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容器造型研究

2021-05-19 08:54:32蔚东巍张慧媛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曲柄魏晋内蒙古

蔚东巍 张慧媛

(1.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分裂和社会大变乱的时期,这一时期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也是重要的历史过渡期。东汉末年,朝廷腐朽,皇权旁落,军阀混战,公元220年,汉末权臣曹操之子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拉开了之后三百多年政权分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序幕。所谓魏晋南北朝是指曹魏、蜀汉、孙吴的三国鼎立,西晋,东晋,宋、齐、梁、陈的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五胡十六国的北朝。

就在这个动荡的历史时期,宗教、思想、哲学、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汉朝推行的儒家文化随着东汉的灭亡一并崩解,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束缚了数百年的思想得到了解放。饱受战乱与苦难的人们开始广泛接受和信奉佛教,到北魏末年,全国寺庙竟然达到了三万多座,拥有僧侣200多万,这也促使了石窟造像艺术的发展。在哲学思想领域,玄学兴起,更是对后来的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艺术领域,“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绘画,《兰亭序》的书法,中国四大石窟的雕塑,佛塔、寺院的建筑,建安、正始文学,南北朝的民歌、小说,鸡首壶、莲花尊的手工艺术等等,可谓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战乱,酒禁解除,允许民间自由酿酒,促进了酿酒技术的提高和酒的种类、产量的激增,这时上自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饮酒之风普遍且狂烈。而以“建安七子” “竹林七贤”及后来的陶渊明等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大多消极避世,他们将酒诗、酒艺结合进行艺术创作,借酒抒情,最终使饮酒发展成为文人的雅好和名士的风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内蒙古地域概况

东汉末年,自黄巾起义起天下大乱,内蒙古中部以南渐渐脱离了汉政权的统治,这时在内蒙古地域生活的主要是乌桓和鲜卑部落。乌桓的牧地在阴山以北,鲜卑在内蒙古东部西拉木伦河一带生活,鲜卑族是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的古老民族。鲜卑族的拓跋部原来居住于大兴安岭深处,过着游牧生活。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鲜卑不断壮大,逐步向西迁移至漠北原北匈奴驻地,之后又逐渐将活动范围扩大到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公元386年,鲜卑首领拓跋珪改称魏王,定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元398年六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七月,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称帝,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鲜卑建立的北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北魏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使北方地区获得了百年的安定、统一。

这一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农业萎缩,仅存于阴山前后和河套平原一带,畜牧业和狩猎业迅猛发展,牧区面积空前巨大,就连阴山南北和河套地区在北魏时期也成了牧区。《魏书·食货志》载:“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高祖即位之后,复以河阳为牧场,恒置戎马十万匹,以拟京师军警之备。每岁自河西徙牧于并州,渐南,欲其习水土而无死伤也,而河西之牧滋甚。”这里的“河西”指黄河西岸,即河套地区,这些记载反映了北魏时期统治者对畜牧业的重视以及当时畜牧业的繁荣状况。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活着库莫奚和契丹等民族,他们在西拉木伦河流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业和渔业经济。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蒙古地域酒容器造型解析

“大员”铜壶

“大员”铜壶,因壶身上刻有“大员”二字而得名,北魏时期盛酒器具,出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石豁子村北魏遗址。壶通高33.3厘米,腹径38.2厘米,底径16.5厘米。圆口厚唇,短颈溜肩,大鼓腹,肩部两侧有对称铺首衔环,上腹部阴刻“大员”二字。壶身上的“大员”即大天苍穹之意。游牧民族长期生活在茫茫草原上,对天地的感受要比其他民族强烈、深刻的多,草原上的天气更是变幻无常,时而风和日丽,时而狂风骤雨,在他们看来,这一切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可能是日月星辰,抑或是风雨雷电,而主宰着一切的力量集中体现为至高无上、不可违抗的“上天”,由最初的恐惧到敬畏,再到崇拜,这样的认同渐渐成为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的共同文化,这是人类最早也是最为原始的自然崇拜。因此,祭拜天地就成为草原游牧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习俗。直到今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仍然有祭天的活动。

