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基于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

2021-05-20 02:38樊路青刘雯雯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收益

樊路青 刘雯雯 王 印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2.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3.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知识隐藏行为一直是组织管理的研究焦点。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员工的知识分享与隐藏[1]。而对教育学领域来说,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隐藏同样客观存在而且值得研究。学生出于各种动机,在讨论和学习中不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这会降低教学效率与效果。相较于本科生和普通硕士生,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项目学生的背景和经历更加多元化,性别比例较为均衡,所以较适合于作为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对象。北京林业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MBA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其MBA项目的教学内容以管理学为主,要求学生入学之前有一定工作经验且教育背景较好、职业背景多元。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以下简称“北林研究”)基于五大人格特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以489名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在校学生和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方程的建模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获得的社会认同、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对知识隐藏有直接影响。其中,期望收益对知识隐藏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对社会认同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有积极作用;期望关系对社会认同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有负面作用。该项研究对管理学教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知识隐藏行为研究的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知识隐藏

隐藏努力(withholding effort)指的是个人在他们的工作中没有倾尽全力[2]。这种行为是有意识的或者是无意识的。隐藏努力是逃避工作(shirking)、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和搭便车(free-riding)现象的主要原因。逃避工作主要发生在个人独自工作的时候。而社会懈怠和搭便车现象则是指与集体一起工作时个体并没有尽心尽力,这样的现象会损害集体绩效。

在知识分享领域,知识隐藏(knowledge withholding)指的是个人由于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信息导致这样的信息会变得没有价值,因此隐瞒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信息[3]。人们主观赋予的知识价值会影响知识分享动机[4],这一点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课堂讨论中学生会不愿分享自己的见解”的问题,因为学生觉得把知识分享给别人会显得自己的知识不再重要。知识分享与知识隐瞒的关系非常复杂。知识分享意识的增加会降低知识隐藏。知识分享意愿较高的学生有可能会在课堂讨论中分享一些不重要的或普通的知识,而隐藏一些关键的知识。因此,研究知识隐瞒行为具有学术和实践上的价值。

(二)五大人格特征理论

五大人格特征理论(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被广泛地应用于性格研究中。五大人格特征包括宜人性、外向性格、情绪波动性、责任心和经验开放性[5-7]。宜人性(agreeableness)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愉快、友好、谦虚、和谐能力。宜人性较高的学生会更加乐于助人,容易让人信任;而宜人性较低的学生往往不容易合作。外向性格(extraversion)是指个人与他人交往的倾向。外向的人通常社会化程度较高,能说会道,交际广泛。情绪波动性(neuroticism)是指个人感受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倾向。情绪波动性较高的学生安全感较差,而情绪波动性较低的学生会较沉着冷静。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是指个人做事有条理、认真、负责、自律、专注的倾向。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是指个人对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程度。经验开放性较高的学生,想象力更加丰富,更加独立;而经验开放性较低的学生会喜欢循规蹈矩。

研究表明,性格倾向与行为意识有着密切关系。人格特征对知识构建、知识分享有潜在影响。学生自身人格特质会影响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群体认同意识,所以有必要从学生人格特质出发研究学生的社会认同和知识隐藏行为。为此,“北林研究”将五大人格要素纳入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研究模型

(三)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研究的是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将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归类为所从属的集体,这就是一种社会认同[8]。个人所获得的社会认同也是将其区分于其他群体的标志。将一个人归为特定群体后,他的社会认同会增强[9]。在一个较小的群体当中,社会认同强的人倾向于分享知识。集体需要(collective need)、群体标准(community standards)会影响知识分享行为[10]。当个人的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时,他就愿意在群体中向他人分享知识。

在管理学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否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观点受到自身集体归属感的影响。学生感受到自己更加属于这个课堂,那么他就会更加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北林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学生的五大人格要素如何影响学生获得的社会认同感以及学生获得的社会认同如何影响知识隐藏行为。为此,“北林研究”将五大人格要素对获得社会认同的影响纳入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认为人际关系是基于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的。所谓效益,指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影响,如友谊、组织支持等。所谓成本,指的是维护关系所付出的代价,如时间、金钱[11]。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会从得失的角度评价人际关系,当人们认为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认为一段关系是值得维系的。刘效广等通过实证方法开展的研究认为,组织支持对组织公平感与组织承诺的关系产生正向的作用[12]。

