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

2021-05-19 03:37黄列玉金永亮张冉冉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性戒毒共情

黄列玉,金永亮,张冉冉**

(1.贵州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学院 心理学实验中心,贵州 贵阳 550025;2.孜热甫夏提乡中学,新疆 喀什 844700)

对于心理工作者而言,增加戒毒人群心理回归的能力至关重要[1]。依恋(attachment)是人际间长期、稳固的情感联系,依恋安全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依恋风格可以用两个正交的维度,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描述出来,其中依恋焦虑反映个体怀疑自身价值,担心依恋对象不重视自己的程度;而依恋回避则反映个体怀疑依恋对象的善意,并防御性保持自己在行为和感情上独立的程度[3]。成人依恋影响成年人的亲密关系、社会人际表达以及人格特质和功能等[4]。现有研究发现,吸毒男性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维度得分明显高于正常男性[5]。与正常男性相比,吸毒男性的依恋风格主要是不安全型,这无疑会影响到该群体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和谐;而共情(empathy)可认为是个体对交往对象的情绪识别,理解对方相应的情感反应和体验,并将理解的情绪内容信息准确的反馈给对方的能力[6]。共情能力的培养对戒毒人员意义较大,有研究指出戒毒动机与共情能力及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7],共情训练能够提高戒毒人员观点采择能力,改善家庭亲密度[8]。现有研究报道,共情主体与共情对象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与共情能力高度相关[9],但研究对象多为正常人群体[10]。目前较少查到对吸/戒毒人员的成人依恋和共情的相关研究,而成人依恋和共情能力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回归意义重大。故本研究拟以男性强制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和共情能力状况、以及影响其共情能力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干预、提升戒毒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基础。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9年12月,在贵州省某强制戒毒随机抽取两个大队,对其中的全部男性戒毒人员在征得本人同意后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人数为400人,回收有效问卷350份,有效回收率87.50%。男性戒毒人员的年龄18~65岁、平均35.53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者149人(42.6%)、初中及以上者161人(46.0%),未复吸者24人(6.9%)、复吸1次及以上者258人(73.7%)。

1.2 研究工具

1.2.1中文版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R) ECR-R量表由Ben.nan编制,李同归等[13]修订,用来评价被试对象的依恋水平和类型。量表包含36个题项,分为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分维度(各18个题);采用Likert 7级计分法,每个条目从非常不同意(计1分)到非常同意(计7分),从两个维度可以组合得4个依恋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抗拒型)。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C, IRI-C) IRI-C由Davis编制,詹志禹等[6](1987)修订,用来评价被试的共情能力。中文版量表共有22个条目,包括观点采择(5题)、想象力(6题)、共情性关心(6题)和个人痛苦(5题)4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每个条目从不恰当(计0分)到非常恰当(计4分),满分88分,总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好;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0,分半信度为0.734。

1.3 观察指标

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R)评价其依恋水平和类型(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2个维度),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评价其共情能力(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4个维度);分析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共情能力及其相关因素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成人依恋风格分布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350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的成人依恋类型以非安全型为主共235人、占67.1%,其中回避型96人(占27.4%)>焦虑型86人(占24.6%)>抗拒型53人(占15.1%);而安全型依恋为115人、占32.9%。

2.2 不同文化水平被检者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

将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的149名与初中及以上的161名被检者成人依恋和共情能力进行比较,发现文化程度不影响男性强制戒毒人员的成人依恋水平(P>0.05),但影响其共情能力(P<0.05),文化程度较高被检者的共情能力较高。从维度上看文化程度较高者想象和共情性关心两个维度的得分也高,而个人痛苦维度则相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文化水平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比较

2.3 有无复吸经历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

对比有无复吸经历男性强制戒毒人员依恋及共情能力后发现,有复吸经历的男性强制戒毒人员依恋回避维度分值高于无复吸经历者,同时其共情性关心维度分值低于无复吸经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有无复吸经历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比较

2.4 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相关性

将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依恋回避维度与观点采择(r=-0.111)、共情性关心(r=-0.180)维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依恋焦虑与个人痛苦(r=0.376)维度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相关性(r)

2.5 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共情能力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共情影响因素,以被试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分,初中及以上=2分)、是否复吸(否=1分,是=2分)、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为自变量,以被试共情能力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经检验,F=5.843,P=0.000,R=0.071,△R2=0.059。结果如表4所示,依恋焦虑、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预测共情能力(β值分别为0.189、0.155,P<0.05),而依恋回避则在一定程度上负向预测共情能力(β=-0.119,P<0.05)。

