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世界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基础

2021-05-18 12:05潘柳燕黄思宇
桂海论丛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潘柳燕 黄思宇

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共同体世界观是对传统物质世界观的范式转移,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物质的不可分特性。共同体世界观并不否定传统的物质世界观,相反它们构成互补关系,丰富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共同体世界观是当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基础。

关键词:共同体世界观;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基础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5-0024-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认同的基础与实现路径研究”(19YJA710030)。

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中首次向世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功列入联合国的决议,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与支持,然而,在国际上也受到一些学者的误解[1]和一些政要的质疑[2]。因此,充分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思想内涵及其所依托的哲学理论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共同体世界观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继承发展关系。

一、共同体世界观的由来

哲学世界观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本质关系的总认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关于“世界模式论”的阐述中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3]47从而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观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都没有详细地探讨基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基础上的世界观的多种表现方式。

(一)人类世界观的发展历史

人在早期社会便开始思考人类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部落时代就开始创作大量的神话故事和英雄史诗,形成内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生活习惯和原始宗教。在西方传统文化中,简单的神创宇宙与人类世界的神话最后发展成为完整的宇宙世界观和哲学思想体系,其作用影响至今根深蒂固,小到普通人的出生、用餐、结婚与安葬,大到可以对其他文明社会发动宗教战争。西方哲学家把生活中的人生三问转换成为两大哲学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何为本源?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是否同一?这些问题表面上是在研究人类智慧(哲学),其实也是在研究形而上学的宗教信仰,即企图利用形式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这样的哲学理论在研究方法论上就预设了形而上学等于现实生活的逻辑陷阱。

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物质和意识何为本源、客观存在和主观意识是否同一的问题,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然而,由于时代的限制,在对世界观的理解上,人们更多看到的是基于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原子论基础上的物质可分性的哲学世界观,或称之为物质世界观。而对基于共同体的不可分性的哲学世界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实际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中是隐含着这样的世界观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共同体世界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宇宙物质世界观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一是物质可分性在黑格尔哲学上依然没有获得正确的认识;二是物质可分性是随着物质特性(例如化学特性)变化的;三是哺乳动物是不可分的;四是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五是运动不灭[3]609-613。其实,这就是物质不可分性的哲学世界观的最初讨论,也可以说是共同体世界观的萌芽。但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恩格斯未能正式提出共同体世界观的明确含义。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早期生活的神话传说有:混沌(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鲤鱼跳龙门、女娲补天、鱼龙升天、太极八卦等,这让我们想到了地球演化与人类的繁衍生息,因此是非常生活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中华文明的哲学理论中,虽然没有出现過原子论世界观,却始终保持着源自实际生活的太极理论和整体性的宇宙世界观,它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顺应客观规律,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老子在《道德经》中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其含义就是:道表现为整体唯一,一产生天地;天地含有阴阳二气,二气互相激荡交融而呈现和谐状态,进而产生万物,万物在阴阳之气的激荡下形成新的和谐统一体。这段话是老子对宇宙万物产生的生动描述,它说明了世界万物源于一个整体(或宇宙混沌),在化生万物后,又归于万物具有差异却不可分的和谐整体。这可以看作共同体世界观的最初源头。这样的整体观不仅体现于中国最早的哲学思想中,同时还贯穿中国古代哲学的始终,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古代哲学中的太极思想及其演化。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后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指的是宇宙演生阶段中阴阳尚未分化的最初形式(也是老子的“道生一”状态)。太极既是生化万物之源,同时也是生化万物的方式。太极生两仪(天地),两仪生四象(万物)……直至无限。最初的太极图又叫“天地自然之图”(表达阴阳二气自然流转),后演化为阴阳鱼形环转相抱的太极图。实际上,到《易经》成书时,太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牢固的哲学思维方式,并一直延续至今。易卦包罗万象、触类旁通,二仪中包含有乾元或太极之信息,而四象中包含二仪之信息,八卦中同样包含太极之信息,而卦爻之与单卦,单卦之与重卦,重卦之与六十四卦,都表明部分中寓有整体,整体中寓有部分。[5]因此,太极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开始时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然后不断分化出万物,万物彼此联系、相互作用,整个太极时刻都处在不可分割的动态变化之中,同时是更加精细且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说,太极是采取更为具体而生活化的形式呈现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的化生万物且和谐相处的整体性思想,从而也奠定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性世界观传统。

