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以沈阳大学为例

2021-05-20 02:38李宏宇
中国林业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园林植物园林栽培

李宏宇 于 佳

(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 110044)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园林工程设计、施工及园林养护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优秀园林养护人才,确保园林事业健康发展已成为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以“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和“病虫害防治学”等多门课程知识为理论基础,涉及了园林植物的栽植、修剪整形、土肥水管理、低温风害等自然灾害的防治及树体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内容[1]。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园林植物养护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具有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和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验实习指导教材

近年来,生物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植物栽培养护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大量新型园林植物不断涌现。例如,城市屋顶花园的栽培植物、智能庭院植物、微景观栽培植物等,这些新型园林植物类型与常规园林植物的栽培与养护都有较大的不同。但是,这些内容在目前的课程教材中很少涉及。

优秀的课程教材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目前“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采用的教材是由严贤春主编的《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该教材虽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逻辑性,但并未包含不断更新的植物栽培设施和养护技术等内容,尤其是近年来涌现的现代生物技术在绿化养护中的应用方法、现代树木无土栽培方法等更是鲜有涉及。同时,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针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课程教学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且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以树体的保护和修补为例,对于树体的木质部伤口的养护需根据不同树种、生长环境、年龄状况,选择开放、封闭、植皮等不同的方法,但以教师为主的课程教学,只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三)教学的集中性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周期性存在矛盾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课程实习都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进行,时间相对集中。但实践教学对象主要是园林植物,其生长周期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例如,树木秋冬修剪后,第二年春夏方能展示修剪的效果;同一植物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有不同,这就需要在植物的生长周期内进行认真的观察,才能确定适宜的养护技术和手段。但由于集中授课,学生无法在课程教学期间内观察到植物的不同状态。因此,如何解决课程学习的集中性和园林植物养护长期性之间的矛盾,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基于园林产业发展的现状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组对“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的课程教学大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应在现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将园林绿化的新品种、新技术充实到相关的教学章节中,使课程教学内容能与园林产业的实际发展接轨,理论教学任务将集中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养护实习、校外生产实习和专题调研3部分。其中,校内养护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植物栽培及养护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生产实习主要使学生开拓视野,了解当今园林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专题调研主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的应变能力。实践教学要根据植物的物候性,历时一个学年完成,调研项目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跨学年完成。

(二)根据教学大纲整合课程教学内容

在种类繁多的园林植物中,一些观赏树木、木本花卉和宿根花卉等多年生观赏植物在生长发育规律上有着大量的相同之处,所以各类植物栽培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课程组根据各类植物栽培的普遍规律,参考了新的教学大纲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将理论教学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基础、园林植物栽植和园林植物养护3个教学模块。其中,园林植物栽植和园林植物养护教学模块是课程教学的重点。

实践教学设置了校内教学实习、校外生产实习和专项调研实习3个模块。校内教学实习主要在校园绿化区域内完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区的园林资源,根据植物的生长规律,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实习。实习形式采取年级集中实习和小组承包养护两种方式。年级集中实习是指教师根据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先设置苗木定植、植物移栽和花期管理等实习内容,之后由教师集中讲解,学生实地操作,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点评,最后作全面总结。例如,针对树木的整形修剪集中实习就是在花卉植物的休眠期内开展的,教师先针对不同的园林环境和树木种类讲解枝芽特性和整形方法,之后学生动手操作。在第二年的春夏交替的时候,教师再集中讲解树木的修剪效果。小组承包养护采取学生分组的形式,每6人为一小组。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承包校内特定区域观赏植物的养护任务。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分工,要随时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师根据植物生长情况给出养护意见和建议,各小组再对管辖区域内的植物进行水肥管理、修枝整形和病虫害防治等日常养护工作。学生对每次操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并拍照存档,于学期末提交管理手册。

校外生产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园林苗木生产单位、苗木市场、园林公司和城区典型园林工程等。通过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使学生了解园林苗木生产现状,掌握园林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及其在园林生产中的应用。校外生产实习集中安排在春秋两季。例如,笔者指导的绿化施工实习就是组织学生参观园林树木栽植施工现场,并在现场直接参与树木种植活动,以便让学生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而草本植物专类园养护实习则是依托城市公园,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芍药、牡丹、月季、郁金香等专类园植物的栽培养护进行现场讲解,这样的实习方式可以做到随看随讲,边讲边观察,使学生直观了解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方法。