表4 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共情能力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男性强制戒毒人员的成人依恋类型以非安全型为主,而非安全型依恋占67.1%,这一比例与董江会等[5]报告的吸毒男性非安全型依恋占比64.2%的结果较为一致。而赵娴等[11]新近对450名18~60岁普通成人的网络调查发现,依恋安全型占人群比例的40.4%(非安全型依恋占59.6%)。说明吸/戒毒群体非安全型依恋类型比例相对普通人群更大。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社会联结的重要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体的社会关系,以往的研究发现成人依恋与自尊[12]、亲社会行为、人际信任、社会适应以及焦虑、抑郁[13]等均有显著联系。吸/戒毒群体多来自亲情缺失,行为缺乏管教的原生家庭[14],不良的家庭亲子关系是导致未成年人的吸毒重要因素之一,相比成长在积极的家庭亲子关系中的群体而言,这部分人的亲子依恋类型为非安全型的比例更大,伴生的各种不良心理问题也更多。同时,吸/戒毒群体由于吸毒这一问题常严重影响家庭经济,使家庭功能受损,并带来社会、经济甚至政治问题[15],导致家人的决裂、社会的歧视,从而更加重了该群体的人际危机,更难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安全型依恋。

本研究显示从维度上看文化程度高的男性强制戒毒人员共情能力中的想象和共情性关心两个维度的得分也高,其可能的原因是教育过程中的想象力培养和德育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方面还缺乏文献和严格的研究设计支持,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而共情中的个人痛苦维度是由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所引发的一种指向个体自己的负面情绪(如“当我看到有人发生意外而急需帮助的时候,我紧张得几乎精神崩溃”),常与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关[16]。本研究发现文化程度低者个人痛苦维度分值更高,说明文化学习对共情中的负面情绪产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本研究对比有无复吸经历男性强制戒毒人员依恋及共情能力发现:有复吸经历的男性强制戒毒人员依恋回避维度分值高于无复吸经历者,同时其共情性关心维度分值低于无复吸经历者。究其原因男性在成长过程中成为吸毒者或复吸的依恋风险因素包括童年期不良家庭教育、青春期不良依恋关系(如不良同伴依恋、丧失父母依恋等)、青年期缺失亲密关系等,有研究显示家庭教育中父亲、母亲的温暖理解因子与父亲的偏爱被试因子能够显著地预测戒毒人员的依恋回避。而依恋回避者常感觉自己被外界排斥,不愿意进行人际互动,因而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更易走上复吸之路。目前国内外对戒毒领域的共情研究较少。有研究认为, 戒毒人员的共情能力相对普通人较低, 可能导致家庭关系更紧张,获得较少的社会支持[8],而社会支持作为一个重要的保护因素,可有效减少复吸发率、降低高危因素对复吸的影响[17]。故复吸者的共情能力在某些维度较未复吸者低就不难理解了。

将男性强制戒毒人员成人依恋及共情能力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依恋回避维度与观点采择、共情性关心维度呈负相关关系,而依恋焦虑与个人痛苦维度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与刘小珍等[18]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依恋回避得分较高者由于不相信他人的善意,常拒人于千里之外,对别人不够关心,也难于理解他人的感受,故而在观点采择、共情性关心维度得分较低;而依恋焦虑得分较高的男性强制戒毒人员,负面情绪管理相对其他人更低,故感受到的焦虑等不良情绪更多。

回归分析显示依恋焦虑、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正向预测共情能力,而依恋回避则在一定程度上负向预测共情能力。尽管研究群体不同,但本研究与刘小珍等[19]的结论却较为一致。其可能的原因为高依恋焦虑个体由于自身存在的焦虑体验,更容易理解并给予他人更多共情;而高回避的个体常对压抑自身情感、对他人情感表达的很少注意和关心,倾向于抑制其情绪体验,故共情能力较低,这一规律不但适合于普通人,也适合于戒毒人员。尽管如此,但方程的总体解释率较低。受制于本次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且被试数量有限,未涉及到女性强制戒毒人员,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未来可更加全面、深入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更全面地考虑到依恋之外的人格特质[20]、家庭教育方式[21]、社会支持[12]等诸多因素对该群体的共同影响,从而更好的为全面干预、提升戒毒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情性戒毒共情
刘月华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荷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论情性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