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康
(信阳农林学院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定义,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常见的新媒体平台包括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媒体等,以及基于Web2.0 技术兴起的微信、博客、微博、Wiki、播客等网络新媒体。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使信息交互由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式传播[2];另一方面,新媒体技术在推送信息上有着极高的效率,支持多格式的数字资源,并且某些新媒体平台支持资源链接,可以即时登录、访问、下载和阅读数字资源。这些新媒体平台大多功能完善且免费使用,用户普及度广,能够有效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对于现阶段缺乏有效阅读推广和信息交互平台的高校数字图书馆来说,新媒体平台是打通图书馆与读者间信息交流壁垒、促进馆藏建设的极好补充。在有限的资金和技术条件下,利用已存在的新媒体平台助力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促进阅读推广,提升师生满意度,对于高校自身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是极富意义的。
传统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往往依靠校方与大型数字资源供应商达成协议,购买其授权的数字资源,这也是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常规选择和做法。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学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向师生提供种类全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资源,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来说,仅依靠这种类似 “政府采购”的途径,掣肘于办学费用,无法满足当前师生对于各类数字资源的需求。当前网络上存在着海量开放获取的数字资源,如果在有效规避产权风险的前提下将这些资源由专人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分类和标注,再利用影响力较大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学校官方账户向师生进行有效推送,无形中增加了学校数字资源馆藏量[3]。
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对信阳农林学院师生的服务诉求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上述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读者对于图书馆服务更专业、更具指导性、更方便快捷、更主动高效的需求,揭示图书馆服务应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和主动化的方向发展。
服务的多元化对应的是用户需求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一方面源自用户阅读目的的多样性,用户可能是为了学习研究、休闲研究或升学考试,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能够充分地收集和整合各类阅读资源,满足用户不同种类的需求;另一方面源于用户与馆员交互目的的多样性,用户可能是需要咨询服务、资源推介、问题反馈或疑难解答,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方便快速回应的用户交流界面,解决用户遇到的偶发性困难。
高校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文献服务,越来越倾向于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的获取。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触手可及,到处充斥着各类信息要素,大众对于信息资源价值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图书馆用户特别是高校用户的知识意识和知识需求不断明确[4]。高校用户这种个性化的需求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馆藏资源建设的不断完善,个人学习的不断深入而日益凸显。
2018 年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全国数字阅读接触率已经高达73%。当前,国民通过数字媒介阅读的时长要远高于纸质图书,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用户阅读的重要方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新媒体阅读具有以下特点。
1)促进碎片化阅读。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将阅读与网络传播、资源整合、信息推送、用户行为信息采集、用户行为分析等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了阅读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能够方便、实时地通过可移动或固定网络终端主动检索或被动获取所需或者感兴趣的阅读资源,为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碎片时间内进行高效阅读创造了有利条件。
2)丰富阅读内容。阅读内容的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方式的丰富,二是阅读资源来源的丰富。通过新媒体技术,人们能够通过多平台、多渠道阅读形式多样的数字化信息,包括数字点播、视频直播、资源即时下载等形式,接收文字、图片、动态图画、音频、短视频等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