鲜卑族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渐强大并建立北魏政权的古老游牧民族,自然也少不了祭天的习俗。《魏书》记载:登国元年,“春正月戊申,帝即代王位,郊天建元,大会于牛川。”《魏书》卷二载:登国六年,“夏四月,祠天。”登国是北魏拓跋珪的年号,是北魏的第一个年号,这里介绍了北魏太祖帝拓跋珪在一个叫牛川的地方登王位、祭天、建元的事情,六年后的夏天又进行了祭天活动,而且这两次的祭天活动都发生在北魏政权在内蒙古期间。据专家考证,牛川位于今乌兰察布市境内。北魏时期鲜卑族像这样的祭天活动在典籍中多有提及。公元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际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古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建立北魏政权,直到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政权在内蒙古地区存在了12年,结合与铜壶一同出土的其他器物分析,“大员”铜壶应该是当时北魏统治者在举行祭祀活动时所用的酒器。

鎏金铜耳杯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一号墓。这件鎏金铜耳杯长12.4厘米,宽9.2厘米。椭圆形口,口两侧对称位置各有一弧形扁耳,双耳鎏金工艺,耳上錾刻枝叶纹,平底。口沿两端向上翘起,酒杯整体造型像一艘小船。

鎏金铜耳杯

耳杯因杯身两侧有一对弧形手柄酷似双耳而得名,也因杯制两耳像雀之双翼,亦名“羽觞”“羽杯”等。耳杯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流行于后来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常用的酒器之一,有的也为饮食用具。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漆耳杯二百多件,耳杯内底上用隶书写有“君幸酒”或“君幸食”的字样,写有“君幸酒”的为酒杯,而写有“君幸食”的为食器,两者造型相同。其中写有“君幸酒”的耳杯标注“一升”二字的耳杯最为华美,内髹朱漆,外髹黑漆,云气纹装饰于杯内、口沿和双耳上,酒杯盛入酒液后仍然可以欣赏杯内的装饰纹,增加饮酒乐趣;而写有“君幸食”的耳杯标注“一升半升”字样的则为无纹饰单色素面杯。盛满饭食后的耳杯是看不见杯内有无纹饰的,因此无须装饰。这细微的差别体现了古人的设计智慧。从出土情况来看,耳杯的材质有木、陶、蚌、玉石、金属等,最为常见的是木质的,玉耳杯和金银耳杯因材质特殊已非一般酒具,甚至还成为祭祀用具。这件鎏金铜耳杯的耳上錾刻有植物枝叶纹,并且在上面又采用鎏金工艺,既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又在端握耳杯时增加了手与鋬耳的摩擦力,甚是精妙。从整体造型上看,口沿两端上翘的船形杯身设计更有助于饮酒时控制液体的流向。在体形大小方面,这件鎏金铜耳杯略小于“一升”字样的“君幸酒”耳杯,与“一升半升”字样的“君幸食”食器相差更大。由此可见,这件鎏金铜耳杯是酒器的断定应该出入不大。

远在鲜卑故地的内蒙古大草原上能够出土代表汉文化特征的耳杯,足可说明汉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但游牧民族只是借用了耳杯的外形,将其与本民族所熟悉和一直崇尚、热爱的金属材质相结合,创造出了具有游牧民族文化气息的鎏金铜耳杯,也充分体现了草原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

铜鐎斗为古代温酒器具,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大黑河上游墓葬。通高21厘米,腹高11厘米,口径21.2厘米。圆口弧腹,口沿外扩,腹部有三周弦纹,底有三蹄足,腹部一侧设有龙首曲柄,长柄弯曲,宛若一条奔走的游龙,龙首扬起,充满了动感与活力。曲柄根部前方伸出一短铜梁与口沿下方相连,并与壁、柄形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区域,既起到加固曲柄与腹部链接的作用,又便于穿系携带,这样的设计也更有益于经常迁徙的游牧生活。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郭家梁村北魏墓葬中也发掘出一个铜鐎斗,形制、大小与此件基本相同。

铜鐎斗

鐎斗既是古代的温酒器具,也用于温热食物或煮茶等,鉴于考古发掘的鐎斗有带流的器型,所以一般认为鐎斗是一种主要用于温热液体的多功能饮食器具。关于鐎斗的文献记载始见于汉代,《急就篇》卷三:“锻铸铅锡镫锭鐎。”唐颜师古注:“鐎,鐎斗,温器也,似铫而无缘。”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鐎,温器,有柄也。”唐释元应《一切经音义》卷15引韵集:“鐎,温器也,三足有柄。”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鐎斗的一个基础功能——温,也就是说鐎斗是用来温热斗中液体的器具,从鐎斗底部的三足造型也可以印证这一点。从目前出土的鐎斗材质看,金属鐎斗占绝大多数,这也正是考虑到金属的导热性能优于其他材质,且很多墓葬中与铜鐎斗一同出土的有三足盘、盆,甚至有的铜鐎斗出土时就在火盆中。种种证据显示,铜鐎斗是一种温器。

