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 杨友清 罗雨舟 陆丹晨
摘 要 社会化媒体日益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文章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现状,提出了从强化信息质疑意识、培养信息求证精神、修练信息甄别技能和形成信息甄别氛围四个方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为高职院校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与研究提供了广域的视野。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信息甄别 甄别能力 高职院校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1.03.006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Students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Discrimination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Yong, Yang Youqing, Luo Yuzhou, Lu Danchen
AbstractSocial media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ain source of inform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mediainformation screening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uts forward four aspects to improve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trengthening information questioning consciousness, cultivating information verification spirit, training information screening skills, and forming information screening atmosphere, which provides a wide range of vi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reading promotion activiti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words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screening. Screening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0 引言
第十七次全國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在纸质、数字化等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着良好增长,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民众每天接触媒介的主要手段。国民通过新闻类讯息、短视频、社交媒体获取信息,然而网络行为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减少,社会化媒体信息已经成为民众阅读信息、消费信息的主要来源[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06年学生评量计划(PISA)“科学、阅读与数学能力评量”报告中指出,国家的最大投资应该放在国民阅读能力的建立[2]。21世纪初,英、美、日等发达国家均开始加大公立图书馆建设力度,希望通过塑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提升国家及个人的竞争力,可见阅读就是竞争力。
从2010年在中东蔓延的“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世界爆发的“阿拉伯之春”,以及2014年香港“占中”非法集会 和2020年新冠疫情虚假新闻等事件来看,大量的不实信息依托社会化媒体传播,而社会化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审查弱、影响力大等特点,导致民众获取信息易,判断真伪难。对此,民众若具有一定的信息识别能力,会对维持社会稳定产生积极作用[3]。反之,“听风就是雨”,则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动荡与不安[4]。由此可见,提升民众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化媒体的主力军,更是重要的阅读主体[5],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能够推动社会整体信息甄别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笔者通过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选择关键词“信息甄别”“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虚假信息”“网络谣言”进行主题检索,时间设定为“2015—2020”,中文文献来源类别为“CSSCI、核心期刊、CSCD”,检索出与主题相关的文献72篇。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健康类信息甄别[6-7]、突发网络公共事件谣言治理与应对[8-11]、社交新闻媒体信息甄别和大学生媒介素养[12-15]等。
通过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外文文献检索,将检索词设定为“Social information/Social Media/Fake News/Misinformation”和“screening/judge/detection/distinguish”组合进行主题检索,时间限定为近五年,WOS核心集限定为SSCI和A&HCI,更新日期为2020年9月29日,共得到有关文献118篇,类别主要集中在Communication、Psychiatry、Pediatrics、Psychology、Developmental、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Science等。剔除一些与主题不符,报纸、新闻等非学术性文献,最终得到48篇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用社交媒体来甄别健康、疾病信息[16-18],社交媒体中虚假新闻的甄别[19]、利用社交媒体筛选政治投票、评估筛选受雇人员等[20-21]。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笔者发现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取得的成果集中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机器识别算法[22-25]等技术对信息真伪辅助甄别、建立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库[26],借助主流媒体发声及“意见领袖”引导民众信息甄别[27-29]。在甄别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社会阶层(城乡差异、教育背景等)、个人特征(年龄、职业等)、制度(信息监管制度)[30-32]均成为影响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能力的因素。综上分析,目前学术界对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并不多,以图书馆为中心、从阅读推广活动及深入閱读方面探讨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出发,在大学生阅读中嵌入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以期为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也期望扩展高校阅读推广活动研究的应用领域。
