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妍妍
(盐城工学院 日本历史文化研究院,江苏 盐城 224051)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新产业、新技术、新岗位要求人们不断学习,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于是,终身学习理论应运而生。在70年代初酝酿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率先宣布以终身学习为背景,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从学前教育一直改革到成人教育的整个阶段”[1]73,成为世界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先进性国家。日本为什么能够迅速推动终身学习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之前学界一直关注日本教育界和日本政府,却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企业界的终身学习意识和主体作用。从日本终身学习的发展过程来看,无论是舆论引导、政策建议、教育立法,还是完善企业终身学习体系、兴办终身学习事业等方面,企业界的独特作用是日本政府和教育界无法替代的。
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生既与当时的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因素紧密相连。日本企业界终身学习意识是在日本产业技术日新月异,传统产业、生产布局、就业结构等面临转型,教育不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文化价值观需要重新建构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1970年代后,日本的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光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现代化生产实现了高度的自动化、机械化,使体力劳动智力化,脑力劳动在社会物质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本产业结构开始向知识集约型高附加值产业转变。脑力劳动、知识、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意义越来越凸显,生产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明显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归结为科技知识竞争。产业结构、生产力布局、就业结构、消费结构以及社会面貌的深刻变化,不但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劳动者、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而且要求在职人员不断地接受教育培训,要求打破传统教育在时间上、空间上对人的限制,“要求国家为自己提供学习机会,寻找可以替代学校教育的新教育制度,于是社会转型使终身学习成为人们的现实需要”。为了“实现社会转型需要知识资本分配方式的转变”,日本社会迫切需要“有新的教育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2]。对于企业来说,适应科学技术的高新化、信息化、国际化,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进行职业再教育、再训练,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已成为横亘在企业界面前的重要问题。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的新产业、新部门、新岗位不断增加,企业对这些新职业、新技术人员的需求显著增加,企业需要职员进行脱产学习,进行一种有组织的、成体系的教育,但日本高等教育并没有主动适应企业人员的学习要求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方便再学习的培训机构。虽然有些大学和研究生院在企业界的强烈要求下向社会人员开放,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这些问题说明日本教育并没有做好为社会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准备。1960―1970年,为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日本一直推行能力主义教育,这种教育竞争如同中国高考,学生命运往往由一次考试确定终生。考高分才能上名校,未来晋升、提职比较容易。因此,从入学起,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投入三位一体的考试竞争中,学历化社会弊端日益严重。学校竞争取胜者沾沾自喜,失败者则自暴自弃,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青少年暴力和犯罪大幅度增加。面对这种严重的教育问题,“日经联”发表了《关于近年来学校暴力问题》,强烈要求建立一种新的教育制度,以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日本经济同友会发表了《教育制度的多样化、自由化、国际化》报告,指出教育制度必须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进行改革并提出了改革的原则和要求[3]305。东京商工会议所等经济团体也批评日本教育培养的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学历考试的优等生不适应工作实践等。因此,为树立终身学习教育理念,解决教育体制僵化、偏重学历、教育荒废等问题,以适应企业社会人员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随着城市化发展,聚集在一定空间的人们不断孕育着新的文化萌芽,不断产生积聚新文化的土壤;日本人日益增多的余暇时间开始与人生目标及自我实现的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灵活和有效地运用余暇时间,已成为日本社会调节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低速稳定增长,人们对物质与经济活动的追求目标达到了数量规摸的临界点,物质生活的充裕使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将人生目标转向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这些因素的相乘效应,使人们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行为发生了新变化。