(二)原子论物质世界观的困境

狭义的世界观就是宇宙世界观,广义的世界观则是系统化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流派,这里我们不展开讨论为了证明上帝存在而产生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而着重讨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中被忽略的问题。

世界观作为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必须能够指导其他学科。反过来,世界观作为基础又必须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演化。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原子论宇宙世界观。同时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系统的哲学世界观体系[6],他主张的世界观哲学体系采用形式逻辑(智慧)为基础,包括了物理学、伦理学、宇宙论、政治学、心理学、修辞学、动物学、工艺、诗学等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采用这样的分类归纳研究方法,我们也能够提出自己的哲学研究成果,即“唯物主义世界观要素图”(见图1)。经过分析研究图1要素之间的宏观脉络联系,就能够发现两千多年前提出的(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物质世界观的局限性,即它不能够解释生命的本质等更高形态的物质现象。

原子论物质世界观的基本原理是从关注物质无限可分特性[7]发展而来的。“原子论”[8]和“几何原本”[9]的几何公理逻辑体系,其主要作用是为人类了解物质的物理特性提供认识论和形式逻辑基础,并不是用于指导人类的社会生活。原子论物质世界观强调了物质的可分性原理,有利于对宇宙世界进行分解内部元素的分析研究,但却无法解释高级生命体以及人类生活中世界观的大问题,这可以用图1来进一步说明。图1汇总了影响世界观形成的基本要素(并未罗列所有要素,例如唯心主义的内容),这些要素都包含丰富内涵,各个要素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能够产生相互影响。比如:

——“工具发展”要素中的“青铜—铀—硅”代表新材料的不断发现,而每一种新材料都可能影响关联到其他的事物。青铜器最早是使用于战争武器之中,而放射性材料的发现,不仅仅发明了核武器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发明了大量的医疗设备和研究仪器,使医学大踏步前进,并发现了人类基因组织。半导体硅的使用让人类发明了计算机和信息网络,使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信息时代。

——“自然哲学”之“生物圈”包括盖娅假说[10]110,其观点是生命体不仅仅适应了地球,而且改变着地球自身,因此反推地球是一个“有机体”,遗憾的是盖娅假说依靠的哲学世界观依然没有跨越原子论(物质)的范畴。

——“自然哲学”之“原子论”引导的三条逻辑关系中,有两条关系遇到了逻辑障碍,一是相对论,二是生命过程。也就是说,基于原子论的物质世界观不能完全解释相对论与生命过程。

——“人类学”之“生命过程”包括科学家寻找“生命是个什么物质?”[11]的哲学观点,虽然已经找到了基因的组织物质,却始终没有完成目标,即无法回答“生命是什么?”这一命题。

这些阻碍的存在提示可能存在哲学世界观层面的问题,说明基于原子论的物质宇宙世界观有其局限性。

(三)共同体世界观的提出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最核心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事实上,有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研究与发展也需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由于人类对于宇宙中的物质世界观认识始终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也需要根据今天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研究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

回顾人类科学哲学世界观的革命:一是达尔文采用进化论解答“人生三问”的首问——“人类从哪里来?”二是马克思主义通过提出劳动创造人以及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等观点在哲学上回答了“人生三问”的第二问——“人类今天在哪里?”三是马克思主义通过提出“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实际上回答了“人生三问”的第三问——“人类到哪里去?”但遗憾的是,由于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及其意义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更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层面来理解。今天,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一再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而且更应该看到其背后一直存在著新的世界观思想,而这种新世界观的发现是从关注生命体开始的。