1 调查问卷设计
高职院校目前占据高校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学生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强,但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及思考能力较浅,比较容易被片面、不实的信息误导[33],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所以本次调查对象的主体均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半结构访谈法,对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社会化媒体行为、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甄别等方面进行调查。
笔者在半结构访谈中选择了五名男生、五名女生,其中大一学生4名、大二学生4名、大三学生2名,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者基本信息,包括年龄、专业、年级等;第二部分分为四个问题,分别是社会化媒体使用深入调查、对新冠疫情此类公共事件的信息真伪甄别、大学生抵制虚假信息的策略及社会化媒体使用中需承担的法律和道德责任。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既能够保证访谈围绕本次调查的几个特定的问题深入开展,也能够通过与被调查对象互动进行深入分析[34]。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初期,首先邀请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等几位教师共同制定问卷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借鉴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对大学生社交媒体、社会化媒体、网络媒体使用的调查问卷。随后将问卷在本校几个院系内进行小范围分发,并收集分析结果,后期邀请同行专家对问卷进行详细阅读及结果的初步判断,分析问卷中存在的问题,剔除问卷中被测变量与题项中关联度低的题目和自相矛盾的题目。问卷共分三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基本信息,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自我交际能力评价、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时间、使用场所等8道题。
(2)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包括社会化媒体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社会化媒体平台互动的频率、目的、面对不确定信息的态度等8道题。
(3)社会化媒体甄别。借鉴伪健康信息特征列表[7]69-70列出大学生常见的信息甄别实例,如“朋友圈转发即可赢取奖金”“药品、求医、健康类信息”等,通过何种途径来甄别信息、是否知晓社会化媒体中应当遵循的法律等10道题。
综合初期问卷反馈和半结构访谈的一些结果,最后利用问卷星网站进行问卷分发。本次调查问卷发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问卷的填写时间集中在 2020年5月11日到2020年6月11日,历时30天,共回收 836份问卷,删除一些关键项未填数据或者存在明显规律填写的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12份。
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1 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时间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学生对于社会化媒体使用3~5小时的占调查学生比例的41.26%,使用5小时以上的占34.36%,调查结果也和GlobalWebIndex发布的《2019年社交媒体最新趋势报告》中的数据相吻合[35]。另据“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利用报告”调查显示[36],当今大学生可支配的课余时间普遍在2~5小时,只有极少数达到了6小时。从社会化媒体长时间及高频率的使用时长可看出,这样方式的阅读或浏览占用了大学生可支配的全部时间,使大学生对传统的纸质阅读时间大幅压缩,这种即时、随性、跳跃的阅读、消费信息导致大学生思考单一、钝化,深入的理性思考、辩证思维愈发减少,最终影响大学生对于一些信息的判断,使他们轻信一些错误的言论与行为。
2.2 社会化媒体工具使用分析
We Are Social《2020年中国地区数字报告》[37]指出,中国有10.4亿社交媒体活跃账户,视频和聊天程序成为最受欢迎的线上内容。本次调查中,微信成为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使用率最高的工具,这也符合青年人社会化媒体使用习惯[38]。在半结构访谈中,被调查的学生一致认为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成为获取媒介信息的最便捷、最容易的方式。QQ占据社会化媒体工具使用的次席,在访谈中被访学生将QQ的角色定义为“学习通讯类”工具,主要借用其接收各类学校、班级、网上课程的学习、通知类信息。
腾讯发布的《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平台一共发布了17 881篇辟谣文章,辟谣文章阅读量累计1.14亿次[39],可见,社交媒体平台虚假信息具有传播快、隐秘、难发现等特点,更需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治理。随着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媒体工具已不限于微信、微博,近些年短视频等动态媒体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社会化媒体平台的选择和使用更加多元化,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同时也对大学生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3 验证信息真伪方式