其中有一种变化最令人注目,这就是人们的文化自觉越来越强烈,对新文化现象越来越敏感和积极接受,并在各个领域蔚然成风。人们开始厌倦以物质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愈来愈热心于参与文化学习、文化生产与创造活动。过去企业单纯地把层出不穷的科技新发明物化为生产技术及产品,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日本人内心的真正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社会要求企业必须重视企业的文化素质、企业形象,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只有文化气息浓郁的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4]10-11。这时,一些具有长远战略眼光和独到经营方式的日本知名企业,主动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主张企业不应仅追求经济效益,而要积极参与并融入日本社会作出真正意义上的贡献。1970年,在大阪国际博览会上,企业界提出“人的进步与协调”的发展主题。他们认为,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看,重要的是企业行为及所生产的商品要满足人的文化需要,要有利于人的自身健康发展;从企业内部来看,首要的是尊重企业所有成员作为个性化的人的自我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人创造文化的能力和发掘其才智,只有这样的企业才是真正面向未来的企业,也才是现代化的、真正意义上的为了人的企业。因此,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参与终身学习事业,满足人们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层次精神需要,成为日本企业文化转型面临的新任务。
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第三届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1973年,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教育改革研究中心建议使用“终身学习”概念)。他认为,人的发展从出生到去世应不断获得教育机会,以联结人生的各个阶段,他呼吁社会应尽快建立一体化的教育组织。他的观点迅速被世界各国认同和接受。出席会议的日本代表波多野完治回国后,把会议文件翻译成《社会教育新方向》出版,立即引发了日本各界对终身学习的学习与研究。据统计,1970年以前日本撰写终身学习的报告、论文、著作为23篇,1971年增加到26篇,1972年47篇,1973年53篇,1974年43篇,1975年42篇[5]81。在这些讨论中,反响最强烈、建议最积极的部门不是教育界,不是日本政府,而是日本各大经济财团、各大公司等,详见表1。
表1 企业界对教育改革的主要建议
企业界讨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日本推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界普遍认为,不管人们过去接受了多么高深的学校教育,都不得不利用一切机会,继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日本政府必须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实行全体国民的社会教育,充分考虑国民寿命延长、余暇增多等社会现实,尽可能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其二,强调企业参与终身学习的社会责任。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认为,日本进入了“后工业化”阶段,企业界要有终身学习的发展理念,企业应有支援人生自我成长的社会使命。经济审议会认为,“人的能力开发,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在复杂而激烈变化的技术革新时代,应该进行社会性的有组织的各种再教育[6]。人的能力再开发,日本企业责无旁贷。其三,提出终身学习的政策建议。经济审议会强调,今后要为推进终身学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议把终身学习的场所分为社会教育、职业训练、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等四个领域。其他如关西经济连合会、日本经济同友会等企业经济团体,也从学校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企业内教育等方面提出终身学习的改革意见和建议。
日本企业界是终身学习事业中的最有力的推动者。他们不仅高度认同、积极倡导终身学习,而且利用企业的自身优势,不遗余力地践行终身学习。他们的实践既有参与政府的终身学习立法活动,也有切切实实的内部教育培训,还有终身学习的社会化事业。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治生态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企业巨头一直与政府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利益关系。美国商务部的研究报告指出,日本政府就像一个“股份公司”,其政策“由政府与企业界双方的力量均衡和互相依存取得一致而决定的。这种一致是通过充分协商和复杂的相互作用来达到的”[7]18-19。日本政府的经济管理机构如通商产业省、大藏省及邮政省等部门在日本政府地位很高,有很强的话语权,他们不但能够限制或控制商人,为经济提供动力,而且有足够的权力左右教育的行政立法[8]208-209。