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启钰, 黄安胜
(1.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福州 350002; 2.福建农林大学 创新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福州 350002;3.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433)
大学生创业行为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开始市场化后逐渐兴起,亦由此受到大众的关注。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出台较晚,故而与其他领域的公共政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日益重视,尤其是在李克强同志于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想后,大学生创业政策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创新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借鉴国外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成果,并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研究,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得到迅猛发展。但目前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综述,尤其缺乏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的研究。因此,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9—2019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意在探求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发展的脉络和前沿热点,以期使学术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现状与热点,为未来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继续深化提供参考借鉴。
借助CiteSpace软件[1]绘制发文作者、机构共现图谱;提取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突现词分析;结合发文量、高被引文献分析等,从而较完整地展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未来走向。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文献数据选择中国知网来源期刊,主题词设置为“大学生创业”并含“政策”或“大学生创业”并含“扶持”进行高级精确检索,为确保获取足够数量的样本,期刊来源未进行限定,检索年限为“1999年”至“2019年”,共检索出2 368条结果。通过人工筛选剔除了无作者文献、新闻报道、访谈、通知书评、讲话、会议纪要等条件不符以及与主题明显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中文文献1 318篇,相关文献最早从2005年开始。
对筛选后的发布在中国知网的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相关文献发文量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具有两大特征:一是起步较晚,二是发展迅猛。进入21世纪以后,关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才缓慢开始,至2009年前后发文量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2010—2014年发文量较为平稳,但总体呈上升状态;2014年后,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于2016年达到顶峰;2017年以后发文量开始有所下降。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是在2005年开始零星出现,可见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其研究的发展较为迅猛,10年左右的时间,迎来了两次较为明显得增长,其顶峰时年发行量将近200篇。同时,其研究的发展趋势与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视程度及政策发布情况紧密相关。200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而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亦于此后迎来第一次较为明显的上升。2014年李克强于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设想,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且在此间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相关配套政策,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热度遂于2014年后显著上升。
图1 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年度发文量
总体而言,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的研究在近十年发展较为迅猛,且依然保持较高热度,近两年发文量虽有所下降,则与研究要求与深度的提高相关,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依旧是大学生创业领域研究的热点。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图2展现了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87个节点,29条连线。图中圆点大小与作者发文量相关联,圆点间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发文量达4篇的有3人,发文量为3篇的有4人,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87人。根据普赖斯定律[2]计算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2篇。
图2 “核心作者”共现图
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核心作者发文量也不多,且较为高产作者的相关论文的被引频次亦不高,以发文量排名前3的作者为例,杨邦勇的4篇论文总共被引107次,王晓政的4篇论文总共被引29次,陈君的4篇论文总共被引15次。虽然根据普赖斯定律计算了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从而可确认有87名核心作者,但这“核心作者”也仅就理论而言;且这些核心作者的发文数加总仅184人次,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此外,由图2亦可知,团队研究较少,除少部分研究者存在合作发文情况外,核心研究者间合作发文情况较少,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专门研究的团队尚且较少。这些都表明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的研究者间合作性作者网络和合作性研究团队尚未成型,研究者之间合作程度不高阻碍了研究者在本领域成果的获得,同时也限制了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深入。
