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芳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日本侵略者, 中共做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决策,为全面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抗日战争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以下简称“抗大”)开始筹建 。在一段时间内, 抗大训练爱国青年成为抗日中坚力量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作为一所高等学府, 抗大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直接领导下创办和发展起来,为我党开创了办大学的历史, 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军政兼优的干部人才,也培育了著名的抗大精神。
精神是一个国家长期依赖的灵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到帝国主义的欺辱,但我们中华儿女团结一致,浴血奋斗,不屈不挠,最终战胜了帝国主义,就因为这种坚如磐石的爱国精神和信仰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抗大精神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并没有因为时间久远失去作用,反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历久弥新。在抗日战争时期,抗大精神的核心,即爱国主义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鼓励爱国青年和中国共产党员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爱国主义同中国新时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激励着中华儿女在新时期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致力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仅在抗大精神中继承了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而且吸收了时代的新精神,丰富了其内涵。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要求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在思想上,在政治教育中坚持爱国主义和拥护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民族的与世界的统一。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英勇的战斗精神是我军强大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敢于赢得胜利的斗志一向是我军打败敌人的重要法宝。抗大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爱国青年和中国共产党人与日本侵略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抗大精神的精髓,即敢于取得胜利的英勇战斗精神。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这种战斗精神是战斗力的精神象征。在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我军军事力量、武器装备、后方供给给养都不如日军的情况下,中国军民仍可以团结一致,不断斗争,最终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军民敢于赢得胜利的英勇斗争精神,只有当一支军队有高扬的战争精神支持时,才能拥有强大而持久的战斗力。如今,虽然我国已经进入和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但是,中国目前的安全和发展形势仍面临严峻挑战。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等不和平因素的威胁,要锻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人民军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发扬抗大精神的精髓,坚持英勇奋斗的精神。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成为抗大精神的一大特色,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革命面临各种困难的时刻,这种精神使我党摆脱了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使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弱小战胜强大的成功典范,在抗大办学的长期实践中,注重培养学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情况有多危急,要始终不自乱阵脚,具有闲庭信步的从容气度,但这种精神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解以及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民党军在兵力和武器上的优势,不惧危难,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一心,最终实现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新中国一穷二白,‘穷’意味着新中国没有多少产业,农业也没有什么发展;‘白’意味着新中国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都不高。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这还不错,新中国是一张白纸,这对我们来说很方便。”在新中国的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毛主席总结到:“根据我们几十年的建设经验,我们遇到的许多困难已经克服。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切新生的势力,根据其性质,都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事物,不管它们的数量多么大,到最后还是要被新事物所消灭。”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同志将抗大精神运用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由乡村到城区,从试点到推广,由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到逐步深化改革。面对许多未知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和人民仍然保持着革命乐观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诗篇。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的生活十分艰苦,小米加步枪已经是很好的配置,战士们经常是穿着草鞋,没有棉衣,饿着肚子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作战,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经过14年的英勇斗争,抗日战争取得了根本性的胜利。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了许多中国共产党员的身上,如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只是亿万个中国共产党员的缩影,抗日战争所取得的伟大胜利,是由亿万个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牺牲自己一切的无私奉献精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所换来的。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和平的建设时期,但我们仍然不能遗忘抗大精神教给我们的崇高风范,我们身边依旧有许多的无名英雄,默默地无私奉献,保卫着祖国,守护在我们的身边。要让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精神赓续,薪火相传。无私奉献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战争年代,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是无私奉献;在和平时期,坚守初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干事创业同样是无私奉献。在抗大精神的指引下,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时代楷模。王继才三十多年来一直坚守与世隔绝的开山岛,他经受了艰苦环境的考验,抵制了金钱的诱惑,不惧邪恶势力的威胁,将自己的青春时代乃至生命奉献给祖国。还有坚持23年只为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的南仁东;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用自己的“辛勤指数”交换了人民“幸福指数”的廖俊波。这些大国楷模将他们的工作岗位作为开创事业和无私奉献的舞台,生动诠释了抗大精神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要大力弘扬抗大精神,把无私奉献作为抗大精神的典范,推动全社会深切感受对国家的感情,将爱国主义和为国家服务的雄心融入宏伟的国家和民族事业,并以无私的奉献精神谱写生活篇章。
抗大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抗大的教育方针、原则、办学思想、教学方式等相对于旧式教育来说都是一种创新,但抗大精神的宝贵之处不仅在于抗日战争时期,而在于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国家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国家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重大发展、重大变革和重大调整,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果不进行创新,就会落后,落后就会被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为加快形成一支具有宏大规模,富有创新意识,敢于承担责任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把重点放在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上。但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一般只重视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与学习,对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培育不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个主题,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抗大在抗日战争时期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教育党的干部的典范,关键是抗大在办学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发挥党的独特政治优势,努力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培养学员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无私奉献的无畏精神,培养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坚定能够依靠人民,并通过人民战争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信心,同时用抗日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武装学员,使其成为优秀的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现如今,虽然中国进入了和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但我们必须看到世界不和平的一面。在这种情况下,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尊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变得尤为重要。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应该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以史为鉴,更好地规划未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树立爱国主义旗帜,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捍卫国家利益,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在抗大长期办学的做法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1941年,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这就使得抗大在办学过程中,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追求革命真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反对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抗大教员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学员集体讨论和个别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和探究热情,逐步形成了抗大的独特学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我们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要坚持的原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要遵循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抗大精神,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要求大学生保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理论来自实践,并通过实践进行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会具体而生动,高校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实在在践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才能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汲取富足的精神食粮,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价值理念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起着重要作用。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导向,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体现了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学的渗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要在全国高校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高校大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高校教师要带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来吸引学生、带动学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导向。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红色精神”。这些“红色精神”都和抗大精神相似,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抗大精神作为“红色精神”,也有其独特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抗大办学的不同时期、不同目的,对抗大精神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到抗大精神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抗日先烈爱国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掘抗大精神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信息飞速传播的社会,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不断拓宽,教材中简单的文字、静态的图片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新事物获取方式的需求,因此,要进一步挖掘抗大精神的独特教育价值,以抗日英雄为例,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烈士的光荣事迹,还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烈士的思想品质,让大学生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什么样的原因让烈士们为革命付出生命,将抗日烈士的思想发展过程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巧妙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接受抗大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自觉做抗大精神的传承者,达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抗大精神所承载着的培养爱国奉献、不畏牺牲、乐观积极的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的精神内涵,引导着当代大学生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了使抗大精神能够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大学生主动去了解抗大精神,接受抗大精神,弘扬抗大精神,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积极引导抗大精神进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以教师为主体,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将抗大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有重点的讲授抗大的发展历史及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将抗大的发展与时代的变化相结合,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抗大精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使爱国奉献的种子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