为了密切与政府的关系,日本企业集团一般都与这些政府经济部门设立了教育专门委员会,主要研究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关系、教育为企业发展服务等问题,并经常提出教育改革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以“日经联”“团经联”、日本经济同友会、日本商工会议所为代表的四大财界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深度介入日本政府的行政决策和立法活动,直接参加政府设立的各种审议会或间接资助政府“智囊团”,使其意见和建议影响渗透到教育决策过程中。日本文部省的各种专门审议会人员构成,除了教育官员、教育专家、社会知名人士外,也有一定数量的财界董事长和大公司经理。由于处在决策咨询机构,战后日本企业界对教育的意见、建议几乎都能得到重视和满足。例如,日本大学有个社会人员特别选拔制度,这个制度就是根据东京都产业教育审议会1979年的《关于振兴职业高中的咨询报告》提议而创立的。主要面向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具有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社会人,满足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愿望。日本的职业训练制度之所以能够上升为国家法律,也是因为日本商工会议所、“日经联”、 关西经济同友会等企业团体的极力主张和大力推进促成的。日本企业界向来重视职工技能培训,要求职业训练制度化、法律化。他们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劳动省的积极响应,于是劳动省先后设置了职业训练审议会、临时职业训练制度审议会,并提出了“关于确立职业训练制度的咨询报告”,日本政府以此为基础,很快就制定和颁布了《职业训练法》。1990年,日本政府颁布了《终身学习振兴法》,该法赋予通产省终身学习的管理权限,规定各都道府县开展终身学习事宜均需文部大臣和通产大臣共同认可,而在认可之前要分别听取终身学习审议会和产业结构审议会的意见。法律出台后,曾受到较多的社会批评。批评最为集中的一点是《终身学习振兴法》在立法宗旨上具有振兴产业的功利主义色彩。正是由于企业财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终身教育理念才能够被社会认可,并被纳入政策立法。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企业人员素质的持续提高才能有效支撑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在终身学习理论产生之前,日本企业界就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终身培训体系。企业界认为,企业员工不论是青年人,还是中高年骨干,不论是工人,还是管理者,都必须接受系统的教育再训练。在企业界的推动下,企业的终身培训制度上升到了法律层面。1947年,日本政府颁布的《劳动基准法》明确提出,用人单位必须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长期培训。1969年,劳动省在终身学习思想主导下,全面修改了《职业训练法》,确立了日本企业的终身职业训练体系。“日经联”“经团联”、日本经济同友会等产业团体在企业培训计划、组织协同、经费投入等方面发挥着主要作用。“日经联”发起成立的“日本产业训练协会”,是日本企业内教育全国指导中心,负责日本企业内教育的管理[9]。日本生产性本部、日本能率协会、日本规格协会等经济团体也纷纷设立企业终身训练部,形成了一个系统庞大的全国职业训练网。日本松下公司在终身培训方面最为出色。他们不仅有松下电器工学院、松下电器商学院等健全的培训机构,而且建立了完善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不仅重视对新职工的特殊培训和辅导,而且对不同职级、不同阶段的的工程师、会计、推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再培训、水平再提升的循环教育[10]37。日本企业还将职工培训延伸到了大学,建立了产学合作制度,派遣企业技术人员进入大学,向大学交纳培养费和研究经费,委托大学进行研究生水平的教育。“1987年,国立大学就接受了914人,其中88%来自民间企业”[11]201。日本教育家天野郁夫曾自豪地说,企业的终身培训是日本教育的最大秘密。据日本劳动省《企业内职业训练实施状况报告书》统计,1968年企业内培训所共464所,几家企业合办的702所。“在被调查的1 542个企业中,实施教育训练的占88.1%”,“在424个雇佣1 000名以上职工的大企业中,实施教育训练的占99.8%[12]。在培训经费方面,日本企业每年用于每个员工的培训费用就有30万日元,每年全国企业内教育费约为60兆日元,这种培训直到员工60岁退休时为止[13],而这种投入逐年都有增长,即使在1973―1983年经济低速增长期,企业内教育训练费的年增长率也维持在10%以上[14]。由此可见,企业界主导的终身培训对于推动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如果说日本经济腾飞有什么秘密的话,那就是日本企业具有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
日本企业界的终身学习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企业文化转型,而企业文化转型也促进了日本企业界更多地支持和参与社会教育事业,这方面取得的成就在世界各国非常突出。从企业层面看,1970―1980年,一些著名企业和大公司结合自身产业投资兴建文化场馆,借以宣传企业文化,经营战略色彩十分浓厚。如丰田汽车工业公司在爱知县丰田市建立“丰田会馆”,展示汽车的结构等;日本交通公社在东京建立“观光文化资料馆”,展示有关旅游观光的书籍等;丸山公司在福山市建立“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博物馆”,展示古今东西民族的穿着物[4]240-241。但更多的日本大公司热衷于兴办文化活动中心和休育设施,具有明显的终身学习性质,其文化性和社会性远远超出了产业领域。例如,1979年,西武百货店创办7所西武社区学院,会员达60 000人;1980年,近铁百货店设立了4所“近铁学园”,会员达到了12 000人;三越百货公创办“三越文化教育”,会员数达25 000人[4]246。上述企业兴办的“社区学院”“文化中心”和“运动中心”,虽然收取一定会费,但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终身学习事业提供文化性、知识性与娱乐性的社会服务。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些大企业成立社会公益法人团体,资助终身学习事业。丰田财团每年都制定社会教育和文化事业资助计划,1994年,投入4.65亿日元资助了51个研究项目和国际交流事业[15]147。1993年,日本有420个财团向1 107个民间研究项目(如社会福利、环境、人文和社会、文化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441亿日元的资助。日本财团法人中心统计结果显示:1998年,日本现有600个资助财团,资助终身学习事业经费约为479亿日元[16]252-253。从政府层面看,终身学习事业并非仅仅文部省担当,而是由14个省厅共同承担。在这14个省厅“终身学习相关预算中,按照经费多少前三位依次是厚生省、劳动省、农林水产省”[11]241。企业界对终身学习事业的多元投入,不但提升了日本企业文化的品味,扩大了日本企业的社会影响,也减轻了日本政府对终身学习事业投入的财政压力。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日本政府产业管理部门对终身学习事业的投入也是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
