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鴳,孔芳芳
1 北京中医药大学枣庄医院 山东枣庄 277101
2 枣庄市立医院 山东枣庄 277101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疾病,其致残率高,多数患者遗留有以肢体障碍为主的各项功能障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降低了生存质量,往往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对脑卒中后偏瘫的传统疗法有针刺、艾灸、中药等,更多的偏瘫患者需要综合进行综合的、针对性的运动训练和物理治疗,从而达到逐步恢复平衡和下肢功能的目的[1]。等速肌力训练为新型康复方法,可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减少患者肌张力,改善患者的运动和平衡功能,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2]。热敏灸是一种新型的艾灸方法,通过寻找热敏化腧穴并进行有质量的施灸,能将腧穴的功效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3]。本研究探讨了热敏灸结合等速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纳入标准 ①患者急性发病,经影像学诊断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②初次发病,病程小于3 个月,经治疗后血压控制良好,生命体征稳定且自身意识相对清晰,无特殊认知障碍出现;③下肢Brunnstrom 分级≥Ⅲ级,下肢相关肌肉力3 级以上;④年龄50 ~75 岁,性别不限;⑤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排除标准 ①进展型脑卒中、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颅脑肿瘤、急性心肌梗死、肝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低下、免疫系统疾病者;②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感觉性失语者;④合并髋关节、膝关节原发性疾病者;⑤合并可影响下肢功能的其他疾病者;⑥精神疾病者;⑦拟纳入或已纳入其他临床研究者。
选择2017 年3 月-2019 年2 月在我院针灸科接受诊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0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50 例,男28 例,女22 例;年龄51 ~70 岁,平均年龄(63.18±6.09)岁;体质量指数(23.81±3.25)kg/m2;病程(1.57±0.66)月;偏瘫侧:左侧30 例,右侧20 例;合并疾病:高血压28 例,糖尿病23 例,高脂血症33 例。观察组50例,男27 例,女23 例;年龄51 ~73 岁,平均年龄(64.01±6.12)岁;体质量指数(24.47±3.16)kg/m2;病程(1.67±0.78)月;偏瘫侧:左侧29 例,右侧21例;合并疾病:高血压32 例,糖尿病20 例,高脂血症28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程、偏瘫侧、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组患者均可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2 组均给予Brunnstrom 技术、Bobath 技术、Rood 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疗法、生物反馈疗法等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等速运动训练,采用德国IOS-MED2000 多关节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对偏瘫侧肢体膝关节屈伸有关的股四头肌、腘绳肌行等速肌力训练,训练强度以患者感到无明显疲劳为宜[5]。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选取环跳、足三里、承山、解溪4 个穴位,用点燃的艾条在上述穴位附近探寻“热敏点”,即当艾灸该热敏点的时候,患者肢体会出现透热、扩热、传热,或其他非热感感传现象等热敏化反应[6],然后采用回旋灸法、雀啄灸法、温和灸法等手法对热敏点进行持续的艾灸治疗,直到热敏感消失[7]。以上治疗1 次/d,12 日为1 个疗程,1 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日,共治疗4 个疗程。
①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FMA 量表下肢部分共17 项,每项最高2 分,得分范围0 ~34 分,得分越低说明功能越差[8];②治疗前后采用步态分析系统测定患者的步长、步频和步速;③治疗前后采用量角器测量比较2 组患者的偏瘫侧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④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 指数(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BI 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越高[9]。
采用SPSS23.0 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或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组患者治疗前FMA 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FMA 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治疗前后FMA 量表比较
2 组治疗前步长、步频、步速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步长、步频、步速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步态分析相比较
2 组治疗前AROM 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AROM 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显著显著(P<0.05)。见表3。
表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AROM 相比较
2 组治疗前BI 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后BI 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显著升高(P<0.05)。见表4。
表4 2 组患者治疗前后BI 相比较
缺血性脑卒中为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加速,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10]。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栓子脱落、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相关,静脉溶栓实现血管再通复流可恢复脑血流,改善脑组织功能和预后[11]。目前我国超早期溶栓等治疗手段普及率低于发达国家,部分患者错过溶栓时间窗,限制了患者从溶栓中受益,脑功能损伤导致运动细胞及传导通路受损,肢体功能障碍常见[12]。研究[13]显示,脑卒中后偏瘫所致下肢功能障碍不但会导致异常步态模式,还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于下肢功能的恢复,约85%的患者首要康复目标为改善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改善下肢功能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主动肌和拮抗肌肉收缩不协调及肌肉无力,促进下肢肌力恢复和主动及拮抗肌的协调性是恢复下肢运动功能的关键[14]。近年来,随着对大脑功能的深入研究发现,大脑自身具有可塑性,在一定的运动训练和运动控制训练下,可重建已经损坏的脑功能,对残留部分进行重组,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和下肢功能[15]。等速运动训练又称为调节抗阻运动,指在关节运动过程中,使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均可承受最大负荷的运动模式,可使肌肉产生最大力矩输出但不产生加速度[16]。陈浩[17]研究认为,传统的等长收缩训练只是训练关节活动范围内某一角度的肌力,等张收缩训练易引起肌肉疲劳和损伤,等速中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内每高角度都能承受最大负荷,提高训练效率,相对稳定,无爆发式加速运动,不会加重肌肉痉挛,安全性良好。Lee 等[18]在传统物理疗法的基础上加入髋关节屈伸肌等速离心训练,经6 周的等速运动训练后,患者髋关节屈伸肌肌力、步行速度、3m 往返走等均优于单纯传统康复训练患者。
热敏灸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艾灸新疗法,与传统悬灸不同,热敏灸重视灸位的选择,强调艾灸时的灸感,提出“敏消量足”的个体化饱和灸量,故灸效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19]。热敏灸首先要探寻出“热敏点”(即“热敏腧穴”),该热敏点不一定与传统腧穴重合,大多存在于穴位的周围,而且往往当机体出现相关病情时才会显现,当艾灸这些热敏点时,机体往往会出现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或其他非热感感传现象(如酸胀等感觉)等热敏化反应[20],如本研究中选取的环跳、足三里、承山、解溪等穴,在探寻到其周围的热敏点后进行施灸过程中,患者会有热感自施灸穴位沿着穴位所在经络向下肢、足趾传导,通过热敏感传,不但能更好的激发穴位自身的功能,还能刺激穴位所在的经络,激活下肢肌肉的功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本研究在传统康复训加等速运动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FMA、BI、AROM、步长、步频、步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提示,热敏灸结合等速运动训练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热敏灸结合等速运动训练可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