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婷
[摘 要]学校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鲜活和最重要的载体。针对当前非遗教育教学活动与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研究者以忠信花灯为例,探索了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构建一体化传承模式,通过美术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忠信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教育;一体化;传承模式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中小艺术教育中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教育,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建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1],各校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相互割裂的状态,难以形成合力,导致非遗教育教学活动和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忠信花灯作为传统赏灯民俗中的艺术精品,和许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难的问题。在此,笔者将结合所在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以忠信花灯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体化传承模式。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一体化传承的
可行性分析
1.政策依据
近年来,为推进校园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规定。如2012年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民教育紧密结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全方位融入大中小学学科教育各环节、各领域。这些政策规定的出台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一体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2.忠信花灯与美术教育的相容性
忠信花灯是集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编织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及教育价值。把忠信花灯与中小学美术教育有机融合,不仅能拓宽美术教学空间,也为连平地区打造特色美术教育品牌提供了契机,更为忠信花灯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途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一体化传承模式的实践探究
校园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一蹴而就,忠信花灯进校园亦是如此。教育者应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科学构建中小学各阶段的课程体系和课外活动体系,合理确定忠信花灯课程和课外活动的设置,分学段有序推进,使各教育阶段的课程和课外活动形成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的教学内容序列。
1.小学低年级启蒙教育:培育忠信花灯文化的热爱者
“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已经成为共识。小学低年级的传承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对忠信花灯文化的亲切感,让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在儿童的心中扎根。在课堂教学方面,教育者应向学生讲解忠信花灯的历史起源、制作材料、种类、结构及制作流程,学习手工制作简易花灯的方法等。如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简易忠信花灯制作手工课”,以专用折纸和红纸等材料制作忠信花灯。在课外活动方面,可成立忠信花灯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参观花灯博物馆,参加一年一度的河源市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艺术节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忠信花灯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接受忠信花灯文化的熏陶,进而产生热爱忠信花灯文化的情感。
2.小学高年级的认知教育:培育忠信花灯文化的探究者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过渡到青春期的关键阶段,可以围绕提高学生对忠信花灯文化的感受力开展认知教育,使学生了解忠信花灯文化的丰富性。在课堂教学方面,可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种类的忠信花灯作品,了解其不同色彩、图案及造型的特点及寓意,了解花灯的结构及材料,了解吊灯习俗与相关活动,制作简易花灯等。同时,还可以邀请忠信花灯传承人为学生授课,让学生了解忠信花灯的传统制作技艺,实现校园“活态”传承。在课外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独具特色的上灯习俗活动,通过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忠信花灯的上灯仪式,感知上灯习俗蕴含的文化内涵,使上灯文化传统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进而使这一习俗得以世代传承。
3.初中阶段的认同教育:培育忠信花灯文化的认同者
初中阶段的传承教育主要围绕增强学生对忠信文化的理解力开展,提高学生对忠信花灯文化的认同度,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本县的文化传统和县情,增强对忠信花灯文化的热爱。在课堂教学方面,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花灯制作工艺,了解花灯的艺术特色及色彩搭配规律、不同種类花灯的寓意、忠信花灯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等。课外活动方面,可以通过成立忠信花灯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忠信花灯创意制作兴趣小组等方式,培育忠信花灯制作技艺的校园传人;亦可以中国文化遗产日、校园艺术节等活动为载体,策划开展忠信花灯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传承氛围,提高学生对忠信花灯文化的认同度。
4.高中阶段的文化自信教育:培育忠信花灯文化的传承者
高中阶段的传承教育主要围绕增强学生对忠信花灯文化的理性认识开展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悟忠信花灯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忠信花灯的文化自信。在课堂教学方面,可引导学生了解花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花灯的艺术风格,欣赏忠信花灯优秀作品样式设计、色彩搭配和造型工艺及其审美价值,引导学生借鉴忠信花灯的创意和艺术表现手法创作创意花灯或美术作品等。要让学生感悟忠信花灯文化所蕴含的客家民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认同并弘扬忠信花灯文化,进而培育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在课外活动方面,可以通过成立忠信花灯学术艺术实践工作坊,举办忠信花灯创作大赛,组织学生参观忠信花灯博物馆,参加河源市忠信花灯民俗文化艺术节、连平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营造弘扬和传承忠信花灯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学生成为忠信花灯文化的欣赏者、认同者和传播者。
四、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美术教育一体化传承模式的保障条件
在中小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美术教育一体化传承模式,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见图1)。
1.组织领导保障
一要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地方教育部门应建立忠信花灯校园传承的领导机构,统揽中小学的校园传承工作,保障中小学教学活动的有效衔接。
二要建立相关制度保障机制。主管部门可与中小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合作目标、合作机制、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评价等,通过协议规范双方合作行为,使各级学校按照契约制度推进资源共享。
三要建立交流沟通机制。要加强中小学忠信花灯教育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使不同学段的教育者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这是实现中小学忠信花灯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基础,也是确保忠信花灯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
2.教学资源保障
构建科学的忠信花灯课程一体化体系,是忠信花灯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一体化传承的核心内容。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教育部门应组织各中小学制定各年龄阶段相互衔接的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然后以此为依据编制忠信花灯教育的教材或课程,形成忠信花灯一体化传承的课程体系,实现中小学传承内容的有机衔接。
3.师资队伍保障
中小学美术教师是开展忠信花灯一体化传承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内容能否落实并有效衔接。因此,需加强忠信花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中小学忠信花灯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
4.评价机制保障
统筹推进中小学忠信花灯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工作,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忠信花灯课程评估体系,发挥评价标准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评价内容方面,要注重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如造型、鉴赏、评述、動手、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评价方法方面,要注重多样化,既要关注美术课的学习成果,也要注重对学生在忠信花灯课程中探索和求知的细节进行评价;在评价对象方面,要针对学生、教师、忠信花灯课程以及学校等多个对象进行综合性评价。由此,建立包含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统一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1):80-88.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