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

2021-05-20 19:24周竞竞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

周竞竞

[摘   要]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为助力广大幼儿更好地成长,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相关理论应运而生。文章以江苏省盐城市某幼儿园的教学为例,探讨了幼儿园课程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并就如何提升课程有效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课程预设;课程生成;幼儿;学前教育

一、课程预设的重要价值

1.课程有序开展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幼儿园教学在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增强其体魄,培养其心智,促进其德、智、体、美等要素全面发展[1]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只有重视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提前进行预设,才能保障课程有序、高效地开展,为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课程还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体性和规律性的特征,即学前教育涉及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因此只有提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确保实际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2.课程高效开展的推动力量

课程预设要基于教学主体对幼儿生活状况、学习基础、心理状态等要素的了解,并采取一系列凸显幼儿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策略。因此,只有科学预设,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保障课程有效和高效地开展,促进幼儿实践能力的发展。

3.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必然结果

近年来,幼儿园课改的浪潮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探寻幼儿的教育之道。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提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都十分注重凸显课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并且认同课程在生成时空方面的重要价值[2]。因此,现阶段的教学预设不再局限于陈列式的课堂提问,而逐渐向内容丰富化、形式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二、课程预设内容的具体表现

一是课程目标的预定。课程预设应充分发挥对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规律、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助力幼儿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是课程内容的预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应用,必须以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从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避免“单向教学”的尴尬局面[3]。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并分析幼儿的日常行为,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从而确定满足幼儿需求的教学内容,并将其以幼儿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寓教于乐。

三是幼儿学情的预知。包括预测幼儿“已知”和“未知”两个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提出,影响学习的唯一要素就是教学主体是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即教师是否了解学生知道什么[4]。因此,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已有的知识与见解。而预设幼儿的“未知”,则是探寻幼儿内在需求的具体举措。主要包括幼儿对某一知识点、某块教学内容的学习层次;其应当掌握但却没有掌握的学习与生活经验,从而使教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地开展各项教学工作,实现幼儿实际需求同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对接。

四是课程资料的预备。教学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受到年龄的限制,单纯的理论式教学很难获得成功[5],必须要借助集体环境下的分工协作,即为其创造一定背景的社会文化。而预设工作的开展,就可以事先考虑到这些因素,将影响其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要素融入其中。例如,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情境,引发幼儿共鸣;设置悬念,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可以对活动内容进行游戏化处理。总而言之,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做到简洁、易懂,还需要紧扣活动主线与幼儿心理,助力课程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

三、课程生成的价值探析

1.全面关注可能生成的课程目标

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凸显出跳跃性的特质,这就意味着即使教师事先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预设,也可能在落实中产生困难。除此之外,课程目标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安排活动时,必须重视不同活动的衔接与过渡,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借助于文本、材料等要素,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课程的生成性特征。

2.培养幼儿的质疑与创新精神

在幼儿园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文本是幼儿学习要依靠的主要资料。这里所说的文本,是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合作编写的供幼儿学习的书籍或者是其他类型的文件资料,具有一定的权威性[6]。而教师能否深入理解这些文本的内涵,直接影响着课程预设与生成的效果。作为幼儿园教师,要准确解读文本内容,抓住文本重点,发掘其学习价值。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超越文本,大胆创新,从而促进幼儿整体的优质化发展。

3.凸显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打破传统的只以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推动师幼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既是对幼儿个体价值的尊重,使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是不同生命之间的平等互动,可推动师幼主体间关系的和谐发展。教师与幼儿这两个主体在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感情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与分歧,这时就需要强调平等、自由、民主的价值,重新审视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

4.重视课程评价与情景的有效融合

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对活动状况真实、客观的反映。在开展评价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对教師显性行为的观察,而应全面探寻教学主体的行为。新课程评价明确了对幼儿教师的评价内容,即要帮助幼儿树立全面发展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树立自信,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这就要求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要将课程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达成情况结合起来,以彰显课程本身的价值,提供更加有效的评价结果。

总之,课程生成是一项有计划性的超前工作,具有较为显著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而课程预设则是一项有规律的实际工作,并直接受到各种因素和现实状况的影响。在实践活动中,如果过分关注预设工作,就会大量挤占生成的空间与时间,影响实际课程实施的质量;但如果过分重视生成工作,也会不利于课程计划的完成,影响课程目标的正常实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预设和生成权衡把握,充分、高效地发挥两者的实际作用。

四、幼儿园课程生成与预设的实践案例

1.精心预设——精彩如约而至

以“乌鸦喝水”这一活动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发现石块难以下沉的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主动寻求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其主观能动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还可以让幼儿以组为单位,与同伴合作探究乌鸦在喝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也会促进其能力的有效提升,与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

2.随机生成——成长悄然发生

例如,在“光与影”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幼儿在户外追逐、争踩影子的趣味活动,生成了课程“我和影子朋友”。幼儿从影子的产生入手,利用手电筒、蜡烛、打火机等物品来制造光源。教师可以在一旁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引导他们自主研究影子的生成与变化。在这一生成性的课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探究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结合幼儿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适时合理地生成课程,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获得,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的不断提升。

3.灵动创生——精彩不曾预约

日常,在幼儿与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随时会生成许多新课程,并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兴趣,但这并不在教师预设的范围之内,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灵动的创生,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活动效果[7]。例如,午餐后,教师带领幼儿散步,园中的竹林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聊起来:“竹子好高呀!”“你看,那个黑黑的小小的尖尖的是什么?”基于此,教师设计了“竹林探秘”课程,以竹子为切入点,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引导幼儿对竹子的生长过程进行归纳、总结,鼓励幼儿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探究经验。因此,教师不能固守已有的课程计划与方案,应当时刻关注幼儿的学习状况与兴趣指向,坚持“以幼儿为本位”,以学定教,不断创生新的课程内容与课程形式,让幼儿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学习,实现课程设置与幼儿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

人才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希望所在,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的培育工作,通过深入探究课程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发挥预设指导性作用的基础上,随机但又不随意地生成课程内容,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自身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桂莲.精心预设灵动生成——幼儿园教学活动预设与生成研究[J].吉林教育,2015(17):153.

[2]熊慧.聚焦课例研究,让园本教研走向更深处[J].考试,2015(18):28-29.

[3]邹翠萍.调动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4(Z2):44.

[4]柳烨,杨川.幼儿园取消教材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影响研究——以贵阳市南明区、云岩区两区幼儿教师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3):106-107.

[5]张晗.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互动无痕的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9):48-50.

[6]康丹,周欣,孫怡萍.教师如何根据幼儿的学习行为作出回应——集体数学教学活动中材料的选择和使用[J].幼儿教育,2013(25):13-15.

[7]随秀云.关注与引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8):161+163.

(责任编辑   姚力宁)

猜你喜欢
学前教育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单一向复合的发展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