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基本未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的研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被引次数100次以上的论文进行统计(截至2020年6月9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共计10篇。共有8篇论文被引用150次以上,其中有3篇论文被引用200次以上,发表年份主要集中在2010年前后,正处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第一次发展期间。总体而言,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的研究相对落后,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但发展势头较好。而研究内容上主要涉及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研究、大学生创业政策本身界定与评析等。同时还发现,这些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基本未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的研究,以被引次数前3的作者为例,以他们为作者名检索都未发现他们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发表的其他论文,可见,即便是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对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的研究亦缺乏持续关注。
表1 被引频次达百次以上的文献
图3所示为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发文机构的可视化图谱,图中显示的是发文大于等于2篇的研究机构,共72个节点、4条连线,圆点直径越大代表机构发文量越多,不同原点间的连线表示机构间的合作数量与程度,连线越多说明结构间合作次数越多。在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中,主要发文机构是财经类或管理类高校或高校的财经类或管理类院系;发文最多的是河北金融学院,共8篇,其次是广西财经学院和石家庄经济学院,各5篇。总体而言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较为核心的研究机构尚未成熟,同时极少有跨机构合作发文,主要研究机构之间普遍缺乏合作。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相对孤立且封闭,仍未达成普遍性的研究机构合作,尚未形成跨院校、跨区域的研究共同体,缺乏合力研究,而这正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难以推进与深化的原因之一。
从知识理论的角度看,关键词的共现频次越高、中心性越高,说明节点在该领域愈重要。如图4所示,研究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大学生”“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创业”“创业政策”“创业环境”“自主创业”“对策”“创新创业”等,这些词反映了大学生创业政策在推进、发展过程中关注的热点。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以探究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而更好地剖析研究现状。关键词共现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后(LLR),得到图4,ModularityQ=0.821 6,Mean Silhouette=0.949 7,可见聚类效果较好。图中显示的是#0—#8聚类,从聚类情况可知:
图4 关键词聚类图谱
1)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创业税收、创业教育和创业服务政策。创业政策体系主要包含舆论宣传、创业文化、教育培训、商务环境、开业优惠、金融优惠、税收减免、财政扶持、所有制优惠、产业引导、减少进入障碍、综合服务、企业退出、社会保障、生活配套和风险规避等政策工具[3-5]。大学生创业政策类别的划分侧重不一、划分方法繁多,但从关键词聚类图谱来看,可以发现较为主要的有大学生创业税收、教育和服务政策。聚类#0为“税收政策”,主要涉及大学生创业财税政策作用、运行现状以及优化对策等问题。现有研究普遍肯定大学生创业财税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促进作用,如车广野基于对全国150所高校的调查,验证了税收优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促进作用[6]。但是大学生创业财税政策还存在资金支持力度不够、限制多、政府购买投入不足等问题[7];从政策供需方面看现阶段大学生创业税收政策有四大矛盾:即大学生创业长期性与政策临时性、特殊群体政策与政策普惠性、创业倡导性与政策空白性、创业层次性与政策统一性的矛盾[8]。而优化对策则多是在政策适用性、优惠内容、融资力度、等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实际上对大学生财税政策优化的关键在于认识到不同创业阶段的不同需求,即进一步细化政策安排,根据创业的不同阶段为创业大学生安排相应财税政策。税收政策是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中针对性较强的一项[9],直接影响创业资金的流向与大学生的创业心理[8],但税收的优惠程度不是简单定一个标准便一劳永逸,这同样是一个不断调整至接近最优解的过程。
聚类#4的标题是“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涉及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体系的问题与完善策略。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包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但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并不都属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促进大学生创业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10],创业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创业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校阶段接受的创业相关教育。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一些缺失,即主体认识不够、目标设定功利、理解片面、平台不完善、支撑体系存在局限和课程体系单一等[11-12]。针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应从组织机构、政策制度、社会基础、资金保障、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质量评价等环节着手,构建适合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13]。此外大学生创业教育往往也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存在工作推动不够和课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还需从组织、师资、课程、实践、协同、校园文化等方面加以改进完善[14]。聚类#6是“创业服务体系”,主要涉及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相关研究。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需要学校、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主体的共同发力[15],但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中各主体还存在不足之处,应着眼政策、教育与金融3个方面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16]。可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对各主体进行定位,即宏观层面主要发挥政府及社会作用,健全制度,创造良好创业环境;中观层面以高校为主,深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微观层面在于促进大学生自身转变观念,提高创业素质[17]。