专题调研实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目前园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专题调研课题,例如“园林生产中无土栽培现状和前景分析”“城市屋顶绿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城市小区园林绿化特点研究”等。较大的专题调研课题可分成多个小题目。课题确定后,各学生小组开始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制定较为详细的调研计划和方案,之后按计划进行调查走访和座谈,撰写调研报告,在对报告进行多次修改后,各小组在班内进行汇报交流。通过学生间的提问和答辩后,教师对每个调研报告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问题,督促各小组研究改进的方法,最后教师对报告进行打分,并将其作为课程的主要考核内容之一。

(三)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课程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是促使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2],而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使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学生传授观赏植物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相关知识[3],帮助学生开拓视野。笔者依托“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采用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利用“雨课堂”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打破了单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实现教学的翻转,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4]。

1.将SPOC与传统的“项目教学法”相结合

SPOC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也是MOOC本土化的一种学习模式[5]。“雨课堂”是基于微信开发的一款新型智慧教学工具。开课前,笔者将“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补充参考教材和教学视频等电子资料发送至网络平台,便于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进度,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灵活安排预习时间。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利用“雨课堂”的弹幕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同时,笔者还探索将SPOC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以“项目—理论导学—实践—总结”的形式,针对各章的重要知识点组织教学工作。笔者围绕每一章节重要知识点,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一个问题或给学生布置一项调查作业。以园林植物设施栽培这一章节中的重要知识点无土栽培技术为例,授课前笔者布置了“选择一种常绿植物,根据其习性设计一套无土栽培体系,并阐述常规管理技术”的调查作业,并在网络教学平台推送了参考的例子“切花菊袋培体系及管理方法”,同时给出答题要点。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研究的植物并报备给教师。学生带着问题开始课程学习,通过课程学习和小组讨论,学生会逐步提出并完善植物无土栽培的技术方案。当本章节讲授结束时,各小组会推选一名小组成员以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并对其他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教师根据“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记录的小组讨论交流情况和课堂答辩情况,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网络教学平台可以直观地展现调查作业项目的完成过程,教师据此可以针对每位学生进行监督指导,避免学生在答辩前突击完成报告的情况,保证每位学生均能参与到项目调查中。SPOC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程教学

虽然园林植物种类繁多,观赏性差异巨大,但各类植物生长发育都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内在规律。所以,帮助学生理顺园林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基础学科与栽培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可以使其学习做到触类旁通,避免死记硬背。因此,笔者使用MindManager或FreeMind软件绘制“思维导图”,以图谱的形式呈现知识点的层次关系,学生通过图谱可以挖掘各类植物栽培理论和技术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构建课程知识的框架,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园林树木的整形修剪课程知识为例,在课堂上,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树木混合式整形修剪方式,见图1。

图1 教师绘制的树木混合式整形修剪方式的“思维导图”

由图1可见,树木混合式整形分为“有中心干形”和“无中心干形”2种方式,“无中心干形”方式可分为5种类型,“有中心干形”方式可分为2种类型,每种类型修剪方案各不相同。课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选择一种植物,设计两套不同树木整形修剪方案,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学生既可以利用制作软件绘图,也可以手绘制图,“思维导图”完成后,学生要对其拍照并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师在线上进行评阅。

(四)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考评形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团队采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别考评的方式。理论教学采取了试卷考核(60%)和过程评价(40%)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过程评价包括3方面内容:一是以网络记录为依据,评定学生课前预习和出勤情况,占比为10%;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调查作业项目完成情况和课堂讨论情况,占比为10%;三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的“思维导图”的完成情况,占比为20%。

实践教学考核包括4部分内容: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出勤情况、参与田间管理的实习态度进行打分;二是教师针对学生在校内教学实习对承包区内植物的生长情况上传的操作视频和养护管理手册打分;三是教师根据学生在校外生产实习过程中撰写的实习报告和现场实际操作进行考核;四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开展调查作业课题研究时的态度、工作量、调研报告的质量、汇报和答辩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

4部分内容均以百分制打分,各占比25%。教师综合每位学生各部分的成绩,进行分段评定,其中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

“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建立多元化课程考评体系,增加过程评价考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三、“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经过教学改革,完善了课程教学大纲,整合了课程教学内容,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2017和2018级园林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植物养护类工作的人数明显增加,占比为18%和20%,而前几届仅为10%左右。2016级学生小组设计的“芳甸闲庭微景观”参加了2019年沈阳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二等奖;2017级园林专业学生小组的课程专题调研报告“沈阳市花卉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参加“辽宁省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沈阳大学赛区选拔赛”获得三等奖。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2019年“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成为校级精品课建设重点项目。

资助项目:2018年沈阳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SPOC的园林植物综合实习教学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园林植物园林栽培
油麦菜栽培要点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自然栽培的味道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