1944年,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生命是什么》一书。在书中,薛定谔运用哲学的智慧,从物理学的视角,提出了一系列天才思想和大胆猜测,试图揭开生命的秘密,但没有完全成功[12]。因为他还没有发现生命的最大特征是不可分性,因此也不能从本质上解释生命是什么。但他毕竟已经提出了问题,并为研究生命是什么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生命体是物质的,同时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命体并不能解读为一个个微小的物质(如细胞、核糖核酸等)的集合,相反生命体的物质形态是以一种不可分的特性存在于世界,即生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单个的生命体形态。然而,任何的生命,包括人类都不可能单独地存在,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类的存在物”[13]。而人类生存与交往的组织就是各种“共同体”,就是整个“社会”。其实,人类很早就出现了“共同体”概念,并形成各种不同的共同体形态,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各种国际性共同体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最具深度与广度的人类共同体。然而,认识人类共同体组织必须来源于人类现实社会的生活。人类从形成共同体组织,到形成共同体意识,最后形成共同体世界观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

从关注微观的生命体物质开始,到人类共存的共同体形态,我们可以看到生命的不同层级,也看到了生命最可贵的特性,即不可分性。生命体彰显的是时间和空间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从生命体的不可分特性出发到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我们可以形成更加全面的共同体宇宙世界观,或简称共同体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在新的视角和领域中总结出来的新的世界观。共同体世界观的提出并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否定,相反它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补充与完善。它能够让我们看到原子论的局限以及建立于原子论基础之上的物质世界观的局限性。

二、共同体世界观的哲学阐释

(一)共同体的物理模型与逻辑模型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世界观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通过上帝或者神灵发布的,而是通过观察与推理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了“范式转移”[10]97理论,目的是评价科学进步与科学创新的本质区别,同时也是在提醒哲学研究另外的发展方向,即可以从创建新范式开展哲学世界观体系的研究。

通过观察图1,我们发现“原子论和几何原本”与“相对论和生命过程”研究存在世界观层面的矛盾冲突。这个问题不是科学家的技术能力问题,而是他们依靠的宇宙世界观出现了以偏概全的逻辑偏差。相对论开创了四维时空世界,在四维时空世界的生命体是超越三维时空静态物质的新事物,四维的生命体不仅仅存在于三维物质事物的时间内部,同时也存在三维物质事物的时间外部。事实上,所有三维物质都是四维时空世界的共同体(生命体是其特例)在三维几何空间的静态时间“投影”。

从观察四维时空世界里客观事物存在的最原始逻辑关系得知,客观世界事物可分性特征就是反映了几何学要素的数学变换。在四维时空世界里,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客观事物:一类是低维时空的微观事物,它具有可分特性,在哲学范畴中属于“整体与部分”,在数理逻辑中属于集合论系统,在传统哲学中称之为“物质”;另一类是宏观事物,它具有四维时空(矢量)生命线不可分成部分的连续性特征,在哲学范畴中不属于“整体与部分”,在数理逻辑中归属连续统,我们定义其新的哲学范畴名称为“共同体”。支持研究“生命过程”的宇宙世界观正是四维时空世界的“共同体”。在共同体世界观中有一个基本原理——“万物皆为时间的矢量”。由此,特提出共同体物理模型与逻辑模型,而共同体的可分性特征与连续性特征都是物理模型与逻辑模型之间的信息变换。这一模型我们依然可以使用中国古代的太极形式进行描述(见图2)。

(二)共同体世界观的内涵特征

中华文明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宇宙世界观,更强调事物的联系性与整体的不可分特性,形成的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世界观和重整体的文化传统。因此,从哲学世界观层面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发现其可以用来阐释共同体世界观。图2包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太极思想体系,其中蕴含了事物的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离散性与连续性、循环与变化、交互与反馈等五项深刻哲学逻辑关系,能够帮助人类形成新的共同体世界观,也能够帮助了解共同体世界观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1.“共同体”内涵元素的基本特性

“共同体”内涵元素的物质离散性。这里的“离散性”是指物质事物“离散性”与“连续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表达。共同体世界观认为,物质的“离散性”需要依靠“微观与宏观”为逻辑基础。例如,当水宏观“离散性”表达整体被分割成为部分,微观表达被分割成氢气和氧气时,其“水”物质属性就已经变化了,在逻辑关系上,这就是物质宏观“连续性”的缺失。

