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5-25 08:50高瑞阔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外国游客英译景点

刘 莉,高瑞阔,华 磊

(1.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2.皖西学院 办公室,安徽 六安 237012)

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水平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国际形象,错误的翻译不仅会误导外国游客,而且会给城市形象带来消极的影响。六安市以“茶谷”项目为主线,大力推进旅游建设,笔者在考察调研“茶谷”景区各景点语言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发现景区公示语标牌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汉英翻译方面的问题。本文选取位于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市景区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存在普遍性和代表性,对其他相似类型城市的旅游和城市形象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理论概述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与否映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在公共场所承担着向人们展示或播报功能的语音、文字或图形符号皆属于公示语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1]。作为外宣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公示语旨在传递信息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在展现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人文环境建设和对外交流水平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胡庚申2001年提出“翻译生态环境”这一概念,奠定了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的基石。生态翻译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从生态学途径或生态学视角进行的翻译研究[2]。它将翻译生态与生物生态进行隐喻地类比,着重研究翻译人员自身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适应选择关系。“关联序链”理论指出,翻译生态系统内各相关利益者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双向关联互动和重叠交叉现象[3]。而在翻译实践中,“三维”转换策略指导着译者从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等多维度进行“选择性适应”并完成翻译生态系统转换[4]。如图1所示,将翻译过程视为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的话,译者在各个维度上的选择性适应转换,语言维是基础,交际维是加持,文化维是拔高,三个维度循环往复、缺一不可,目的在于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及正常运转。

图1 “三维”转换策略生态示意图

2 “茶谷”景区英译公示语存在的问题

以六安市“茶谷”项目所包含的旅游景区公共标识牌和景区介绍性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所用语料皆来源于笔者实地考察“茶谷”景区各景点调研所取得的资料和图片,下文将从语言维、交际维和文化维三个方面来归纳与分析部分景区公示语英译文本在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语言维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会使用不同的翻译手段来选择适应度最高的译文,以达到对源语和目的语不同语言形式进行选择性适应转换的目的[5]。“茶谷”景区公示语英译语言维层面的选择性适应转换问题主要体现在译文的拼写错误、格式不统一及语法与用词的错误等方面。

2.1.1拼写问题

翻译是建立在两种不同语言的符号转换基础上的,正确的将源语符号转换成译语符号是对翻译准确性最基本的要求。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茶谷”景区介绍性文本的英译内容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拼写错误。

比如在“习文台”景点将“文翁”误拼为“Wen Wong”,“翁同龢”误拼为“Wong Tonghe”,两处皆将“翁”误拼为“Wong”;“刘邓大军指挥部”景点标牌将“刘伯承”误拼为“Liu Bo Cheng”;“习文台”景点将对孙家鼐的介绍“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中的“累迁”译为“he had one taken the positions”,很明显是将“once”误拼为“one”;在介绍“未名四杰”的家乡六安时,将“六安”误拼为“Luan”;“仰古台”景点将“孙叔敖”误拼为“Sun Shuao”,无独有偶,“司马迁”误拼为“Si Maqian”。

2.1.2格式不统一问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拼写错误之外,“茶谷”景区公示语译文中还存在着对同一景点名称作不同翻译的现象,由此会让外国游客感到困惑不解。

比如在景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两块介绍性文本标牌中对该指挥部的翻译分别为“Front Headquarters of Liu Bo Cheng and Deng Xiaoping’s Army to Advance toward Dabie Mountains”和“Front-line Headquarter for Liu and Deng Army in the Dabie Mountains”,在对“前线指挥部”和“刘邓大军”的翻译上两个译文没有保持一致。在“仰古台”景点,李时珍的籍贯地蕲春被译为“qichun”,除此之外“茶谷”景区中的介绍性文本标牌上多次出现对“省”(Province)和“县”(County)的翻译格式不统一现象,时而首字母大写,时而首字母小写。

2.1.3用词及语法问题

选择性适应转换不成功的译文还表现在用词、语法等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语法规范,这表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没有成功地完成从源语到目的语的生态环境转换。

在“茶谷”景区各景点的介绍性文本中涉及多处对古人字、号的翻译用词错误,比如在孙叔敖的简介译文中将“字”翻译为“surname”;又如李公麟的简介“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被译为“He was also named as Boshi with the surname of Longmianjushi”,将“字”译为“name”、“号”译为“surname”,译文中的用词很显然也存在着选择错误。

“大龙门”景点介绍中提及黄巢写过一首名为《菊花》的诗,译文为:Huang Chao have wrote a poetry, The Chrysanthemum;“未名四杰”的生平简介:三十年代著名作家、学者、教授,被译为:They are famous writer, scholar and professors in the 1930s;“景区内严禁烟火”被译为:Fireworks is prohibited within the area。以上三处译文中已出现了时态错误、动词形式错误、名词单复数混用等语法错误,诸如此类的硬伤,不胜枚举。

2.2 交际维

评判景区公示语翻译在交际维层面的转换及适应选择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就是公示语译文在目的语游客读来是否与源语游客读来具有一样的交际效果。在“茶谷”景区的各类公示语标牌中不乏交际维层面存在问题的范例。