社会交换理论也被用于知识分享的分析。有学者用市场交易(knowledge market)的观点理解知识分享,提出当人们认为值得去接受别人分享时,才会相应地分享自己的知识作为交换[13]。有学者分析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自愿行为,由于学生会希望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尊重,因而乐于分享知识[14]。在知识分享领域,人们同样会为了有形或无形的回报去传播知识,如更好的声誉和尊重就是无形回报。

有研究认为,期望收益(expected reward)和期望关系(expected association)是影响知识分享的2个关键因素。所谓期望收益,指的是学生在分享见解的时候获得的激励与回报,如老师和同学的欣赏、尊重与认可。所谓期望关系,指的是通过知识分享与同学和老师建立的良好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这种回报能够激发社会交换行为。如果学生积极分享知识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改善人际关系,那么他们会更加乐于参与课堂讨论。受到期望利益和期望关系的激励,学生会更加倾向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知识,那么团队中知识隐藏现象也会更少。

因此,如图1所示,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的研究将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2个变量纳入研究模型,以研究学生的知识隐藏行为是否受其影响。“北林研究”从五大人格特质出发,研究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社会认同,进而研究学生的知识隐藏行为;所构建的研究模型显示,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知识隐藏,同时还影响获得的社会认同对知识隐藏的作用关系。

二、知识隐藏行为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五大人格特征对社会认同的影响

五大人格特征理论可以有效解释人的行为,包括解释知识构建方面的行为。性格外向的学生,通常更加自信、活跃、随和,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外向性格与社会关联度(social connectedness)密切相关,而社会关联度又与集体认同感(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有联系[15]。在课堂上,性格外向的学生乐于发言积极讨论,他们的班级认同感更强。因此,“北林研究”基于五大人格特征理论分析学生的社会认同意识提出如下假设,H1:外向性格对获得社会认同有积极作用。

有学者认为,宜人性较高的学生往往善于合作、通情达理、乐于助人。也有学者指出,只有当个人与他人可以和谐相处,这样的集体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换言之,宜人性对社会一致性(social conformity)有积极影响[16]。个人的良好性格可以帮助自身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当个人的意志和行动与集体利益目标高度一致,个人的社会认同也会加强,个人与集体会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2:宜人性对获得社会认同有积极作用。

责任心指的是为了完成工作目标而专注、高效地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做事更加有条理、独立、细心负责,而且注重目标导向,会努力降低结果的不确定性,消除行为的负面影响。DeYoung等人的研究认为,责任心与社会一致性呈正相关,责任心强的人更加符合社会期望,进而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而且集体成员保持较高的责任心还会提高集体凝聚力和组织绩效[17]。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3:责任心对获得社会认同有积极作用。

情绪波动性是衡量情绪变化的一个指标。情绪容易波动的人更加脆弱,抗压能力较差,会感到焦虑、担心、痛苦,对外界也更加敏感。有学者指出,情绪稳定的人对社会一致性有积极作用;而情绪容易波动的人会更加难以相处,合作起来更加困难[18]。因此,情绪波动性会降低沟通质量和集体凝聚力,进而破坏社会认同。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4:情绪波动性对获得社会认同有负面作用。

经验开放性是衡量人的求新求变特征的,是一种信息导向(informative-oriented)的认同[19]。经验开放性较高的学生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意见、吸收信息,所以容易融入集体,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同。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5:经验开放性对获得社会认同有积极作用。

(二)社会认同对知识隐藏的影响

社会认同指的是个人对集体的归属感和接纳程度。有研究显示,社会认同高的员工乐于对母校的非正式活动给予财力支持,乐于从事社会化活动以帮助自身在未来更好地实现目标,同时提高公司形象[20]。与社会认同高的人在一起工作,效率会更高。人们会以这种认同区分“自己人”与“外人”。有学者指出,组织成员对“自己人”更加忠诚、信任和友善,所以乐于分享自己的见解。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当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较高时,便不会隐瞒知识,而是乐于分享。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6:获得的社会认同对知识隐藏有负面影响。

