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涛 李冲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人民主体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导向,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繁荣法治事业提供根本价值指引,深入分析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展现,才能深刻领会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导向和目标遵循。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只有在法治指导思想建构以及法治工作建设中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自觉,才能保障法治建设方向不变,路径不偏,力度不减,确保最终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强国。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人民主体思想;法治
中图分類号:D92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5-0009-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动法治体系化、系统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我国法治建设全局性的指导思想,将人民主体思想贯穿法治思想理论体系建构的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政治信念,习近平法治思想将人民主体思想作为推进法治建设思想的价值引领,为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奠定价值基石。法治建设始终离不开人民,要坚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根本立场。人民主体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思想囊括尊重人民发展意愿的权利导向,引导人民建设国家的责任导向,为人民服务的利益导向,发挥人民法治建设主体角色,坚持权责利统一思维,调动人民投身法治建设主动性,培养主人翁意识。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主体思想价值维度,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主体意蕴,才能坚定法治建设立场,为实现社会主义远景目标奠定法治保障之基。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思想,理论来源博采众长,兼顾中西,既吸收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又汲取了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民本思想精髓。
(一)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指导
17—18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兴起,资产阶级为追求自身利益,掀起启蒙思想运动,提出人民主权理论,受制于阶级局限性和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本质,人民主权理论沦为精英政治的阶级主权,代议制民主带有民主欺骗性。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本质,站在人民立场上提出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主人的国家权力主体论,从历史唯物主义阐述人民主体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了人民与国家、人民与政府之间的主从关系,论证人民是国家的创造者,国家权力由人民赋予,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强调,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使人民认识到是人创造了宗教,但是在国家与人民关系的层面,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未曾言明人民是国家制度的源泉,国家权力属于人民[1];针对无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本质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要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要确立人民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主体地位。关于人民与政府的关系理论,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建设实践后指出,人民民主成功之后,应当将代表资产阶级的旧政府淘汰,交由代表人民意志的新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新政府是为人民负责的公仆。马克思主义将人民主体思想嵌入国家制度建设和政权发展的各环节,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人民中心论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政治导向,坚持唯物史观的理论观点,不断深化人民在政治发展中的地位,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时代的最新诠释。
(二)中华传统政治文明中的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底蕴
1.人为政本观。关于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阐述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将人民摆在国家和君主之前,朝代更迭,人民才是社会永恒;司马光以“制国有常,利民为本”[3],将利于人民作为国家治理原则;《尚书》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4],将人民作为国家政治发展的根基,以人为本才能维护国家安定;《荀子》以舟喻君主,以水喻百姓,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5],主张君主重视人民,以此为稳固根基;魏征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6]劝诫统治者谨慎待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主体思想是“民为邦本”传统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2.为政爱民观。《吕氏春秋》言:“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7]认为君主为民务事,体恤民情,顺应民心,则天下莫不顺从;《孟子》言:“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8]将“仁”摆在国家维护统治的重要地位;黄宗羲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9],表述为政不为民,则统治不稳的政治主张;晏子以“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回答了叔向“意孰为高?行孰为厚?”的提问,将爱民、使人民安居乐业当作为政的最高德行[10]。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目标就是法治造福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渗透着法治建设的理性和为民完善法治的爱民情怀[11]。
(三)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一贯宗旨及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传统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的价值信念和实践指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持政为民,将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作为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法宝,将人民利益与党的发展紧密联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充分发挥人民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并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通过改革开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追求。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始终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上,明确党对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领导地位,落实党在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主题发展建设中的领导,同时将人民利益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利益落脚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面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新阶段,开宗明义地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核心,在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社会主义发展事业中实现人民利益至上。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秉持中国共产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民主体思想的执着坚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主旋律上继续创新人民主体思想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人民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关键,而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始终将人民主体思想体现在中国法治建设蓝图之中。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重理性——逻辑理性
