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明
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激励性评价强调了激励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同样,激励性评价并不回避批评。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提出:“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需要因势利导,宽严共济,要着眼于批评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同时注意避免打击学生信心,挫伤自尊。
批评是必要的教育手段,要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就要遵循一些原则,注意批评方式,讲究批评艺术。
一、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需要遵循两个原则
1.公平公正的原则
小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难免会犯错误或彼此发生矛盾。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犯错的学生说清楚原因,做到兼听则明,心中有数,之后再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要做到一碗水端平,让学生心悦诚服,并从中受益。
2.平等尊重的原则
作为未成年人,小学生的心智还没发育成熟,自律能力、分辨能力尚还欠缺,出现错误或重复犯错并不稀奇。教师作为他们的人生引路人和知识传授者,应当以人为本,怀有正确的儿童立场,充分尊重他们的生命情感、认知方式和成长规律,理性对待他们出现的错误,用一种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态去给他们指正、纠错。
二、进行批评教育,教师需要讲究艺术方式
我国教育家周玉仁说过:“不随便批评,而批评有方,疏而不堵。”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往往都喜欢听到表扬,不愿意接受批评。如果教师善于把批评转化为另一种易于接受的影响方式,那么,批评就不会再是冰冷生硬带刺的符号,而是一种有效的溝通信号,甚至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和促进自我成长的动力。让批评变得“良药利口”和“忠言顺耳”,教师需要讲究一些技巧或方式。
1.把批评转变为善意提醒
在课堂上难免有些学生开小差或者犯些小错误,这时候,教师不需要大张旗鼓或煞费唇舌去批评教育,只需稍作提醒和告诫就行了。如平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讲闲话、不守纪律的现象,这时老师只需看他一眼,或者示意他一下,甚至在讲课过程中暂停一下语气,基本上学生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类似现象老师只需稍作提醒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2.把批评转变为理解沟通
有时候老师批评学生,事实上不一定是学生犯错了,而是老师觉得学生犯错了。要跳出这个思维范畴,这就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包容学生。在某个六年级期末复习阶段,有一次我布置的作业量多了点,结果引发学生的大呼小叫,课室闹哄哄的。面对这种场面,老师如果按捺不住无名火,不问青红皂白就声色俱厉地斥责一通的话,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当时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了解到数学、英语当天也是布置了很多的作业之后,于是特意减少了语文的作业量,学生们当堂用掌声表达了对老师的谢意。
很多时候,把批评转变为拥有同理心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往往比威权式的教育更有效。
3.把批评转变为调侃增趣
有时候,对一些经常在课堂上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常规的提醒或批评对他们来说,可能收效不大。此时老师不妨转换一下方式,或许会令学生会有不一样的触动。在我任教的班中,总有几个习惯性走神的人,很多时候他们端坐在座位上不声不响,没有跟人交头接耳,也不会影响别人,但就是没有听进去老师的讲课。有一次,我上课时提问了一位坐得安安静静貌似认真听课的学生,结果他站起来哑口无言。当时我一本正经地对他说:“我猜,你应该是偷偷学会了孙悟空的技能———分身法,把自己的身体留在课室,而魂魄却飞去了别的地方游玩了,是不是?”他听了后茫然地摇了摇头,我接着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神游四海?”这时,课室里爆发出哄堂的大笑,就连那个学生自己也笑了起来。之后每当看到有学生在开小差的时候,我都会煞有介事地提醒:“不要学孙悟空哦!”然后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笑了。此后,在课堂提问学生,因为走神而哑口无言的现象竟然就少了很多。
4.把批评转变为赞赏表扬
有时会遇到个别学生比较顽劣,老师对他的提醒不管用,分析他不听,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就要根据他的特点对症下药进行教育。我任教的班中有一位学生小杰,因为家庭的影响,性格暴躁,常常滋事生非,犯错后对老师的批评教育常常抱有抵触抗拒的心理,科任老师都表示对他很头疼,但他的可爱之处是对别人的表扬非常受用。对于这类学生,先表扬闪光点,再顺势指出缺点,纠正错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某次课间,小杰一脸怒气地跑到我面前说他想打某个同学。我经过问询和了解,得知他误以为别人交头接耳是讲他的坏话。于是,我率先表扬了小杰有问题先找老师寻求解决方法的良好表现,然后顺势指出了上课讲闲话的学生的错误,在消除了彼此之间的误会之后,我向小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希望他再接再厉,有更好的课堂表现。而小杰在老师多次的肯定与指正之后,表现也越来越好,同学关系也和谐了很多。
教育既要有表扬和赏识,又会有批评和惩罚。批评不但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问题的不同程度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使批评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实现批评教育的最终目的,最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