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丹薇
(浙江省宁波庄市街道中心幼儿园 浙江 宁波 315000)
案例:爱哭的毛毛
我们班里有个女孩叫“毛毛”,她很怕生,刚来的时候一离开父母的怀抱就哇哇哭个不停,也不跟别人说话。
衣服不会穿,哭;找不到画笔,哭;饭菜不爱吃,哭……甚至后来演变成,早上来幼儿园,老师、同伴和她打招呼也会哭。问她也不说原因,仿佛哭是她最多的表达情绪的方式。
在与家长沟通后,我们认为这个现象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必须要查找原因,实施有效的策略,让“爱哭的毛毛”变得快乐、开朗起来。
2.1 缺乏交流,拒绝沟通。毛毛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她都是用哭来表达。通过调查我们得知,父母工作繁忙,很少花时间与她进行温馨的亲子互动,通常情况下都是毛毛独自玩玩具。从而导致她讲话机会少、表达能力弱,而越是这样越不愿意开口,越少开口,表达能力越差。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2.2 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在班里,毛毛就像一只怯生生的小兔子,她缺乏自信,一直表达的就是“我不行,我做不来”,然后开始哭。这说明毛毛给自己的是悲观型暗示,让自己一直处于一种自卑的状态,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2.3 家庭教育,无限宠溺。平时,毛毛特别依恋爸爸,每天来幼儿园必上演一出“十八相送”的场景,毛毛对于爸爸的依恋无可厚非,但她爸爸的无限溺爱却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2.4 过度自主,缺失引导。一个冬日,毛毛没穿外套就来幼儿园了。原来家长只因为毛毛一句“我不想穿外套”和大声哭闹就任由她如此。过度“自主”,家长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必将导致她任性的结果。
介于以上毛毛“爱哭”的成因,需要我们家园双方共同携手,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毛毛改善现状。总体安排如下:
3.1 潜移默化,深入内心。
教师呵护:
每天早晨用温暖的笑脸迎接毛毛的到来,引导她与我们分享她的快乐;在她一个人玩玩具时我们也会适时介入,和她一起游戏互动。
同伴互助:
毛毛默默发呆的时候,我们会鼓励好朋友多多与她沟通,让毛毛感受到在幼儿园与同伴相处的温馨,以伙伴为媒介,爱上幼儿园的环境,逐渐形成安全感、归属感。
家园协作:
我们将毛毛在园与同伴快乐游戏的视频播放给他们看,共同观察、分析毛毛在园里和在家里的不同,知道对孩子来说“心灵的陪伴”非常重要,启发他们多给予毛毛情感上的关注,形成有效的情感沟通、共融。
3.2 鼓励支持,皮格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你期望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事情就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
“皮格玛利翁效应”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
这一效应指引我们,对于毛毛需要按“憧憬——期待——行动——反馈——接受——外化”的机制来引导。
3.3 治标治本,适当放手。从上述的“十八相送”中可看出,产生依赖的不仅是毛毛,还有她爸爸,所以“治标先治本”是关键。经过沟通,毛毛爸爸将孩子送来幼儿园后就直接离开,毛毛发现爸爸走后一会儿就不哭了。对此,毛毛爸爸表示非常感谢老师给予的沟通建议,家园双方和谐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3.4 合理自主,张弛有度。上述“不穿外套来园”事件让毛毛得了一个多星期的重感冒,毛毛父母也知道了过度放纵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开始积极配合我们进行毛毛的情绪疏导。耐心教育,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毛毛的蜕变:一段时间后,毛毛变得比以前开朗爱笑了。在家还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难,也不再用哭闹来解决,而是能够寻求帮助、想办法解决。不仅如此,毛毛在园也慢慢地开始尝试着和伙伴进行沟通,还积极做老师的小帮手,成为了小值日生。虽然仍然有哭鼻子的时候,但是明显勇敢自信多了,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克服困难!
老师的感悟:从事这个行业,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个“毛毛”,个性、家庭因素都会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要做的就是因人而异,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分析。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家园合力共助成长!
任何教育都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找到了属于孩子的正确教育途径,耐心观察引导,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聆听到那缕缕花开的美妙音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