社会化媒体凭借其门槛低、传播速度快、信息聚合程度高等迅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首选途径,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官方审查弱化,导致社会化媒体中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对大学生的认知及行为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一项针对新加坡大学生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研究表明,60%的大学生曾转发过不确定、不可信的社交媒体信息[40]。本次调查发现在通过何种手段来验证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真伪时,90%的学生通过官方公众号、官方微博及官方信息来核实信息来源,58.6%的学生通过核实发布者的专业或学科背景来核实信息的专业性,54.5%的学生通过多个不同媒介对同一信息交叉验证,48.6%的学生表示会全面阅读信息,避免“标题党”而带来错误判断,13.4%的学生会借助贴吧、知乎等发帖求助。为了保证所接收信息的真实,IFLA提供了如何验证、分辨社交媒体信息真伪的几个关键技巧,这其中就包括了通过核实信息源、核实信息发布者、全面阅读信息等[41]。
2.4健康类信息甄别
健康类信息成为所有年龄段用户最关注的主题[42]。本次问卷调查时间正值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时期,笔者特意选择从健康类事件的关注度、健康类事件的辨别及处理方面来考察大学生对社会化媒体中的健康类信息甄别能力。调查案例选取热门健康类信息事件,即“新冠疫情期武汉李跃华医生用苯酚治疗事件”。调查发现在“对于是否知晓武汉李跃华”事件上,51.8%的学生表示通过多方社会化媒体了解到这个事件,说明大学生对公共健康类信息关注度比较高。在对“爸妈通过社会化媒体看到某类药品信息,需要你来协助购买,你会怎么办”的选择上,19.9%的学生会借助百度等网络平台查阅药品信息后再行决定购买,42.3%的学生会在食药监局官方网站查阅药品信息之后去正规药店购买,32.8%的学生表示会去医院询问医生,根据医生建议购买。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健康类信息甄别上对信息来源(社会化媒体信息)、信息特征(健康类)、信息获取的手段(官网查询、医院询问、网络搜索等)有较高的识别及甄别能力。在健康类信息的甄别上,高校图书馆也可以借助丰富文献资源、参考咨询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健康类资源馆藏建设,健康类信息参考咨询、提供医学类信息资源服务等,来辅助大学生进行健康类信息甄别。
2.5 面对虚假信息揭穿后的认知
由于虚假信息的“违法成本”低,导致大学生对某些真相不明的信息随意转发,并对其带来的后果持有消极态度[43],而当面对社会化媒体发布的虚假信息被揭穿后,大学生对此的认知和反思态度如何?通过本次调查可知,52.8%的学生会综合考虑这类虚假信息的特征,总结经验教训,谨防自己下次受骗;41.7%的学生认为,一些虚假信息由于很容易“做到”或者“办到”,所以宁愿相信;另有24.8%的学生对待虚假信息很乐观,觉得与自己关系不大。面对社会化媒体中传播的虚假信息,Deakin University研究社会化媒体教授Usha Rodrigues表示,尽管一些社会化媒体在治理虚假信息中做了很大努力,但是由于社会化媒体的一些私密性,一些虚假信息仍然在私人圈、交流中流动,这些信息很难控制,导致了一些人更容易相信虚假信息,即使被揭穿也无法意识到这个信息是假的[44]。“谣言止于智者”,在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是传话筒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大学生要在各类社会化媒体中应践行数字公民责任,勇于揭露、制止媒体中各类虚假信息,维护社会化媒体中健康的生态环境。
3 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由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信息甄别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能力要求。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宇宙级增长的情况下,大学生作为社会化媒体信息的重要阅读者,其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会带动家庭、朋友乃至其周围人群对信息真伪的判断。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已普遍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自身信息素养、媒介素养,这是图书馆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图书馆今后面临的又一新的研究课题。
3.1 强化信息质疑意识
强化信息质疑意识,必须具有质疑思维。质疑思维是指创新主体在原有事物的条件下,通过“为什么”提出疑问,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来判断或改变原有条件下对认知新事物的思维。不懈的质疑思维背后是独立思考、求索和开放性的思维[45]。本次调查发现过多的使用社会化媒体并进行碎片化阅读,多样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及信息的随意获取,会导致大学生质疑与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无法专注“阅读”本身,无暇进行批判性思考,导致主观、片面的相信阅读内容,这也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将质疑思维运用到社会化信息甄别中,不论遇到任何社会化媒体信息,都要预先在内心有疑问,即“确实是这样吗?”带着怀疑与批判的心态去处理社会化媒体信息。为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质疑意识,要通过启发学生类比联想产生质疑,培育学生逆向思考,指导学生变换条件进行质疑,指点学生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培养学生逻辑推理验证能力,引导学生有追寻事实真相的精神。另外,还可通过世界最先进思维方式之一的“六顶思考帽”活动的开展,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进一步增强高职学生的质疑意识,使他们在接触到社会化媒体信息的第一时间,不再只是一味地照单全收,而是提出自己的疑问,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如此,阅读才能有质的提升,依此开展的高职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将更具活力。
3.2 培养信息求证精神
笔者认为求证精神是指一个人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一种探究事实,坚持真理,挑战权威,实事求是地探寻真相的精神。本次被调查的大学生在“当遇到真伪不确定的社会化媒体信息,你对此类信息认知的态度”选项中,仅有15.7%的学生会思考、去求证信息真伪,74%的学生面对真伪不定的信息持有消极态度(不评论、不转发,看过就算了)。虽然在小学到高中教育阶段,老师也会给予某种程度的求证精神培养,但这种培养大多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并基于課本内容而进行的课堂教育,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求证精神来说远远不够。进入大学后,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与自主能力,这其中就包含了学生自主、自发的求证精神的培养。图书馆是大学生涯中重要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可以利用经典诵读、座谈会和讨论会、网络热点共探、思想大撞击、你我来找茬等阅读活动,通过提出质疑,排查问题,检索资料,证明出处、验证结果等方式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求证精神,养成学生的“求证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号”去处理社会化媒体信息,并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去验证听到、阅读到的社会化媒体信息。总之,图书馆要通过阅读活动的再升级,助推大学生“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信息素质。
