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文,张亚珍,施 滢
(九江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多媒体教学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使微课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从文献研究来看,关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微课的发展与应用,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微课具有的特点,本文针对中国微课网小学微课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从获奖作品中提炼出好微课的特点,为中小学教师开发、设计与应用微课提供参考。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为主题词,检索到相关论文共34篇。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对于小学微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及其在具体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应用方法等方面。如张超金[1]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提出微课设计的原则、制作的方法以及应用的策略,林璇等[2]具体阐述了故事叙述型微课设计与制作的流程。这些研究均基于某一具体学科开展。其中在针对微课在具体学科中应用的研究虽然超过1/3,但其最终对微课的评价,多是以平台播放量、访谈的形式来进行,少数涉及针对微课的选题、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等维度的评价。如王欢[3]在对小学语文巩固型微课的设计中提到要对选题、教案、讲解、练习等进行设计。岳丽娇[4]提出小学信息技术微课设计要注重趣味性原则,谈及动画、音乐等的加入对微课产生的效果。在笔者搜索的34篇文献中,虽对于微课设计与制作这方面的研究均有涉及,但其对于小学微课具体的设计理论知识的阐述很少,对于小学微课的设计创新性尚未提及,并且在具体的制作方法研究上少之又少。故本研究基于一个具体的评价量表,针对微课的选题、内容涉及、教学设计、艺术、创新等维度,抽取“中国微课网”小学微课部分样本进行分析总结,主要在教学设计创新、微课制作技术两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提出建议,希望为以后的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者提供借鉴。
中国微课网是全国中小学微课大赛的官方网站,微资源丰富,覆盖学科范围广,在国内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微课资源平台。截至2019年5月31日,共收录了3 584节来自全国一线教师的微课作品,本研究只收集了小学学段的全部学科,微课作品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小学微课设计与开发现状。由于总体容量较大,为提高抽样的可操作性和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采取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99节微课作为分析样本。首先,利用分层抽样的相关公式计算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思想品德)、科学、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这九门学科需要抽取的数量,即语文抽取34个、数学32个、英语14个、政治2个、科学3个、体育3个、音乐4个、美术4个。其次,在每门学科中根据系统默认排序进行编号,使用系统抽样的相关公式,对各学科的微课进行抽样。以语文科目为例,确定取样间隔K=N/n=3584/99≈109,接着决定抽样起点R=(K+2)/2=109,最后以R(109)为起点,顺序抽取第R+K直到R+(n-1)K共34个单位为样本。用此方法依次抽取其他科目的样本。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内容做客观、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目的是弄清楚被分析对象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其中所含有的隐形内容,对事物的发展做情报预测。本研究希望使用内容分析法,用直观、量化的数据,从选题、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等方面来描述我国当前小学微课开发与应用现状,发现微课中存在的问题,对之后的小学微课的发展和完善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微课建设氛围。
类目,即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类目表的设计需要遵循类目设计的科学性、客观性、完备性、独立性、可比性以及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本研究的内容分析类目表的设计参考了学者吴圆圆的《基于熵权法的微课评价研究》一文中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设计出类目表。类目表主要由选题、内容设计、教学设计、艺术、作品规范、创新6个一级分析类目,16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为使本研究的内容分析具有客观性,度量和程序必须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信度分析是保障内容分析结果可靠、客观的重要指标。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R=(n×K)/[1+(n-1)×K]。其中R为信度,为多个评判员的平均相互同意程度,K为两个评判员间的相互同意程度。K值的计算公式为:K=2M/(N1+N2)。其中M为二者都完全同意的类目数,N1、N2分别代表两个评判员所分析的类目数。
本研究选取一位团队成员担任主评判员,并由另一团队成员担任助理评判员,分别对99节微课样本进行类目评判,信度计算公式为:K=(2×91)/(99+99)=0.91;R=(2×0.91)/[1+(2-1)×0.91]≈0.952。可见本次内容分析信度较高,研究结果可靠。根据内容分析的信度要求,如果信度大于0.9,即可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选题是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第一步,好的选题具有内容聚焦与明确性的特点,能够围绕教学中常见、典型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设计,并且受众定位与用途明确。笔者从内容聚焦与明确性两个方面对微课的选题进行分析,在“内容聚焦”这一层面,有91.9%的样本达到满分标准,针对的是教学中常见典型的问题;在“明确性”这一层面,99%的样本达到满分标准,受众定位与用途十分明确。可见,当前小学微课在选题方面做得很好,特色明显。笔者认为,原因在于近年来随着微课的不断发展,广大微课设计者对微课设计的基本要求已经有了较清楚的认识,能够设计出内容聚焦、目标明确的微课。
内容的设计要科学正确、逻辑清晰、结构完整,应做到内容准确,无思想性、政策性、常识性、表述性错误,思路清晰、内容编排合理,且包含片头片尾、标题等基本字幕信息。在“科学正确”这一指标下,样本得分集中在6—8分,其中,85.9%的样本达到满分标准,教学内容准确,无思想性、政策性、常识性、表述性错误;在“逻辑清晰”这一指标下,大部分样本得分集中在4—6分,思路清晰、内容编排较合理;在“结构完整”这一指标下,80.8%的样本得分集中在4—6分,视频中包含片头片尾、标题字幕等信息。
