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岩 牟元笛
剧目课,又称“戏课”,是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进入戏曲院校学习的核心部分。剧目学习按照行当、流派划分,由主教老师传授学生一折或一出大戏。戏曲表演历来讲究因材施教、转益多师,这些教学法则在当代教学中仍继续发挥着作用与影响。
戏曲,是我国独有的戏剧艺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中国拥有专业的戏曲院校,而剧目课教学则是重中之重的课程,戏曲表演专业的学生登上舞台成为职业戏曲演员的终极表现就是剧目。
一、口传心授的千年法则
在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中,“口传心授”是千年来戏曲艺术的传承法则。何为“口传心授”?即是“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戏曲表演艺术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面授手段进行教学的。在教习过程中,教师先做整体表演示范,然后再分解进行讲解,通过语言详细解释表演要领和注意问题,同时多次进行示范和讲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纠正和巩固,直到学生完全掌握表演,这种教学模式至今也从未改变。戏曲艺术的唱、念、做、打,无一不是通过这种手段进行传承的,这和我们国家传统的“师徒制”教育方式十分吻合。
剧目课教学按照生旦净丑行当划分,每一个行当有其专属学习主角剧目,也兼学其他剧目中配角剧目。剧目教学组学生人数是非常少的,不能以大课的形式进行,每一个组有一名主教老师,学生人数则控制在1~3名左右。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戏曲演员是按照行当来划分角色的,主要分为“生旦净丑”四个大行当,每个行当又划分多个小行当。在安排学生行当时,要综合考虑其条件来进行培养,要依次审查学生的嗓音、相貌、气质、性格、肢體协调性等多种因素。
以生行为例,相貌清秀、性格儒雅、真声较好的学生学习以唱功为主的老生;相貌英气、动作迅猛、肢体协调性较好的学生学习以武功为主的武生;相貌俊雅俊美、假声较好的学生学习小生。对于旦行也是一样,如五官端正、性格温柔、身材高挑、假声较好的学生多安排学习以唱功为主的青衣;性格活泼、聪明伶俐的学生多安排学习以表演为主的花旦;武功较好、动作矫健的学生学习武旦;性格敦厚、仪表富态且真声较好的学生则安排学习老旦。性格粗犷豪爽、体型健硕威武的学生多安排学习净行。性格诙谐幽默、肢体轻盈敏捷的则多安排学习丑行等。
没有程式,便没有戏曲艺术,程式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1]。每一个戏曲行当都有其专属训练的表演程式内容,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唱一念,都是按照戏曲特有程式来完成表演的。所以在安排学生学习行当时,一定要客观分析学生的综合条件进行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安排行当。可以说这对培养出优秀的戏曲演员是非常重要的。
三、转益多师的求学目标
学生在安排学习行当后,必先从基础剧目开始学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蒙戏”。以青衣行当为例,开蒙基础剧目就有《二进宫》《彩楼配》《女起解》《坐宫》等,这些剧目情节相对简单,动作表演难度不大,适合基础性教学。
梅兰芳先生曾说过:“大凡一个成名的艺人,必要的条件是要能多方面撷取精华。”[2]在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表演剧目后,就可以向更多的老师进行学习了。梅兰芳大师在青少年学艺时光里,就先后有三十几名教师对他进行传授,学各家老师所长融会贯通,终成为一代京剧大师。而这种转益多师的学习方式是非常值得我们在当代的戏曲教育中继续推广和延续的。
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显现出过人的天赋,就可以多方面安排老师对其进行教学,不能有私欲的观念,一定安排文戏老师教文戏,安排武戏老师教武戏,综合实力教学就能培养出文武兼备的艺术人才。
戏曲表演人才需要多方面养分给予成长,每一名优秀学生的出现,一定是得到过很多位教师的传授,希望这种传承方式在当代戏曲艺术教育中继续发挥作用。
注释:
[1]杨非:《中国戏曲导表演专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11月
[2]余笑予:《戏曲研究》十七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2月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
责任编辑 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