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

2021-05-19 10:07崔燕娟谢涛锋颜丽娟
关键词:资助困难少数民族

崔燕娟,谢涛锋,颜丽娟

(东华理工大学 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的骨干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时代,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投入持续增多,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离开家乡,进入非民族院校,和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他们自身的个体差异,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困难,非民族院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是当前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精准扶贫”,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属于“精准扶贫”范畴[1,2]。因此,如何构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少数民族学生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精准资助”,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是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1 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情况

我国一直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随着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增多和招生范围不断扩大,进入非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也持续增多,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来说仍然属于较少数。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东华理工大学是一所以核地学专业为特色的理工类普通高校,截至2018年12月,共有在校学生18 924人,学生分别来自除港澳台以外的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0个民族,拥有少数民族学生558人,占全校学生比例为2.95%。

1.1 少数民族学生分布情况

目前,东华理工大学在校学生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558名。其中,壮族学生83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的14.87%。满族学生64人,约占11.46%(表1)。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学校附近及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其中,贵州和广西两省人数最多,分别是106人和98人(表2)。

东华理工大学开设专业以地质、环境、测绘、核工类为主。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资源开发与测绘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所以来自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集中在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等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专业,共有171人。同时,由于信息产业和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与文化教育等专业学生人数也分布较多(表3)。

表1 东华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分布表

表2 东华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分布表

表3 东华理工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专业分布表

1.2 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少数民族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学校整体情况明显偏高,特殊困难学生比例是学校整体情况的2.1倍,困难学生是学校整体情况的2.3倍,一般困难学生是学校整体情况的3.5倍(表4)。

表4 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表

1.3 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主要特点

1.3.1 家庭经济贫困率高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区常常分布在相对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农业或外出务工为主,家庭人均收入较低。因此,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率明显高于汉族学生。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率约为学校整体情况的3倍。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显得尤为重要。

1.3.2 适应新环境能力较弱

由于独特的地域与民族文化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饮食等特点,对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人际交往、课程学习等方面会出现相对不适应的问题,心理上往往产生孤独、空虚、抑郁等现象。

1.3.3 多才多艺,民族文化特色明显

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维吾尔族、藏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受到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大多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在学校的各种晚会、文化活动中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入学后仍然保留着很多民族习惯,例如,他们民族服饰、饮食习惯等。

2 构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核心与关键

2.1 构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核心

2.1.1 精准识别

资助过程中如何准确判断学生的困难程度是精准资助的前提条件,是重点也是难点[3]。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传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调查过程中坚持抽样调查与特殊情况走访相结合的方法,做到资助工作不留疑问。(2)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将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在家庭、政府、学校之间三维共享,准确分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群体,做到精准识别。(3)建立资助反馈机制与评价机制,对已确定资助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动态评价。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消费等情况判断学生的经济情况,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分辨,防止出现遗漏或者误评等情况,保证做到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识别。

2.1.2 精准帮扶

建立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深入分析少数民族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体差异,采取政策倾斜等不同的资助策略,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培养。在保证物资资助的基础上,从学生的个人成长角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需求、习惯兴趣等,制定个性化资助方案,以到达精准资助的目的。

2.1.3 精准管理

建立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化的资助管理制度与监督制度。根据困难学生建档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更新少数民族困难学生建档材料,及时将新增困难少数民族学生纳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4]。对于条件改善、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标准的学生及时剔除资助范围,实现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精准管理,以达到资助育人效果最大化。

2.2 构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关键

2.2.1 经济资助

只有物质得到了保障,才能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给予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适当的经济资助是精准资助的起点,也是最基本的一个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主要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企业助学金和部分生源地政府资助等。其中,国家助学金是政府长期提供的资助,主要用来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而企业助学金作为社会资助的一部分,用以补充国家助学金。同时,在我国部分地区,政府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提供生源地政府资助。

2.2.2 精神资助

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主要目的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资助育人。在经济资助的前提下,精准资助要以育人为目标导向。因此,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除了经济困难,精神贫困问题更为突出[5]。少数民族学生资助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就业和创业指导、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化体育等育人平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全过程育人。

3 构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体系的策略

3.1 加大经济资助力度,健全经济资助体系

经济资助是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的最基本环节,通过资助,少数民族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提高个体素质。