可见,大部分微课在内容设计方面做得很好,能够做到教学内容准确,无思想性、政策性、常识性、表述性错误;逻辑清晰、内容编排合理;且微课结构完整,包括片头片尾、标题等基本字幕信息。
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从交互、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阶练习几个方面对微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交互可分为操作交互与信息交互,“操作交互”指的是学生与媒体界面的交互,具体表现为可以播放、暂停、后退,“信息交互”指的是学生与多媒体信息的交互,具体可表现为同步或异步的讨论以及在线的提问。本文中的“教学过程”指的是:有导入环节,且导入快、新颖;内容讲解主线清晰、详略得当;结尾有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张一春在《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到,“微课要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启发,善于循序引导。”
结果发现大部分微课的教学设计都不完善。如下页图所示,在信息交互上,只有16.2%的样本达到满分标准,24.2%的样本微课没有设计信息交互。而在“教学目标”这一指标下,40.4%的样本存在“目标不明确”或“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等问题。在“教学过程”这一指标下,近一半的样本缺少导入或结尾总结环节,而内容讲解部分,81.8%的微课讲解存在“主线不够清晰”或“缺少互动与提问”等问题。在“教学策略”层面,77.8%的样本没有循序渐进地启发学习者,没有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先行组织者。在“进阶练习”这一指标下,仅有13.1%的样本达到满分标准,设计了有针对性与层次性的习题,且难度等级合理,而42.4%的样本没有这一环节。
这说明大部分微课的教学设计不足,特别是信息交互、教学过程、教学策略、进阶练习几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缺乏师生互动、缺少导入与结尾总结、缺少教学策略的运用与习题的设计。
微课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而视觉方面又可以细分为排版与色彩搭配的设计。因此,笔者从音乐与音效、色彩搭配、页面布局三个方面对微课进行分析。在“音乐与音效”这一指标下,64.7%的样本中没有音乐或音效,少部分微课虽然加入了音乐与音效,但存在“音乐不适合微课主题”“音量过大”等问题。在“色彩搭配”这一指标下,89.9%的样本为1或2分,而在“页面布局”这一指标下,93.9%的样本得分集中在1—3分,说明绝大部分的微课设计者对色彩搭配、页面布局的关注较少。
可见,大部分微课在配音、配色、排版等艺术性方面还有待提升。
针对作品规范维度,笔者从语言规范与技术规范两个方面对微课进行分析。在语言规范方面,要达到发音清晰标准,在技术规范方面,要做到平台兼容、播放流畅、声画统一。
在“语言规范”这一指标下,36.4%的样本达到满分,63.6%的样本存在“吐字不清晰”“没有感染力”等问题;在“技术规范”这一指标下,所有的样本都能平台兼容,可以通过多种载体访问;88.9%的样本播放流畅、画质清晰;50.5%的样本声画不统一或缺少字幕提示。
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微课都基本达到技术规范的要求,但也有部分微课存在语言不规范、声画不统一的问题。笔者认为,原因在于微课设计者缺少对细节的关注,一个好的微课不仅要做好教学设计,也要注意做好后期制作的工作,如配音与字幕的添加。
创新即是作品有创意,胡小勇教授在《设计好微课》一书中提到,“微课创意设计有‘五化’:微课类型多样化、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学重点问题化、教学活动任务化、教学媒体多样化。”仅有1%的样本达到满分标准,其中90%的微课在教学设计、制作形式、教学内容组织以及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不具有创新性,大多是利用PowerPoint软件循规蹈矩地讲述知识点。微课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熟悉教学理论知识、学科知识以及相关设计与制作技术。由于中小学教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很好,但是要全部掌握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较难,所以整体微课的创新性不高。
微课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制作微课前,需要丰富教学设计的理论知识,加强对知识点、媒体、表现形式和交互的设计。知识点的设计可以更加系统化,根据教学主题,利用合适的导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内容讲解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设计进阶练习,帮助学习者完成知识的迁移。在媒体设计方面,可根据不同学科的不同内容进行设计,有选择地运用实物、图表、图像、动画等媒体呈现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设计,可加强页面排版的设计、色彩搭配的设计、背景音乐与音效的设计。交互的设计上,可以增加与学习者的互动,引发学习者思考,给予学习者情感上的支持,包括同步、异步的讨论、协作学习、在线提问和反馈问题等,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安排。
1.提升微课制作技术水平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教师既可以充当微课的设计者,也可以充当微课的制作者,将自己的设计思想“物化”或“作品化”。教师需要灵活地运用自身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能知识,统筹兼顾各方面的能力,使自身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微课制作者要不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水平,不断地从外界汲取知识,结合其他专业教师的教学知识,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从而制作出更好的微课作品。
2.丰富作品表现形式
增强作品的艺术性,要注意技术与知识点的联系,运用合适的技术手段表现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辅助学习者理解知识点的效果。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可以与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合作,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取长补短,提高微课的质量,改善微课的教学效果。微课制作,不仅要重技术,也要重技术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技术发挥得恰到好处,从而在微课的表现形式上有突出的亮点。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对于微课的设计与制作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微课网上的微课进行分析,从教学设计理论和微课制作技术两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某些学科的样本数量相对较少,其学科微课特点的分析结果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后续的研究中会再次选取充足的样本对各学科微课进行分析。总之,希望本研究结论能够为后续的微课制作者提供参考。相信随着设计与制作技术的不断提升,微课的发展前景一定会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