(三)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对知识隐藏的影响

知识分享是一种社交活动。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决定是否参与某一活动时都会评价其成本与收益,只有收益不低于成本的时候,才会参与其中。知识分享活动也不例外。知识分享需要耗费时间、金钱甚至是自身的竞争优势,分享者需要权衡收益与成本。只有当收益超过付出时,学生才不会隐瞒知识。而当不同的分享活动成本相同时,学生会选择收益最大的活动。当课堂作为一种智力型组织时,学生往往会狭隘地认为一旦分享自己的知识,别人学到了就会超过自己[21]。有学者指出,外部激励对社会惰化有负面影响,即期望收益越大,人们更乐于分享[22]。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7:期望收益对知识隐藏有负面影响。

社会交换是一种建立在友谊或其他私人关系之上的自愿行为。有学者指出,人际关系是影响知识分享的主要因素。个人倾向于与关系密切的人分享见解、观点和知识。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的互动交流会增加。这样的规律同样也适用于学生群体。知识分享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和谐的同学关系有助于知识分享、削弱知识隐藏。在长期的人际关系中,社会交换理论中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原则是理解个人行为的重要理论。当人际关系中的短期收益无差别时,人们更加倾向于维护长期关系。学生愿意付出较高的短期成本,以获得长期回报[23]。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8:期望关系对知识隐藏有负面影响。

(四)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具有的调节作用

有学者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当个人获得的组织支持(如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可以实现自我满足(如社会认同),那么个人将倾向于分享知识,所以可以推断期望收益对知识隐藏有负面影响[24]。由于学生期待获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所以不会藏私,乐于参与讨论进行知识分享。因此,有必要考虑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具有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提出如下假设,H9:期望收益对获得的社会认同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期望收益越高,知识隐藏越弱;H10:期望关系对获得的社会认同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有调节作用,期望关系越高,知识隐藏越弱。

三、知识隐藏行为实证研究过程

(一)样本与数据获取

为了研究“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知识隐藏现象,2017年10月中旬至2018年12月中旬期间,笔者对489名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在校生和毕业生实施了问卷调查,共发放489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13份,有效回收率为84.46%。

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为:①年龄结构:25岁(含)以下的比例为20%,26~30岁的比例为39%,31~35岁的比例为35%,35岁(不含)以上的比例为6%;②性别比例:男生占54%,女生占46%;③入学前学科专业类别:理工科的比例为53%,商科的比例为14%,农科的比例为15%,文科的比例为10%,其他科的比例为8%。

(二)变量操作化

在开展正式的问卷调查之前,笔者基于国外学者提出的相关调查条目开展了预调查(pretest),并根据访谈与信息反馈,对问卷条目进行修改后形成实际量表。“北林研究”采用Big Five Inventory量表衡量被试者的五大人格[25],采用Lin & Huang提出的条目测量知识隐藏[26],采用Kwon & Wen提出的量表测量社会认同[27],采用Bock & Kim提出的条目测量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28]。问卷调查题目采用5段式量表组,调查对象按照自己对条目陈述的真实反应勾选对应数字,数字“1”代表“强烈不同意”,“2”代表“不同意”,“3”代表“中立”,“4”代表“同意”,“5”代表“强烈同意”。

(三)实证结果

在采用结构方程进行分析之前,首先测算了每个题目的因子载荷(factor loading)和AEV(average extracted variance,平均提取方差),结果显示每个题目的因子载荷和AEV均大于0.5,符合统计学要求[29],详见表1。其次,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对潜变量效度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只有部分潜变量的因子结构能较好地拟合样本数据,详见表2。因此,所有潜变量均参与接下来的结构方程的检验。最后,在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检验之后,进一步检验了SEM模型的拟合性。运用AMOS17.0软件建立如原概念模型的SEM路径,并导入SPSS20.0生成的数据,得到的检验结果如下:IFI=2.741,CFI=0.932,NFI=0.985,RMSEA=0.032。这说明研究基本模型的信度较高。