“共同体”内涵元素的能量体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是指能量体事物“离散性”与“连续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表达。共同体世界观认为,能量体的“连续性”需要依靠“微观与宏观”为逻辑基础,在“共同体”的范畴里,宏观能量体总是表现出对微观物质的超越性,不仅仅有核能量蕴含在物质中,也有不确定的相对势能蕴含在物质外。在逻辑关系上,由于能量体的超越性决定了它的“连续性”。

“共同体”内涵元素的生命体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是指特定生命体事物“离散性”与“连续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表达。共同体世界观认为,“生命体”包含了人的寿命(离散性)与人类生命(连续性)这样的客观规律。

“共同体”内涵元素的自然与连续性。这里的“连续性”是指特定自然环境事物“离散性”与“连续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哲学表达。共同体世界观认为,“自然”包含了小到花草树木,大到行星个体寿命(离散性)与宇宙生命(连续性)这样的客观规律。

2.“共同体”内涵元素的对立统一关系

共同体世界观内涵的多项元素都具有排列组合结构,全面蕴含了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离散性与连续性、循环与变化、交互与反馈的对立统一辩证逻辑关系,能够构成新的“共同体辩证法”思想。如共同体世界观内涵的能量体与物质形成对立统一对偶组织或关系,在静态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完成循环与变化,其中能量体总是表现出超越性,不仅蕴含在“物质”之中,也蕴含在“物质”之外。物质在立体几何模型中具有三维的特性,能量体在立体几何模型中具有超越三维的特性。在“共同体”范畴中,“自然”与“生命体”形成对立统一对偶组织或关系,存在循环与变化的逻辑关系,其中自然总是表现出超越性,不仅蕴含在“生命体”之中,也蕴含在“生命体”之外。生命体在立体几何模型中具有微观三维的特性,自然在立体几何模型中具有宏观无穷大的特性。

3.共同体宇宙世界观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共同体世界观主要包括二部分:一是宇宙世界包括微观物质与宏观能量体、微观生命体与宏观自然的特定事物;二是这些特定事物之间蕴含了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离散性与连续性、循环与变化、交互与反馈的辩证唯物主义逻辑关系。“共同体”特定事物之间蕴含的逻辑关系的数量是最高级无穷大。“共同体”特定事物之间蕴含的逻辑关系可以被其中特定的“生命体”感知,并且在“生命体”的内部形成信息反馈与控制。因此,共同体世界观以其强调生命体不可分的整体性和思维对物质的超越性与传统原子论物质世界观区别开来,同时又与原子论物质世界观构成了互补关系,从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三)共同体世界观的生活表达

共同体世界观在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根据爱因斯坦的四维空间理论,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广阔而连续的四维空间里。其中时间是连续的,生命共同体可以在时间过程中进行生命的迭代,但是不能够进行分割。在物理空间中,人类生命必须包括经历水生世界(子宫)与空气世界(人间)两部分生活。事实上,每个人的生命时空线束在四维空间里都是连续的,并且在水生世界里是编织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的伏羲女娲模型(图3)给出了最直观的表达。为了逻辑证明方便,我们在图中增加了几何证明经常采用的辅助线。辅助线下方代表水生生物世界的四维时空,那里也是人类与人类共同体前世来生完成生命循环变化的四维时空。辅助线上方代表生物世界的四维时空,这里就是人类共同体现实生活的四维时空。伏羲女娲模型图中的下半部分是鱼尾的交汇图,代表着生命体在水生世界循环变化的生命过程,也代表了人类共同体过去形成的生命时空线束前后没有断开的汇总。上半部分的现实生活则代表了人类生命在妇女身体内部完成的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的轮回迭代。中国人从来不會把生命体分开成为单独的学科,按照现代数学理论,个人的生命时空线是不能够从上代以及下代亲人生命时空线中独立出来的,所以中国人的生命周期是按照虚岁的时间开始计算。这实际上也是回答了“人从哪里来?”和“人现在在哪里?”的问题。