比如将“景区内严禁烟火”译为:Fireworks is prohibited within the area。此译文的问题首先在于译者不了解公示语性质导致译文不符合公示语用语规范,其次在于对“烟火”这个词的翻译将在交际维层面上直接导致与外国游客间的信息传达出现失误。又如,将“保护文物 严禁翻越”译为:Heritage conservation non-crossing,不符合英文公示语的表达习惯,且有过度表达之嫌。无独有偶,“栈道险要 注意安全”被译为:Plank Road advantageous safety,外国游客看了以后只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3 文化维

文化维的转换及选择性错误将会导致文化误读和文化缺失,因此,在对景区公示语标牌中的介绍性文本内容进行翻译的时候,需要译者注意文化维的转换,以及对此种翻译生态环境转换的选择性适应是否能够有效传递双语文化内涵。

景区中关于蒋光慈的介绍:组织“太阳社”,编辑《拓荒者》等文学杂志,被译为:He once organized and edited the literature magazine like “Sunshine Publishing House” and “Pioneer”。在不考虑语法、句式结构正确性的前提下,此译文并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如:何为“太阳社”等。“习文台”景点介绍孙家鼐:咸丰期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译文为:Sun Jianai was the number one scholar in Xianfeng period.He and Wong Tonghe were the teachers of Guangxu,姑且不论语言维层面的问题,译文中将“咸丰期间”和“光绪”直译为“Xianfeng period”和“Guangxu”完全没有考虑到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储备,也就是没有考虑到文化维能否有效地转换。事实上大多数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在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缺失的情况下,外国游客很难理解“Xianfeng period”所处的年代和“Guangxu”所指为何人。

综上所述,“茶谷”景区公示语的英文译文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策略的三个不同维度的转换与适应选择中都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亟待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及改进。

3 景区英译公示语问题的对策

胡庚申的“关联序链”理论从生态理性视角提出研究翻译生态体系不能孤立地局限于翻译本体生态系统,还需要关照到翻译管理、教育与市场生态系统之间的整体性关联互动[3]。基于胡庚申的这一理论,笔者提出重构景区翻译生态系统的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翻译生态系统重构示意图

翻译生态的优化构建必须以本体生态为核心,有效协调、融合翻译的外部生态环境,实行管理、教育和市场等多部门协同合作,以下将结合前述六安“茶谷”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具体阐释应对策略。

3.1 从翻译本体生态环境着手

翻译本体生态环境主要由语言、交际、文化生态环境组成(如图2),也由这三个维度决定译文的翻译质量如何。因此,在每个子系统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从这三个维度去改善。

3.1.1语言生态环境

在语言生态环境层面,译者在景区公示语英译过程中进行的选择性适应转换,体现着译者的语言素养、基本功和责任心。景区公示语英译中正确的拼写,准确的文本格式,细心雕琢的词汇及语法等是译者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来成功完成的双语语言生态环境转换。

景区中的翻译错误大多因译者语言功底薄弱、不了解基本翻译规范、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所致。例如:前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误译,据《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涉及人名、地名的翻译需采用汉语拼音直译,形成惯例的除外[6]。因此,对“翁”的误译“Wong”,应改为“Weng”;“Liu Bo Cheng”应改为“Liu Bocheng”;“Luan”应改为“Lu’an”;“Sun Shuao”应改为“Sunshu Ao”,“Si Maqian”应改为“Sima Qian”,因“孙叔”与“司马”乃为复姓,这里还涉及文化层面,即译者对汉语的姓氏文化知识缺乏;蕲春“qichun”应改为“Qichun”;“省”(Province)和“县”(County)统一首字母大写处理;前文对古人“字”的翻译,surname指姓氏而非表字,建议改译为:secondary personal name,courtesy name或style name。译文“Huang Chao have wrote a poetry,The Chrysanthemum”,不仅出现助动词“have”的第三人称单数误用(应为“has”)和主动词“write”的过去分词误用(应为“written”),行文结构亦不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又如,译文“They are famous writer, scholar and professors in the 1930s”,显而易见名词单复数形式有误:professors用的复数名词,而writer和scholar用的却是单数名词,按照英文的语法规则,译文中这三个皆应为复数名词。

因此,能够成功完成双语语言生态环境转换的译者需为专业素质过硬,对源语和目的语可以运用自如的高级翻译人才。另外,校对人员在对译文准确性进行后期校对时,也应做到细心、严谨、专业,严格把控质量关,注意规避拼写等错误,并对译文作统一格式的细节处理等。

3.1.2交际生态环境

在交际生态环境层面,要求译者在适应源语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生态环境转换的同时,考虑到目的语游客的阅读感受,有选择地将文本进行恰当的移植,尽可能地使用在目的语国家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地道表达方式,以达到预期的交际意图。