铜鐎斗的曲柄看上去没有柄的作用,不具备抓握的特征和结构,铜鐎斗的曲柄末端还饰有龙首,曲柄更偏向于装饰作用,与其说它是曲形柄,倒不如说它更像是细细的流,只是不具备流的功能罢了。况且龙首曲柄有些纤细,如果要通过手握龙首曲柄端起盛满液体的铜鐎斗不仅难以保持平衡,而且极易折损,再者,鐎斗之所以用铜制造,就是利用了铜良好的导热性能,加热铜鐎斗时快速发烫的曲柄又怎么拿握呢?这件铜鐎斗出土时斗内还放置一勺,勺显然是用来提取斗中液体的挹器。这些都说明铜鐎斗在使用时应该是固定放置的,不会随意挪动,斗内液体是用挹器舀出后饮用的。

鐎斗从汉代开始出现,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逐渐消失。它的出现可能是这个动荡年代的特殊产物,也可能是一种特殊情况下具有特殊用途的温酒器。

这件蓝色玻璃碗是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一号墓发掘的。高4.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4厘米。玻璃碗为蓝色透明玻璃材质,卷沿敞口,弧腹,圈足。在我国古代,玻璃材质的器皿十分罕见,它比金银器还要珍贵得多,古人相互斗富有时不论金银,以玻璃器皿取胜。北魏散文家杨衒之在他的著作《洛阳伽蓝记》第四卷《城西》中记载:“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常与高阳争衡,造文柏堂,形如徽音殿,置玉井金罐,以金五色绩为绳。……琛常会宗室陈诸宝器,金瓶银瓮百余口,瓯檠盘盒称是。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琉璃碗、赤玉卮数十枚,做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这里说的是北魏河间王元琛,经常和高阳王元雍比赛奢华,他建造了文柏堂,像皇宫里的徽音殿般富丽堂皇,修建了玉石砌的水井和黄金做的水罐,并且用五色金丝搓成井绳。元琛曾经邀请皇族亲友来家聚会,把各种珍贵的器皿陈列出来,光是金瓶银瓮就有百口之多,还有大量贵重的瓯、檠、盘、盒。其余的酒器有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赤玉卮各几十个,做工奇特巧妙,是中原所没有的,都来自西域。这说明在北魏时期,玻璃碗是受到上层社会追捧的酒器,也是达官显贵身份地位的象征,还说明这些玻璃制品并非本土生产,而是舶来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较频繁,其中重要一条往来路线就是波斯经由印度通过北方草原到达中国。《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来中国交聘达数十次之多,并给北魏皇帝带来了各种礼品,与我国进行贸易。当时的波斯等地正处在萨珊王朝的统治下,早在公元3-7世纪,萨珊王朝就有了发达的玻璃制造工业,能够批量生产供贵族使用的精美玻璃器皿,史上把这一阶段的玻璃称之为萨珊玻璃。萨珊的工匠们还发明了至今还在使用的玻璃制作方法——吹制法,这样制作出的玻璃制品,形态更多样,更精巧。这件蓝色玻璃碗经专家通过化学成分检验,证实了它是萨珊植物灰玻璃制品。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在贸易交往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农业、手工业等的交流与促进。

蓝色玻璃碗

纵观内蒙古地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酒容器造型,我们深刻感受到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及共生,这种各民族之间文化、观念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性的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共同文化,在传承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曲柄魏晋内蒙古
游梁式抽油机曲柄销接触压力分析
机械工程师(2021年4期)2021-04-19 07:27:56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8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9年2期)2020-01-06 03:11:12
抽油机曲柄销装置失效分析及优化对策
可爱的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8年2期)2018-12-03 08:14:06
基于急转速度系数设计双曲柄机构研究
爱在内蒙古
草原歌声(2017年3期)2017-04-23 05:13:44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4:01
美人骨——回到魏晋
火花(2015年7期)2015-02-27 07: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