表1 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研究中潜变量的信度、AVE和相关系数

表2 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研究中结构方程潜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研究中的路径系数如表3所示,外向性格(β=0.273,p<0.01)、责任心(β=0.103,p<0.01)、经验开放性(β=0.046,p<0.01)对获得的社会认同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情绪波动性(β=-0.371,p<0.01)对获得的社会认同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宜人性(β=0.365,p>0.10)对获得的社会认同没有显著影响。如图2所示,获得的社会认同(β=-0.124,p<0.01)和期望关系(β=-0.236,p<0.01)对知识隐藏存在显著的消极影响,期望收益(β=0.104,p<0.01)对知识隐藏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可见,假设H1、H3、H4、H5、H6和H9成立,假设H2、H7未得到证实。为了研究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具有的调节作用(moderating effect),研究加入了“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交互项(interaction term)。获得的社会认同×期望收益(β=0.046,p<0.05)对知识隐藏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获得的社会认同×期望关系(β=-0.561,p<0.01)对知识隐藏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见,假设H10成立,假设H8未得到证实。

表3 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研究中结构方程实证结果

图2 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研究中期望关系对获得的社会认知与知识隐藏关系的调节作用

四、基于知识隐藏行为研究成果改进“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建议措施

(一)研究结论

基于五大人格特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489名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展开的研究,其结果显示:外向性格、责任心、经验开放性对社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而情绪波动性对社会认同产生负面影响;获得的社会认同、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对知识隐藏有直接影响,其中期望收益对知识隐藏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期望收益对社会认同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有积极作用,而期望关系对社会认同与知识隐藏的关系有负面作用。

研究中五大性格类型对社会认同的作用的假设均得到了验证。热情开朗、有责任心、善于倾听、善于情绪管理的学生更加合群,对班级的归属感也更强,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想法,不会刻意隐瞒。另外,期望收益和期望关系对知识隐瞒的影响较为复杂。学生希望保守自己的固有知识,担心别的同学超过自己,所以趋向于隐瞒知识。学生认为的收益就是获得学习或考试上的竞争优势,而隐瞒知识对他们获得较高分数有帮助。分享知识可以拉近同学关系、得到老师的赏识,所以学生分享知识的动机是改善人际关系,而并非获取有形的或无形的收益。

(二)建议措施

教育部多次提出,高等学校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闭卷考试为主。随着学生群体特征和教学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各种局限性,如不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缺乏师生互动等。越来越多的大学商学院都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开始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开展案例教学的成功经验,为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如“管理学”课程)增加案例讨论的环节。尤其是对有工作经验的MBA项目学生群体而言,课堂讨论和案例展示都对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在课堂讨论环节,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愿意说、说得好”,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考虑,研究学生的知识隐藏对提高授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基于北京林业大学MBA项目学生知识隐藏行为实证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应作如下改进。

第一,任课教师可以采取参与小组讨论、开展小班授课等形式丰富“管理学”课程教学形式。为了适应商学院“管理学”课程案例教学的要求,任课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班教学或小组讨论之前,要给予一定的时间增进师生间的彼此了解,使所有参与者相互充分熟悉。群体规模较小更容易培养组织认同感和凝聚力,小组成员互相熟悉有助于增加认同感。

第二,任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人格的多样性。在课堂活动分组时,可以根据MBA项目学生的心理测试(性格倾向测试)结果,适当考虑将不同性格学生进行搭配组合。这样,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时,可以发挥活跃学生的带动作用,将不太积极的学生带入到讨论中,鼓励不爱发言的学生参与分享。

第三,任课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对案例教学而言,需要建立公平透明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白参与讨论、分享见解的重要性;同时,评价体系要善于运用激励方式鼓励学生发言,如多公开表扬发言讨论出色的学生就不失为较好的鼓励方式。但是,不要将课堂参与的评价分数与学生的实际表现联系得过于紧密,以避免教学过程的功利化,避免通过考试成绩的承诺用分数讨好学生。

资助项目:某有限责任公司横向课题“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重构与创新”,项目编号2016HXZXJG XY013,“企业战略变革与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18Z XJGXY007;2019年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立项课题“从认知多样性和认知需求的角度打造高绩效教学团队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 05。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收益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浅谈管理学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2015年理财“6宗最”谁能给你稳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