2)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有较显著的积极影响。聚类#1为“影响因素”,主要涉及通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探究验证了大学生创业政策通过对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有研究基本认同创业政策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起积极影响这一观点。各类大学生创业政策工具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大学生创业率[18],但汪琪等的调查也发现,政策宣传的不到位会导致大学生创业政策对创业的促进效果并不理想[19];而杨洁运用元分析方法,提出2013年后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比此前更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并验证了创业政策及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均具有正向影响[20]。同时,创业政策也是影响创业能力的关键要素,创业政策对创业能力具有直接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创业教育亦对创业能力有正向影响[21]。理清大学生创业政策对创业能力、意愿等方面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是优化大学生创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依据。
3)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以且有必要继续发挥作用。聚类#3的标题是“政府”,主要是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角度出发的相关研究。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且超过90%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对大学生的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至关重要[22]。政府作为政策制定与主要执行者,应着眼于加强对政策的制定落实,优化其对创业教育的政策保障,完善配套政策与措施,从而提高创业政策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效率[23]。陈勇芝结合其多年工作经验总结了政府在大学生创业中的支持作用中的3种主要方式,即微观上给予资金支持、中观层次的规则性支持、宏观层次的原则性支持[22]。但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创业中存在专门负责创业事宜的部门或机制缺失、地方规范相对不足、大学生创业政策重点较不明确而回应创业需求滞后且不够准确、大学生创业政策落实不均衡、国家层面积极推动而各地政策创新不足等问题;故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应加快完善创业制度体系、明确主体定位分工、强化创业条件保障、推进创业型社会建设[24]。政府作为大学生创业政策的首要主体,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仅是相关研究者更是政府决策者重点关注的领域。
4)大学生创业机制重激励而轻保障,重触发轻培养。聚类#5的标题是“机制”,主要涉及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是由触发、能力培养、环境激励与保障机制构成的,但中国当下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主要着眼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即重视触发机制,对能力培养机制、环境激励与保障机制的重视不足[25]。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包括法律法规保障、创业教育机制保障和创业生态链保障体系,但我国创业市场缺乏法律法规保障创业环节实施[26]。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问题愈发突出,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着眼于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创业法律援助、创业法律风险防范、制度体系等方面的构建与完善[27]。在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的研究上主要涉及法律保障、创业教育保障、创业环境保障等,但主要是从法律保障视角着手,且多着眼于大学生创业法律保障体系缺失问题的思考。若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决定能吸引多少大学生产生创业意愿的话,那么大学生创业保障机制往往可以决定多少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将创业想法转换为行动,并取得成功,显然,大学生创业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效果的提升有赖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的合力。聚类#8是“执行效果”,主要涉及大学生政策执行效果评价。近年来,中国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不断完善,但仍存在创业教育落后、商务支持不足、创业基金政策滞后、改善软环境政策缺失、金融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4];从运行全过程对大学生创业政策进行评价,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在内容设计、政策执行与评价等方面仍存在局限,在政策输入上表现为政策目标与体系不健全、政策过程上表现为政策执行与监督不到位、政策输出上表现为政策效果与评价不完善[28]。聚类#2为“对策”,这一聚类主要探索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优化对策。首先是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优化对策,针对现存的问题,主要通过强化政策宣传、资金支持多元化、建立政策落实评估机制、建立专门机构[29]等途径探索政策优化。政策执行的优化则强调着眼于政府、高校、社会以及三者合力的作用,但当下政府监督机制构建、高校创业教育、社会创业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三者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落实[30],故而相关研究多是围绕这3个主体展开。其次是应对创业困境的政策建议,大学生自身劣势以及创业教育、政策等存在的不足之处是造成大学生创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根本是优化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培养创业型人才,核心则是提升创业素质与能力[31]。