那么,人将来要到哪里去?2018年的网络共同体发布“锦鲤”为十大网络用语榜首,其背后的典故就是中国神话“鲤鱼化龙升天”。现实生活中,每户家庭都可以升起“立体鲤鱼龙旗”庆祝新男孩子的诞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是洄游在人类共同体海洋的那条“幸福锦鲤”,同时人类共同体又仅仅是自然共同体的沧海一粟。人类生于自然、长于自然和归于自然,一代代循环变化,完成从人类共同体返回自然共同体的生命轮回。个人生命可以结束,但是个人的生命体一部分已经化身“幸福锦鲤”随着后代洄游进人类共同体的海洋。

三、共同体世界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根据共同体世界观,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蕴涵: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量非常大;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的内容非常多;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维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四是自然共同体时间跨度永远比人类命运共同体长远。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包括人、人类、人类共同体、命运、命运共同体等,但这些概念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

“人(person)”首先是作为生命个体的人,这是人的客观属性。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4]这里的生命体个人有着自身完整的自组织物质与能量体系统,可以独立地完成自身的新陈代谢和生命过程。马克思对“人”的哲学理解是,人的内在生命物质本体与特定的大脑意识本体构成“整体的自然人”。然而,人并不能孤立地存在,“自然人”通过“劳动”与“社会”构成一个“整体关系系统”。所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是类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因此,人是一切社會关系的出发点,也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终结点。恩格斯提出的“劳动创造人”的理论,也是强调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对于这句话的解释不是说劳动使猿猴变成了人,而是说人的独立性、人的地位、人的主动性、人的文化创造力以及人在外部事物的直观特性等都在劳动中获得并得以体现。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贡献是:第一次在哲学理论中提出并强调了人与社会形成共同体的“共同体主义”思想。不论是处理自然关系还是社会关系,人在解决内外矛盾关系以达到自我解放上都必须通过“整体的自然人”来实现。这里的“整体”不是简单物理上的封闭系统概念,恰恰是反映了新的共同体世界观。

“人类(human)”,是对于人过去、现在与未来所有个体形成共同体抽象的总称,也是今天人类形成共同体世界观意识的基础。“人类共同体”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的,共同体可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精神共同体等诸多的共同体形式。但随着社会进步发展带来的传统血缘和地域局限的打破,共同体也早已超越了其原有的意思而具有更为丰富的涵义。随着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科学共同体、学习共同体、职业共同体等越来越多的共同体形态的出现,人们对共同体概念也有了新的认识,甚至超越人类自身,看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共同体世界观中,人类也与“自然”形成共同体,高维的“自然”对所有生命体具有超越性。因此,“人类共同体”是人类以及自然在四维时空中静态关系的总称。

“命运(shared future)”是事物在时间维度连续运行规律的总称。反映命运特性的指标都是关于与全体生命体或类生命体(例如行星系统)相联系的统计量。在反映人类命运特性的指标中人的平均寿命就是一个关键的内容,如果发生了世界大战,这个指标就会跳水。对单个生命个体而言仅仅只有生命,就是一个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从共同体世界观看,任何单个生命个体不可能脱离生命共同体去观察其“命运”。

“人类命运共同体(a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不仅是以上概念的集合,同时也在现实中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体现了共同体世界观的不可分特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包括了静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动态的“人类共同体命运”。为了表达方便,目前理论界均采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术语来表达。静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的是物质概念层面的人与环境的整体系统状态,是物质世界观的反映。目前,人们在微观上采用生物科学的方法论、宏观上采用生态学的方法论开展了许多研究,也已经取得许多成果。动态“人类共同体命运”表达的含义是人与环境整体系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运行发展规律,是共同体世界观的表现。它指导着人类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人类直到现在仍然忽视的部分,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要义。

总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一是强调了人类彼此之间和人类与自然之间在物质层面上的紧密相连的关系;二是强调了人类彼此之间和人类与自然之间在四维时空领域的命运与共的不可分状态,也就是把人与自然看作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逻辑关系

为了判断“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逻辑性,我们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逻辑模型(见图4)。这是进行哲学理论研究的平台工具。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形式逻辑上是包括许多一元、二元和三元符号(元素)排列组合形成的集合体。例如:人、人类、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等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子集合。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共生性国际体系与中国外交的道、术、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