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冠军,胡业生,夏春晓
(蚌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的理论、实践和价值进行了大量思考和表述,关于“习近平创新思想”的表述,理论界已有相应的论及,谭跃湘教授2016年4月9日在《湖南日报》曾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思想的三个“支撑点”》一文;2017年1月23日,王春法研究员在《学习时报》发表了《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特征》一文;201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在中国科协成立6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论述,因科技创新是主体,由此对其他领域的创新事业提出了建议,内涵丰富,故本文以“习近平创新思想”的提法为视角进行论述。习近平创新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长期治国理政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将实践哲学摆在核心位置,实践是其基本范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创新作为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将“创新”概括为:“现实的人针对新的现实情况,有目的地从事的一种前人未曾从事过的创造性的、复杂性的高级实践活动,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重要体现。”[1]物质生产实践之技术创新、社会关系实践之制度创新以及科学实验之科学创新是人类创新的三种基本形式。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解释为对外部世界进行改造的活动,并指出实践活动是客观的、能动的和创造的,而创新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其哲学立足点,其实践哲学尤其强调改变世界,从而使其实践概念包含创新的含义,即实践创新。”[2]对于创新,马克思没有明确下过定义,但是通览其作品,他时常使用“创造”“创立”“发明”“革命”等与“创新”含义接近的概念来表达其思想,从创新的底层逻辑来说,马克思已经具备较多的创新实践思考。人类活动的深层本质在于创新,创新使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和鼓励创新。20世纪末我们党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4]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创新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在新文化运动中,早期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进行“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革新运动;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反对本本主义,他曾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超越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5];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总基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提出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性创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新的实践和发展现实,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实践勇气,不断推进我国观念、体制、结构、科技、文化、领导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并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不可少的战略环节,这一高瞻远瞩的决议为我们伟大的事业把舵定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还是重要的国际交流中,或是在各地考察调研中,习近平始终不断阐释其对于创新的观点和思考。习近平创新思想立意高远、思想深刻,需要不断探索其丰富内涵。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习近平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6]4回顾几次科技革命可以发现,能够抓住机遇主动创新的国家最终都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近代以来,中国多次被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我们的国家打败,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在创新跑道上落下脚步,尤其体现在科技领域。习近平强调,“对于历史规律,我们要认真研究和镜鉴”[6]31,这对我国当前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站在时代发展的全局角度,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习近平对于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了科学的阐释(见图1)。首先,时代发展需要创新的支撑,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善于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其中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7]; 其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升级,对于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最后,着眼全球竞争格局,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在应对外部挑战和赢得发展先机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图1 习近平对于创新的科学阐释图示
2.2.1新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所谓新举国体制就是指:“举国家之力,即举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去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举国体制,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8]新中国成立70余年以来,我们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和伟大成果,都倾注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汗水,这背后依靠的就是新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创新事业经历了在艰难险阻中逆势成长的历程。在建国初期,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甚至有敌对势力的不断袭扰,我们通过不懈努力、自力更生,最终完成了“两弹一星”的伟大科技创新成果,这背后的支撑力量正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体制的优势给我们干事创业注入了必胜的信心,同时也用不断的、生动的案例不断彰显着其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更加需要运用好这一制度优势,建设创新强国。
2.2.2不断优化的体制机制
习近平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6]6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改革步伐、完善激励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为我国创新事业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分为两块,一块是思想性的,一块是制度性的。创新首先需要思想解放,习近平鼓励全社会要敢于创新、学习创新、尊重创新,为创新提供试错的机会,宽容失败;对于制度性障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使命担当,对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真抓实改,对于不合理的因素及时根除,对于旧观念中“不好改、不敢动”的敢于亮剑。
只有体制机制畅通了,创新事业才能够把准目标不偏移。经过持续的全面深化改革,当前我国创新的总体环境不断向好,全社会创新氛围浓厚,不断优化的体制机制给我国创新事业吃下了定心丸,也为创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抓手。
2.2.3强大的人才资源支撑
经过二十多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已由人口大国发展为人才大国。创新驱动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广大劳动人民干出来的。当前,我国有着潜力巨大的创新人才储备,尤其是青年一代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力军,这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力量。习近平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明确表示:“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6]9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国目前的人才储备在世界上处于前列,各领域、各行业创新型人才辈出。
近几年,我国每年都会向社会输出数百万名大学生,这些大学生成长在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思想、有冲劲,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参与到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大学生群体具备强烈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创新事业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回顾新中国发展史,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我国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德才兼备的科学家、时代担当的企业家、经验丰富的先行者、敢想敢做的青年才俊,在新型人才培养体制下,人才“传帮带”的互助效应愈发明显,这都为我国创新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保障。
2.3.1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
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在高端制造、先进技术、基础研究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科技实力还有差距,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习近平强调:“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我们没有更多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6]35
