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阁,张振锋,朱晓亮,张凤杰,孙兴华
(秦皇岛市中医医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0)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细胞因子、代谢紊乱异常等多种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除,病理较为复杂[1]。晚期有不对称、对称、单侧的营养不良性肌萎缩,存在感觉异常、对称性四肢疼痛等症状,是在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经常出现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有关的症状[2]。西医治疗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患者容易反复,无法彻底缓解患者的痛苦[3]。近几年,西医联合中医中药治疗开始广泛应用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4]。本次研究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使用益气养血通痹汤进行治疗,探讨中医中药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旨在今后选择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方法时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至2020年8月就诊的49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46~73岁,平均(60.2±10.5)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8.4±47.5)个月,平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8.3±14.7)个月。研究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45~75岁,平均(60.5±10.3)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03.6±46.9)个月,平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病程(58.5±14.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病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肌电图检查,存在运动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伴有四肢自发性疼痛、出汗、麻木等症状,均符合西医糖尿病诊断标准并确诊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所有患者均存在脉沉细或弱、舌质淡或黯、苔黄、气短懒语、肢体麻木、乏力等临床表现,符合中医诊断标准,均为气虚血瘀证;患者年龄在45~75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可以追踪随访,并严格遵医嘱按时用药;入组前2个月未应用中药外洗、中药内服、穴位注射、激素注射、抗炎药物、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患者均未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排除标准:中药过敏者或过敏体质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甲状腺疾病、脑血管意外、其他可能明显影响血糖的疾病;心肺功能不全症状者;患有传染性疾病者,如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等;血糖控制不符合拟定标准者;合并糖尿病酮症;有明显肾、肝功能不全;皮肤有大面积破损者,合并其他皮肤疾病者;依从性较差者;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血糖基础治疗,使用降糖药、胰岛素、控制饮食等。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片治疗。甲钴胺片饭后服用,0.5 mg/次,3次/d。1个疗程15 d,治疗4个疗程。
1.2.2 研究组:患者给予益气养血通痹汤治疗。益气养血通痹汤药方组成为:黄芪60 g,白鲜皮、桂枝、鸡血藤各12 g,女贞子、旱莲草、赤芍、当归各10 g,桑葚8 g,红花、桃仁、地龙各6 g,全蝎3 g。辨证加减:麻木明显者,地龙用量加大;肢体痉挛,加木瓜10 g;痛者,加延胡索6 g;阴虚内热者,加天花粉10 g。1剂/d,每剂煎取汁300 ml,早晚饭后各服用150 ml。1个疗程15 d,治疗4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静脉血3 ml,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3.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情况比较:观察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症状包括疼痛、肢端发凉、感觉异常、肢体麻木,采用4级评分法,从重到无分别为6、4、2、0分。6分:难以忍受,症状持续存在,夜间加重;4分:症状每日均有时发;2分:偶有症状;0分:症状消失或无。
1.3.3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对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肌电图检查。采用肌电图机,用表面电极法,在室温19~25 ℃检查室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包括右侧腓总神经MNCV和右侧正中神经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包括右侧腓总神经SNCV和右侧正中神经SNCV。右侧腓总神经MNCV记录电极置于右踝,刺激电极置于右侧腓骨小头,测定方法采用顺向测定法;正中神经MNCV记录电极置于右手腕部掌近侧横纹,刺激电极置于右肘外侧,采用顺向测定法;腓总神经SNCV记录电极置于右侧外踝,刺激电极置于右侧上侧,采用逆向测定法;正中神经SNCV记录电极置于右手腕部掌近侧横纹,刺激电极置于右手Ⅱ指,采用顺向测定方法。刺激量约10~20 mA,刺激电极至记录电极的距离>10 cm。由肌电图室同一名医生完成所有患者肌电图测定。
1.3.4 两组安全性比较:对两组头晕、胃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进行观察。
1.4 疗效标准 显效: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增加至少5 m/s,体征明显恢复,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有所好转或增加至少2 m/s,体征基本恢复,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体征、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P<0.05),但两组间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情况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有所减少(P<0.05);研究组治疗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研究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4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感觉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所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2.5 两组安全性比较 见表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两组安全性比较[例(%)]
目前临床尚未完全明确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属于一种常见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近几年,现代医学认为,该并发症或许与氧自由基、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神经营养因子、人体代谢、损伤和遗传等因素有关,认为多种因素或单一因素导致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损害神经脱髓鞘所致[5-6]。目前同样尚未明确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但国内外诸多医学者多选择常规药剂对症治疗,如钙拮抗剂、血管扩张剂、B族维生素等,以控制患者血糖的西医治疗为主[7-8]。可西医治疗方法的疗效并不理想。随着中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临床逐渐开始重视及应用中医中药辅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9-10]。本次研究,针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在患者进行西医常规血糖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入益气养血通痹汤的辅助治疗。
益气养血通痹汤是黄芪桂枝五物汤与补阳还五汤演化而来,药方组成为:白鲜皮、桑葚、女贞子、旱莲草、红花、桃仁、全蝎、地龙、鸡血藤、赤芍、当归、桂枝、黄芪[11]。方中白鲜皮止痒解毒祛风、清热燥湿;全蝎、地龙透达四肢末端、通络活血;桑葚、女贞子、旱莲草生血养阴、滋养肝肾真阴;红花、桃仁、赤芍祛瘀通络、化瘀行滞;桂枝祛风化湿、温经通脉;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黄芪为君药,可促进气血的运行,补气以行血,补脾胃元气;药物相互配伍,发挥活血通痹、养阴益气功效,诸药合用,瘀消脉通、气旺血足、标本同治,使之筋脉濡养、痛止痹消[12-13]。
本次研究,对照组在常规血糖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甲钴胺片药物,研究组在常规血糖基础治疗同时给予益气养血通痹汤进行辅助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两组血糖控制无差异,研究组疼痛、肢端发凉、感觉异常、肢体麻木等中医症候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表明益气养血通痹汤不会影响西医常规血糖基础治疗的效果,同时中医与西医结合运用,治疗效果更佳,更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新陈代谢,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所致,损害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多赞同因血流障碍、微血管病变而造成神经缺氧、缺血致周围神经坏死、病变这一学说。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在中医学中属于痿证、痛证、痹证等范畴[14-16]。其病机为消渴日久、脉络瘀阻、气阴两虚、耗气伤阴,经脉失养致麻木不仁,脉络不通致痛。因此,活血、养血、通痹、养阴、益气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17-20]。本次研究数据显示,研究组治疗后右侧腓总神经MNCV、右侧正中神经MNCV、右侧腓总神经SNCV、右侧正中神经SNCV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益气养血通痹汤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血、缺氧状况,改善微循环、扩张微动脉,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分析原因可能是,益气养血通痹汤通过药物相互作用,发挥活血通络等作用,药物药效输布全身、进入血络,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15]。此外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表明益气养血通痹汤的辅助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采用益气养血通痹汤治疗,临床疗效较为理想,患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