3)提高阅读体验。新媒体平台打破了资源获取在物理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带来了阅读资源的丰富,读者用户对阅读资源的获取相对轻松,内容选择也会凸显出个性化偏好。读者在阅读中遇到各种疑惑时能够通过新媒体根植的网络信息平台较轻松地检索到相关信息,获取帮助[5]。
4)聚合阅读群体。新媒体平台支持开放性交互,方便用户进行交流和展开讨论。通过优质内容的推送和精选话题的引导,数字图书馆能够在新媒体平台的读者圈内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并形成良性扩散,聚合兴趣相同读者的同时提高全校师生参与平台建设的热情[6]。
图1 为通过问卷调查对信阳农林学院师生常用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情况进行的统计。
图1 信阳农林学院师生新媒体平台使用情况统计
可以看到,新媒体平台在信阳农林学院校园内已经有了较高的普及率。信阳农林学院正着力建设数字图书馆,目前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在数字图书馆的实际运行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数字图书资源获取渠道单一,仅能够从本校图书馆网站上获取有限内容;二是平台建设缺失,缺少功能完善的用户交流平台和信息推送平台,导致读者无法与馆员进行即时交互,馆员无法主动向读者推送优质图书资源,只能被动式服务;三是功能较为单一,只能进行馆藏数字资源的检索。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服务平台不完善,无法满足师生现阶段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根据上述分析,为了有效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诸多优势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普通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从以下4 个方面展开。
在新媒体平台的选择上应本着使用人数较多,普及度较高,支持便捷的群组交流互动,支持媒体链接和播放,便于资源传播推送,便于栏目板块的编辑等条件进行综合考量。根据上述要求,高校数字图书馆可采用微信公众号和官方微博作为主要信息交互与资源推送平台,辅以QQ 平台组建读者兴趣交流群,以多平台结合的方式构建数字图书馆新媒体平台。
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微信、微博平台传播效应好的优势,以功能板块的形式向师生开放各项功能。例如,在微信公众号上,学生可以通过绑定学号检索全馆馆藏资源,查询纸质图书所在书库和借阅情况,查看所借图书的剩余时间和进行续借操作,并可直接访问和下载数字资源;进行图书馆座位预约;在读者留言区与服务馆员进行有效沟通。
1)从数字资源服务商处购买资源数据库。这是一般数字图书馆进行资源建设的常态性方式。以河南省为例,各高校在购买数字馆藏资源时依然沿用购买纸质图书的习惯,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重复性购买,违背了利用数字资源方便流通、共享的特点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初衷。事实上,资金实力较弱的学校可通过加强沟通协作形成资源共建联合,与数字资源服务商进行磋商,共同出资或各校间协商分购,在遵守共同约定的前提下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这种资源建设方式在河南省内有先例可循,具有可行性。以这种方式进行馆藏建设能极大地解决资金不充裕的难题。
2)从网络环境中收集、获取优质的开放资源。从网络环境中获取开放资源,一方面可通过图书馆老师进行人工筛选,另一方面可鼓励用户进行资源分享实现资源共建。网络环境中开放的阅读资源较为多样,如阅读平台的公开免费资源,新浪、腾讯、网易、凤凰网等诸多门户网站的读书频道,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知名学者的博客推文等。无论是老师收集的还是用户分享的阅读资源,在发布前都要注意进行仔细审核,剔除其中不宜发表的内容。此外,需要注意对版权风险的规避。通常应对版权风险的策略是注明转载来源,并标注 “如有侵犯版权的行为,请联系管理员予以及时删除”。一旦出现版权风险,应立即做出反应,审查后删除侵权内容资源。
1)提升馆员自身文化素养。一名合格的馆员应加强对各专业知识的了解,保证对图书馆业务知识的精通。只有加强自身相关知识的积累,才能筛选、推荐优质的资源,帮助读者跨越与专业学者间的知识鸿沟和专业差距。馆员的知识质量越高,越有助于契合用户的知识需求,用户的满意度也会随之升高,从而增加用户对于新媒体平台下数字图书馆的满意度和依赖度[7]。
2)引进和培养相关人才。除了提高馆员综合素质,图书馆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养人才,保持工作队伍的活力。在人才引进时,应将熟练掌握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和运营技术作为一项重要考量指标,包括图片编辑、视频剪辑、文稿撰写、版面设计、主题规划等。
3)联动院系教师。图书馆可以开辟教师推荐专栏,请各院系教学一线教师列出优秀书目和推荐理由,简单地进行介绍;向学生推荐优质学习资源和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4)组建学生运营团队。通过以馆内专责教师带骨干学生、有经验团队成员带新成员的形式,组建和发展学生新媒体运营团队。运营团队主要负责部分新媒体平台的内容筹划。通过招募特长学生及开展技能培训,并在设备、技术和资金上予以一定支持,成熟的团队可逐步实现教师立意,学生独立完成策划、文案和排版。这种形式的运营,在缓解图书馆人员不足问题的同时,实现内容形式紧跟时代、内容表达保持年轻化、内容推送更具吸引力,更易提升学生阅读的好感度。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阅读推广在国外图书馆已经趋于成熟,主要依靠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体,加强与用户的沟通交流,向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以及图书馆自身进行营销型宣传[8]。各高校也在借鉴学习这种方式,以微信公众号、微博作为主要平台,带动各项阅读推广活动的宣传。通过新媒体平台,高校可围绕阅读定期精选话题引导用户参与讨论,也可推送阅读资源,倡导读者发表微书评,形成互动交流式阅读,提升网络文化气息。在做好推送内容的前提下,新媒体技术下的阅读推广有助于读者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围绕某一领域进行知识的深入学习,即深度阅读,避免了读者浪费大量时间阅读碎片化内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