对于我国能否走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自主创新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断强调,在自主创新道路上需要树立自信心,不低估自身能力,更不要不切实际妄自尊大。随着我们各方面制度不断完善,法治环境持续升级,体制机制性障碍逐步被清除,自主创新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发挥好现有优势,加强资源统筹,形成创新的强大合力。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自主创新道路,超前谋划,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中把握先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创新高地而不懈奋斗。
2.3.2筑牢科技创新的护城河
习近平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6]27,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强大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9]当今世界,要想赢得发展优势,必须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力气,无论从历史的经验总结,还是现实的发展需要,都是如此,需要我们把握住科技创新的历史机遇。
习近平非常关心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升级,这是我们实现科技兴国的命脉所在,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10],必须自力更生。纵观我国近年来的科技成就、在重大科技领域的突破都取决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2020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特别提到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创新典型,“嫦娥四号着陆月球”“长征五号成功发射”“雪龙2号首航南极”“北斗导航全球组网”[11],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习近平创新思想的引领下,进取拼搏、接续奋斗的结果。
2.3.3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要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必须勇于推进改革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这些最终都要落实到企业的实践创新中来。习近平强调,在创新事业进程中,企业是处于主体地位的,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就是生产力,企业赖之以强,国家赖之以盛。”[12]
近年来,我国企业发挥创新才智,加大科研投入,完善体制机制,产生了一批原始创新典型成果,通过有效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经验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突破。企业已经在我国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中不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企业调研期间,习近平始终强调,企业要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创新,一方面企业可以实现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促进国家实现创新跨越。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所有企业都应在自主创新上努力奋斗,这也是企业需要肩负的时代使命。
着眼国内外形势,我们党把创新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这一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致胜法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创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创新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把创新作为新时代最高级的实践活动,其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是打开创新型国家建设前进大门的金钥匙。习近平创新思想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需要认真学习和思考,持续不断为我国创新事业发展增强动力。
2016年6月,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首次提出:“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三个步骤的划定,是层层递进的,更高目标的实现是基于前一目标的完成,这就为我们进行创新事业指明了方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前提是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引,这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础,习近平创新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创新思想,深刻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规律、新时代发展规律,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理论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而这些都跟建设创新型国家紧密相关,所有的这些工作都需要用创新思维去应对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就在于科学思想体系的支撑。习近平创新思想,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源泉、方向引领、动力来源和操作方法。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比拼较量的“杀手锏”,习近平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6]3总体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能力相对领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加快步伐奋起直追,争取弯道超车,这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战略基点,唯此才能够在国际社会中赢得真正的尊重,并能够为他国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充足的力量支撑。
习近平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6]7通过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研读,可知要提高国际竞争力需要实施以下步骤:首先,要重视科技创新在国家竞争力的堡垒作用,科技永远是实现长久发展的不二法器,要把准时代发展趋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其次,要增强其他各领域创新在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作用,推动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更好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最后,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提升创新品质,发扬创新精神,形成“爱创新、敢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在世界竞争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在创新事业中的关键作用,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他指出:“重大发明创造、颠覆性技术创新关键在人才。”习近平创新思想关于创新人才的总体观点是“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6]119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极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观念。习近平指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10], 这为下一步的工作明确了前进方向,让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能够有章可循,为从根本上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提供理论依据。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论述,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深刻阐明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方法和观点,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加大投入,尽早做起。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让真想创新、能够创新的人有自由发挥的舞台;让敢于创新、支持创新的行政官员能够取得充分的理解和认可。习近平创新思想,深刻体现出对于人才的尊重,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底气。
2020年伊始,我国发生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用生动实践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狙击战中,习近平再一次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13]回顾抗疫的总体历程,创新始终是贯穿整个过程中的鲜明特征,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创新工作方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至此,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也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抗疫经验。
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改革发展的基础底色,要求我们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迅速、结果上出彩。习近平关于创新的新思考、新观点,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奋勇拼搏。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创新思想的研究,这是实践的要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