景区中部分公示语标牌翻译错误即属于双语交际生态环境转换失败,例如:前文提到的误译“景区内严禁烟火”(Fireworks is prohibited within the area),不仅在语言维层面有错,而且在交际维层面的错误将直接导致信息传达失误,因此处“烟火”并非“fireworks”(烟火或烟花),而是指任何形式的“火”,故此处的英译公示语可改译为“No Fire”或“No Burning”,通过首字母大写,简洁、有力地向外国游客传达相关信息。“保护文物 严禁翻越”(Heritage conservation non-crossing)建议改译为:No Crossing;“栈道险要 注意安全”(Plank Road advantageous safety)建议改译为:Caution!Mind your step,外国游客看到标牌就能一目了然。

因此,在翻译景区公示语时,译者可大胆地采取“拿来主义”,用目的语游客所熟知的目标文本来代替“不知所云”的译文,可善用《规范》中的相关英译公示语范本,以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3.1.3文化生态环境

在文化生态环境层面,译者在适应源语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交际生态环境的同时,应考虑及时传达文化含义,将文化传播有机地融入到目标文本中,使目的语游客在阅读译文的同时接受中国文化的洗礼和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例如:前文提到的关于能否将“太阳社”译为publishing house的问题,外国游客大多不了解太阳社其实是一个文学团体,原译文易造成文化误读,因此“组织‘太阳社’,编辑《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可改译为:He organized “Sun Society” (a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group) and edited the literary magazines like “Pioneer” and etc。又如,“咸丰期间状元,与翁同龢同为光绪帝师”译文的问题,原译文易造成文化缺失,其实在译文中适当的增译几处文化背景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可将“Xianfeng period”改译为“Xianfe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1859)”,“Guangxu”改译为“Emperor Guangxu”,既便于外国游客理解标牌上的内容,又可以有效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

因此,要求译者具备博学的双语文化知识和敏锐的双语觉察力,以便有效地传递文本中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误读和文化缺失,在需要对景点相关文化内容进行添加和增译时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议在组建翻译团队时聘请精通本地文化的专门人才为文化顾问,使翻译人员构成更加多元化,利于精准地对文本中文化内涵的解读和翻译。

3.2 从翻译外部生态环境着手

解决景区公示语翻译问题和提高公示语翻译质量不仅需要在翻译本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上下功夫,也需要在翻译外部生态环境上去改善,如:管理、教育、市场生态环境等,它们与翻译本体生态环境一起构成了翻译生态体系的整体(如图2)。

3.2.1翻译管理生态环境

由上文所列的“茶谷”景区公示语翻译问题可见,六安市景区翻译管理生态环境存在着监管职能缺失的问题。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景区公示语在本体生态环境三个维度上频频出现翻译问题却得不到及时反馈和更正。建议市政管理部门调整管理机制,在相关职能部门(如:文旅局等)下设一个语言服务部,主要职能为协调各部门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景区语言服务建设,确保景区语言服务质量。例如:实施六安市语言服务资格认证或制定个人和企业旅游景区语言服务准入制度,严格把控语言服务人员的素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参考厦门市的做法,联合地方高校、翻译企业等各方力量着手在《规范》的指导下,组织人员编制适用于辖区的《XX市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

3.2.2翻译教育生态环境

翻译教育生态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在对翻译人才的持续培养方面,有利于保持整个翻译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建议市政府加强与地方高校间的合作,联合培养翻译专业人才。首先,政府可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地方高校加大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力度,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就业机会。其次,地方高校应在学科建设方面向旅游翻译有所倾斜。例如:地处六安市的高校皖西学院(目前没有旅游英语专业),可以结合六安市打造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设置旅游翻译等相关专业,达到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基础、广博文化素养的高级翻译专业人才的目的。最后,鼓励更多的高校教师加入旅游翻译人才的培训工作。例如:相关职能部门可与地方高校合作,组织各类旅游从业人员外语培训;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将提高翻译专业学生以及其他参与培训人员的翻译实操能力落到实处。

3.2.3翻译市场生态环境

改善翻译市场生态环境的目的在于建立旅游翻译市场健康、有序的生态环境。语言服务相关企业应从提高企业资质,寻求可持续发展开始,充分注意企业自身规章制度、业务范围、监管措施和人员素质的建设。例如:企业应及时对其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对其旅游翻译产品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查,并建立自我评估和检查复核机制等。翻译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善还有赖于相关职能部门对翻译市场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例如:加强对语言服务单位工作的指导,严查翻译相关企业的资质等,为翻译市场生态环境的改善把好关。

翻译质量的提高,需要关注翻译的整个生态体系,翻译的本体生态环境固然重要,翻译的外部生态环境也同样影响着翻译产品的质量,因此,在思考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对策时应做全面的考虑,上述对策可概括如图3所示。

图3 景区英译公示语问题对策解析图

4 结论

针对“茶谷”景区英译公示语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将翻译本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作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并与翻译外部生态环境的改善相融合,从而找到适应选择度最高的高质量译文,才能够成功地完成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翻译生态环境转换,使景区公示语译文达到准确传递信息、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译者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各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和配合。

猜你喜欢
外国游客英译景点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没有景点 只是生活
景点个股表现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
越南书贩
“小”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