3.3 “修练”信息甄别技能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能够通过核实信息是否官方、信息交叉检索等手段来确定信息真伪,说明大学生掌握了一些信息甄别的方法。综合国内外成熟的一些信息甄别技巧,结合阅读推广的特点,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修炼”信息甄别技能。一是查证信息的基本要素。由于社会化媒体信息具有新闻六要素的共性,即“5W+1H”,故时间、地点、人物,代表作者或机构的观点(广告信息或建议)等均作为衡量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基本要素。二是信息交叉搜索。信息搜索是信息甄别的基本技能,在信息搜索阶段不仅要搜索信息中的一些常识或个人疑惑之处,更重要的是搜索社会化媒体信息的创造者或发布者是否具备与发布信息相匹配的专业背景,是否有适当的证据来证实其某些观点等。三是探究真正目的。探究信息发布者发布此信息的真正目的,如今许多社会化媒体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前期进行逻辑缜密、证据充分的描述,却在信息结尾处给予错误的导向或结论,使读此信息的人们产生惯性思维,无意识接受了错误的论断,受到错误的引导。
3.4 形成甄别氛围
本次调查中,在“需要求助、协助来完成对真伪不定信息甄别时,你会选择哪类群体”选项上,向同学求助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首选,这也在后期的半结构访谈中得到了验证。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积极推进与院系、大学生社团、团委、重点社会化媒体的合作,形成校园内的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氛围。与院系联合举办诸如信息甄别案例的演说与辩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共同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与社团联合,通过与读书社、学生剧团等合作,以“读信息说看法”讨论会形式,或“我被骗了吗?”等小话剧的表演方式,于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与团委合作,开展“我是信息甄别小火种”活动,以点带面,以面带全,让“小火种们”在校园内外开展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活动;与校园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合作,推送符合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有关信息甄别的“短、精、小”的视频、案例等,使大学生不仅在学习、生活、互动中形成甄别能力,而且在走出校园,面对社会大众时,也能利用其自身信息甄别的能力影响、浸润周围的人,使社会大众在面对社会化媒体信息时,不轻信、不盲从、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以此形成整个社会化的信息甄别之氛围。
4 结语
社会化媒体信息甄别是一个多方协作的任务,不仅需要政府、新闻从业者、社会、学校多方努力,更需要图书馆的参与。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中心更要发挥其参考咨询、学科服务、信息素养教育、阅读推广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拓展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积极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大学生社会化媒体甄别能力教育体系,培养质疑意识、引导求证精神、修炼甄别技能、形成甄别氛围层层递进的各类丰富多样的案例、活动、教学,最终引导大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入阅读、批判性思考,全方位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鉴别力,图书馆要以此为契机和切入点,创新阅读推广方式及内涵,进一步推动阅读推广活动发展。
参考文献:
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EB/OL].(2020-04-22)[2020-10-02].http://www.ce.cn/xwzx/kj/202004/22/t20200422_34750032.shtml.
迎接阅读新浪潮:阅读与国家竞争力[EB/OL].(2014-09-10)[2020-10-02].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69702/1/C00_index.pdf.
周岩.社会化媒体中环境舆情传播的动因[J].新媒体研究,2019,5(2):20-21.
田丽.社会化媒体与社会运动[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7(4):12-22.
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0-09-29)[2020-10-02].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5548176/files/1c6b4a2ae06c4ffc8bccb49da353495e.pdf.
葛元霄,石晋阳.大学生网络健康信息甄别的影响因素探究[J].情报探索,2020(5):16-23.
李月琳,张秀.大学生社交媒体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8(1):66-77,43.
王芳,安璐,黄如花,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J].图书情报知识,2020(2):4-14.
黄崑,郭淼,郝希嘉,等.公共健康危机事件下健康信息素养文献综述[J].图书馆杂志,2020,39(7):59-69,82.
陈亮,谢洪明.社交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7):96-99.
王润珏.信息时代的舆情特征与政府应对机制建设路径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7):111-114,145.
王晰巍.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治理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20,41(2):38.
谢新洲,周晓英,李月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科学应对与思考:图情专家谈新冠疫情[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0,10(2):4-16.
于海洋,周马杰,陈元平.提升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与媒介素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6(12):44-46.
