致刻画以及宗教祭祀的痕迹,透露出双墩先民对自然万物的虔诚精神,加上同期同类文化的证明,可以推测在双墩新石器时期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并且这种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维渗透到包括刻画符号在内的双墩先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3.3 观物取象的汉字造字思维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和汉字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体现的主要思维方式和构造特征与汉字系统具有显而易见的关联性。比如,刻画符号中一部分象形类符号与汉字象形字在结构和形式上基本一致,并且上文所讨论的几何类刻画符号也与古汉字中的“天、方、圆”等字构形方式相一致,这些正体现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物取象的汉字造字思维[3]。

以弧线形几何符号为例,这些弧线形几何符号被认为是水的“波纹”,是生活在淮河流域的双墩先民对其地域环境的记录。双墩先民把自己作为视知觉表达的起点,他们观察周围环境中水波的特征,然后根据自己的直接感受进行提炼概括,于是便形成了以弧线为基础的几何符号。但此时的弧线形几何符号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已经超越物象的层面成为概念性思维的延伸,成为一种意象,至此便完成了从“观物”到“取象”的过程(见图7)。这使我们很自然联想到甲骨文文字系统中的“水”“川”等字,它们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水波元素为基础抽象演变而来,而“渔”字则是由自然中鱼的形态与水的形态组合构成而来。再以三角形几何符号为例,双墩先民通过“观物”的观察方法实现了对周围山岭的观视,但这种观视并不是纯粹的视觉活动,而是与“取象”的创造方法相结合,利用他们的抽象能力提取山岭的本质特征,于是便形成了以三角形为基础的几何符号。三角形几何符号中三个三角形相连的形状与甲骨文中“山”字的写法具有一致性,在结构上更是毫无二致(见图8)。“山”字是甲骨文文字系统中的基本词语和常见的表达方式,其写法在商代晚期就基本固定,从蚌埠双墩遗址中的三角形几何符号来看,“山”的表达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就出现了[3]。

图7 弧线形几何符号的取象

图8 甲骨文的“山”字(左)与三角形几何符号(右)对比

通过对比观察,可以看出蚌埠双墩遗址中某些几何类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文字系统的表现方式确实如出一辙,而其中蕴含的观物取象的汉字造字思维则表达了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造物智慧,是孕育中国设计思维和构建中华文化力量的重要源泉。

4 结论

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几何类刻画符号透露了原始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反映出双墩先民对生活环境和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观察。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其形式上的秩序性和内容上的象征性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对于现代设计语言的表达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双墩先民原始思维中蕴含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以及造字方法等因素相互交织,以几何类刻画符号为载体反映出来:理性秩序的抽象变形思维意味着双墩先民的审美意识日益成熟,符号结构逐渐摆脱客观对象的制约而具有形式美感;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思维体现了双墩先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和敬畏,刻画符号的造型或结构带有各种神秘的灵验意味;观物取象的汉字造字思维表达了双墩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是探究汉字起源的重要材料,也是中华民族造物智慧的不竭源泉。双墩几何类刻画符号为探索原始艺术的发生、原始宗教的萌芽以及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大量信息,在文化艺术、历史发掘、文明探源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是探究原始社会观念和审美意识的“活化石”。

猜你喜欢
蚌埠弧线先民
You're my eyes
小院系列之二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近现代蚌埠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变研究
冲 浪
弧线人生
弧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