3.1.1 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项资助

现阶段,除个别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或者针对部分特定少数民族学生如维吾尔族和藏族学生提供单独的资助外,大部分高校仍然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合并在一起进行资助。这种统一的资助标准做不到充分地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因此,可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民族特点,将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与汉族学生资助区别开来,建立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系统,设置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专项资金,实现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差异化资助,充分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物质需要。

3.1.2 搭建“互联网+”少数民族学生信息共享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为资助育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在精准识别方面,依托大数据,利用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等技术搭建“互联网+资助育人”信息共享平台,将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分散的数据,全方位、多层次深入整合,充分挖掘数据,实现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识别与精准认定[6]。在精准帮扶方面,采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每一个资助个体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困难学生进行动态综合评价,联合专业教师、资助部门工作人员、辅导员、政府工作人员全面共享信息,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方案。在精准管理方面,采用“互联网+技术”,对资助学生、资助方式进行精准管理,促使资助工作公平化、透明化、科学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建立科学完善的资助反馈机制与资助评价机制,实施监控资助过程与资助效果,及时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促使资助管理标准化,提高资助育人效果。

3.1.3 建立“高校—政府—社会”三维多元少数民族学生帮扶体系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绝大部分仅限于高校与政府资助。但是,由于资助范围与资助力度有限,很难做到对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因此,拓宽资助渠道,将社会力量引入少数民族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之中,将是解决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困境的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社会力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除了设立助学金,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直接的经济资助外,也可以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通过设立企业实习岗位、进行就业指导等形式,在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就业能力提升方面给予精准帮扶,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在引入社会力量进行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过程中,整合高校与政府资助力量,将高校、政府与社会三方面的资助力量有机结合,形成“高校—政府—社会”三维多元帮扶体系,可以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资助。

3.2 建立少数民族学生动态发展性资助帮扶体系,拓展多维素质

资助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精准帮扶,在保障困难学生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塑造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经济资助仅仅是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的基础部分,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主要目标[7]。通过建立动态发展性资助帮扶体系,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素质、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1 加强心理资助,提高心理素质

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家庭环境、民族文化和个人性格特点等原因,心理素质相对较差,心理问题可能困扰其日常学习生活,影响其健康成长与发展。辅导员、班主任要以深度辅导为载体,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进行深入谈话谈心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心理和实际问题。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采取预防为主、及时发现、及时疏导的策略,定期开展相应的心理团辅活动,搭建少数民族学生与老师等交流的桥梁。

3.2.2 加强学业辅导,提高专业素养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业辅导方案。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普查工作,精准掌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情况。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建立学院、班级、宿舍三个层次的帮扶体系。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实际需要,在学生之间形成主动帮扶、重点帮扶制度,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形成勤于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风气。

3.2.3 加强动态管理,完善激励制度

高校资助中心应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动态管理,跟踪其发展过程。强调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关爱、能力提升和道德品质塑造,制定精细化的少数民族学生评价标准,形成学业帮扶、创新创业帮扶、社会实践帮扶、文体素质帮扶、心理辅导等多维素质全面提升的帮扶制度,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多维素质,帮助其成长成才。

3.3 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8],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之中是新时代高校资助工作的基本要求。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问题的同时,也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其思想问题。

一方面,深入细致地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动态摸排工作。要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中去,和少数民族学生聊天、谈心、交朋友,增进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情感交流,准确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真实思想,尤其是对敏感问题的真实看法,以及行为动态。另一方面,深入开展法治教育。以法治精神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形势政治课、法律讲座等形式,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宪法和法律,明确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和严禁宗教干预教育的法律规定,引导少数民族学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自觉抵制“三股势力”的渗透、拉拢、煽动。同时,深化网络安全教育,倡导文明上网,规范网络言行,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远离涉恐、涉暴信息,避免接触或者传播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思想,自觉抵制“双泛思想”侵蚀。

此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过程中必须强调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讲座、报告、深度辅导等多种形式,坚持进行反对分裂的教育,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始终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决心。在少数民族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还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思想引领,增强“四个自信”,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思想政治素养,将少数民族学生精准资助落在实处,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少数民族
困难中遇见团队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选择困难症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