高岩.新媒体视域下研究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渤海大學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4):131-135.
GUNTUKU S C,YADEN D B,KERN M L.Detecting depression and mental illness on social media: an integrative review[J].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2017(18):43-49.
CLARK D L,RAPHAEL J L,MCGUIRE A L.HEADS4: social media screening in adolescent primary care[J].Pediatrics,2018,141(6).
CHOU W Y S,OH A, KLEIN W M P.Addressing health-related mis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J].Jama, 2018,320(23):2417-2418.
KIM A, MORAVEC P L,DENNIS A R. Combating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with source ratings:the effects of user and expert reputation ratings[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9,36(3):931-968.
COOLEY D, PARKS-YANCY R.Impact of traditional and internet/social media screening mechanisms on employersperceptions of job applicants[J].The Journal of Social Media in Society, 2016,5(3):151-186.
JESKE D, SHULTZ K S.Using social media content for screening in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pros and cons[J].Work,employment and society,2016,30(3):535-546.
SHU K, SLIVA A, WANG S, et al. Fake news detection on social media: A data mining perspective[J].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2017,19(1):22-36.
WU L,RAO Y,YU H,WANG Y.False information detection on social media via a hybrid deep model[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Informatics.Springer, Cham,2018:323-333.
PAUL S,JOY J I,SARKER S,et al.Fake news detection in social media using blockchain[C]//2019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mart Computing & Communications (ICSCC).IEEE,2019:1-5
OZBAY F A, ALATAS B. A novel approach for detection of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using metaheuristic optimization algorithms[J].Elektronika Ir Elektrotechnika,2019,25(4):62-67.
SHU K, MAHUDESWARAN D, WANG S,et al.Fake news net: a Data repository with news content, social context, and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J].Big Data,2020,8(3):171-188.
KIM A, MORAVEC P L , DENNIS A R. Combating fake news on social media with source ratings: the effects of user and expert reputation ratings[J] .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19,36(3):931-968.
刘迪,张会来.网络舆情治理中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探析[J].现代情报,2020,40(9):144-155.
戴琦,袁曦临.社交网络用户信息交互行为的伦理取向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20(1):19-24.
侯琬娇,杨子刚.健康信息甄别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我国四城市居民的质性分析[J].现代情报,2020,40(4):86-95.
张秀,李月琳.年龄梯度视角下网络用户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研究[J].情报学报,2019,38(8):838-848.
刘鸣筝,孔泽鸣.媒介素养视阈下公众谣言辨别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新闻大学,2017(4):102-109,151.
徐承萍.基于高职学生素质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11):35-36.
PATTON M Q.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0.
腾讯媒体研究院.2019社交媒体内容趋势报告[EB/OL].(2019-11-28)[2020-06-21].http://www.woshipm.com/it/3143424.html.
课余时间调查:关于大学生课余时间分配利用的调查报告[EB/OL].(2018-11-28)[2020-06-21].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850522/article/details/84594252.
We Are Social:2020年中国地区数字报告[EB/OL].(2020-03-13)[2020-06-21].http://www.199it.com/archives/1019275.html.
宋振世.微信在閱读推广中的应用与案例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新世纪图书馆,2019(6):53-57,92.
《2019年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揭秘三大谣言高发领域[EB/OL].(2019-12-26)[2020-10-02].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9/1226/c1008-31524533.html.
CHEN X, SIN S C J,THENG Y L.Why students share misinformation on social media: motivation, gender, and study-level differenc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5,41(5):583-592.
KAROLINA.Alternative facts and fake news:verifiabil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EB/OL].(2017-01-27)[2020-06-21].https://blogs.ifla.org/lpa/2017/01/27/alternative-facts-and-fake-news-verifiability-in-the-information-society.
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EB/OL].(2019-04-16)[2020-10-02].http://www.kepuchina.cn/more/201904/t20190416_1041674.shtml.
罗斌,宋素红.谣言传播违法与犯罪的成立条件:基于行政法与刑法相关制度比较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27(5):21-40,126.
大选期间,被揭穿的假新闻似乎正在“回归”[EB/OL].(2019-04-19)[2020-06-15].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19-04-19/doc-ihvhiewr7169671.shtml.
马利红,魏锐,刘坚,等.审辨思维: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二[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2):45-56.
杨 勇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杨友清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罗雨舟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書馆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陆丹晨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 江苏无锡,214121。
(收稿日期:2020-10-08 编校:曹晓文,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