人是社会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不断接受教育的过程,持续主动学习的过程。终身学习不分年龄,不分行业,更不分职业。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日本企业界终身学习的认识和举措对于我国企业具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松下幸之助曾经这样说过,“事业在人。企业能否既对社会做出贡献,又使本身昌盛地发展下去,其关键在人。就事业经营而言,重要的首先是寻求人才,培育人才”[17]326。企业是人构成的。对企业来说,头等重要的资源,既不是金钱,也不是财物,而是人才。然而,有了人才但缺乏终身学习意识,人才就会缺乏生机活力,创造力也将枯竭。日立技术研修所所长沼仓俊郎指出:日立可以说是“人完成研究”“人完成设计”“人完成制造”。“无论提出了如何优秀的经营方针,也无论考虑出了多么有效的组织,如果不充分培养组成企业的人们,其效果不可能如愿以偿”[18]60-61。当今世界,经济的竞争,关键是技术的竞争,根本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却是教育问题。从日本企业终身学习意识的有力践行不难看出,他们不仅有教育自觉意识,而且具有经营教育的远见和举措,他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企业即人,人是第一资源,企业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我们不能满足于获得人才,关键在于以终身学习理念培养人才。要摒弃过去那种急功近利“一次性投资”的教育文化心态,学会经营人才,经营终身学习事业,从教育制度上鼓励支持人才持续发展,超越自我。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的存在环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力量,而且还取决于政治力量和社会力量。企业不仅由环境创造,在适应环境中生存发展,且也改变着环境[19]32。企业在自我生产及经营的业务范围之内,须遵循对社会应当作为或不应当作为的行为规范和必要的伦理道德,这既是企业的义务也是企业责任[20]202。提出“经营者社会责任的自觉与实践”要求的日本经济同友会,曾倡导日本企业不要只追求企业自身的利益,而要在与经济社会的调和中最有效地结合各生产要素,生产和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在日本企业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终身学习不仅是企业的事业,也是社会的事业。参与终身学习不仅是企业的内在需要,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企业的文化活动或社会活动实际上是利润还原活动。它被定位为对社会的“贡献”。履行这种“贡献”是企业作为社会性存在的“职责”[19]55。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企业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主体,承担着企业技术创新、创造社会财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历史重任。我们的企业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界终身学习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应将自己的“贡献”还原为社会职责,建立社会终身学习支援体系,这既是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生成和发育起来的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经济事业的企业,不是纯粹的资本结合体,而是与各种利害关系人相依存且互相渗透的存在”[19]37。在企业现代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革新不仅要面向企业内部,而且要放眼于企业外部社会。同时,企业要发动社会,通过活跃两者的相互作用推动企业经营革新,企业也必须和社会一起共同迈上新的台阶”[19]39。在日本经济转型的同时,企业文化也从“企业经营”向扎根于事业社会性的(事业本身及其活动过程符合人类生活的要求即社会的要求)“事业经营”的方向转变[19]37,这种转变是日本企业文化自觉的表现。日本企业捐赠地区奖学金,向学校及市民机构捐赠办学经费、教学设备,举办或参加旨在加深与地方居民和消费者相互了解的恳谈会、协商会、研究会,开放企业医疗设施、游泳池、体育馆、集会场地等,是企业文化行为,也是终身学习活动。日本企业推动终身学习事业向社会拓展,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部分,这种文化战略为企业带来的无形资本是巨大的、潜在的。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文化辐射力、社会影响力等软实力还远远不够。许多企业文化比较封闭,过于看重物质和金钱,目中无“人”,不仅忽视企业员工的再培训、再学习,更无视企业参与社会终身学习事业的意义和作用,企业文化建设始终处于较低层次,这不仅制约了企业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现代化和国家的现代化。日本企业界推动终身学习的实践说明,没有文化自觉的企业,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没有终身学习理念的企业,也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