1)大学生创业政策、机制本身概念与内涵的探讨较为混乱。聚类#7为“政策”,即多有涉及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概念界定与体系框架的构建,但纵观文献,涉及大学生创业政策概念、内涵解释的研究较多,较为混乱,从时间上看也未有较好的继承发展,现有研究缺乏系统的梳理,故而较为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
2)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体系尚未成熟。在对总体政策评价体系构建方面,目前主要有刘兰剑构建的由创业总体竞争力、创业效益和创业服务3个一级指标,创业规模、创业质量等6个二级指标,创业率、创业成功率等22个测评点构成的大学生创业政策指标体系[32];此后,薛浩等将测评点扩充到32个,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体系[33]。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评价,多是从其运行现状或某一类创业政策的分析,抑或是对政策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如政策满意度、知晓度等,而极少有构建较为完整的政策评价体系的研究,实证研究亦较少。
基于突现词及前文的研究判断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趋势。突现词指在某一时期内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根据其变化可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运用CiteSpace从所选文献的关键词中提取突现词。表 2为按时间顺序展现的各关键词突变的时段,呈现出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热点变化的趋势,基于突现词及前文的研究热点分析将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划分为3个阶段,分析每一阶段的研究热点和变化趋势,为未来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的趋势做出预测。
表2 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关键词突现
第1阶段是2005—2008年,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尚处探索阶段,适时大学生自主创业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政策安排亦较少,研究多着眼于政策本身,实证研究较少。此外,由于大学生创业政策起步不久、政策效果还不明显,故而这一时期研究也比较少,而这些研究中主要是对政策进行梳理或是研究国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已有经验。
第2阶段是2009—2015年,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丰富阶段,研究的视角、方法逐渐丰富。就业(含大学生就业、就业创业)、财税政策、创业环境等是该时段的热点话题。适时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且与以前的重点关注高科技领域创业不同,一般行业创业的大学生也受到关注,故而从促进就业角度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研究较多。但这一时期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还比较差,在观念上也还没转变,故而,具体行动上主要是致力于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研究的重点亦主要是在创业环境的分析及优化上。此外财税政策安排的优化探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研究亦是该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
第3阶段是2016—2019年,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完善创新阶段。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和影响因素是这一时期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的热点话题,创新创业关键词的突现强度更是达9.34。创新创业这一概念是自2014年夏季达沃克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创想后逐渐成形的,既不同于单纯的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创业。创新和创业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和创业互为手段、相互依托,在一定情形下,创新和创业的过程是一致的,但两者不能等同[34]。目前创业政策领域虽然有不少研究以创新创业之名,实则与以往的一般创业政策研究并无本质区别,但此后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必将成为创业政策研究的趋势。“互联网+”关键词的突现则亦可视为是创新创业政策趋势的又一体现。影响因素关键词的突现则体现了实证研究将更多的应用与创业政策研究中,创业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其运行效果等各方面进行评估也初具条件。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对2005—2019年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的1 318篇有关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文献数据进行分析解读以及可视化图谱展示,统计了年度发文量、被引排名前十的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了“核心作者”共现图、发文机构共现图、关键词聚类图谱并计算了关键词的突现。研究发现:
1)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十年发展较为迅猛,相关文献量呈稳步增长趋势;核心作者产出亦不高,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且作者间合作较少,团队研究较少;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具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暂无高产且影响力较大的核心作者或团队;大学生创业政策领域尚未形成该研究领域的权威机构,研究相对孤立且封闭,机构间合作较少。
2)根据关键词聚类,在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为:①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税收、教育和服务政策;②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有较显著的积极影响;③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以且有必要发挥作用;④大学生创业机制重激励而轻保障,重触发轻培养;⑤大学生创业政策执行效果的提升有赖于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的合力。在研究现状上:①大学生创业政策、机制本身概念与内涵的探讨较为混乱;②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体系尚未成熟。
3)研究趋势上,创新创业政策研究、“互联网+”、影响因素等为近期学者青睐的新主题和热点。故而,未来的研究应更多聚焦于加强理论基础的系统性与巩固,还需注重专门的研究团队建设,并加强团队和机构间的合作,把握“双创”的关系,推进大学生创业政策研究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