逻辑理性是通过追求逻辑论证合理性的推理判断,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相统合,相较于经验理性更能充分论证事物存在发展的合理属性。在逻辑理性内部,实质合理性决定、支配形式合理性,形式合理性充分维护和巩固实质合理性。人民永远是党发展建设的重要考量,人民当家作主更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崭新政治特色,人民赋予国家机关权力,人民居于主体地位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本质,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规划和布局不能脱离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实质,因此,在推进国家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注重发挥人民作用,坚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尊重人民意见,立法、执法、司法充分反映民意,倾听民声,向民众回馈法治建设进展,通过一系列部署和规划,将人民纳入法治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质理性。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二重理性——目的理性
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目的理性即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人民对法治的需求构成中国法治建设的源动力,而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又强调法治建设依靠人民,不断发挥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创造力,贡献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人民在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既是终点同时又是开启新一轮法治建设的新起点,习近平法治思想采用“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法治建设运作模式,不断地实现法治建设的新目标同时又以人民的新期待不斷寻求法治建设的突破口。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三重理性——价值理性
价值理性作为主体有意识地在行为选择和现实践行中坚守固有的真理性的价值信仰,是人在意识指导下对行为属性的价值判断,而政党的行为集中表现为党内关系衍生的行为和党外关系衍生的行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法治建设指导思想,是党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指南,新时代法治建设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价值信仰,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的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始终以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为路径指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立场,贯彻到国家发展全局。法治作为推动国家治理变革的关键一环,与人民主体思想不断交融,人民主体思想成为法治理论的中心思想,要不断发挥人民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一)坚定法治国家建设路径以人民为价值抉择主体
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选择法治国家建设路径的问题作了简明阐述,推进全面依法治国,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路径选择问题,否则党和国家开展法治工作就事倍功半[12]113-114。在《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党中央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13]的建设之路。全面依法治国发展之路是人民历史抉择和时代抉择的统一。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的历史选择。从建党伊始到新时代党为民族复兴砥砺前行,100年的建党史始终交织着党和人民的血脉亲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14],党的开创史、革命史、奋斗史都是始终坚持以关注人民需要作为发展的路径导向,中国共产党深谙国家兴衰、人心向背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与人民之间的血脉亲情关系,以“主仆”关系比喻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党服务的对象,党始终坚持不忘初心,为人民利益而砥砺前行[15]4-5。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法治有了新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成为党和国家推动法治发展的驱动力,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领导是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召唤。针对推动法治国家建设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对党领导法治国家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全面领导决定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伟业中,党必须保持领导地位,不断提高法治意识、规范法治程序,着力推进立法、执法、司法建设,处理好党的政策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发挥法治建设的先锋模范作用[15]4-5。党领导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不仅指明党的自我发展要求,更向民众传达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两者不是冲突与对抗的矛盾关系。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2.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内心对自身权利的呼唤。纵观数千年封建王朝,人民始终是王权的附庸。人民的民主权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得到实现,我国以宪法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捍卫、不断保障的根本内容。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中,人民当家作主仍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遵循。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民主政治建设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的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深刻领会宪法关于人民主权的精神内涵,提高民权、民主、民本意识。人民当家作主理论在新时代深度融合民主与法治的双重内涵,是对民主理论的提炼和进化,只有法治才能保障真正民主的实现,一个只注重主张自我权利,而忘乎规则的社会只能终结于混沌。法治社会的人民民主是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的真实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使法律及其实施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16]加强法治在保障人民民主实现中的作用,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理念。
3.全面依法治国是人心所向,法治兴国是人民现实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法治建设要求:“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7]。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这一紧急事件,党和国家迅速回应,坚持依法管控,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民心,及时听取人民群众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见,面对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针对失职人员严肃处理,始终将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得当与否的衡量标准。
(二)以人民为价值创造主体完善法治国家制度设计
回顾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代表性制度成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仅尊重人民的政治权利同时赋予人民高度的“创造空间”,自治制度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的创造力,针对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实现自主管理、自我创造、自我服务。实践证明我国自治制度是政治制度史上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举。
1.政治协商民主制度成效斐然离不开人民积极参与。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民主政治的典型代表制度为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民主力量,拓宽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爱国团体参政议政的渠道,积极建言献策,为国家发展事业贡献力量,是党和国家始终珍视和发展的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直接协商治国理政的重要大事,积极反馈人民关切的事务,不断提高党对于社会发展的掌控能力,不断促进政党制度完善,不断丰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法治建设全过程,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18]全面依法治国要注重发挥政治协商制度优势,要依靠民主的力量和人民的智慧,为法治国家发展建言献策,政治协商的过程即是人民不断投身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过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治理优势凸显离不开民族地区人民潜心创造。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民族地区取得的累累硕果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就在于真正赋予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民主权利。”[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自治相结合,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人民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不断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衔接,越来越凸显出制度的优越性,民族地区群众不断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模式,制定自治政策和发展方略,积聚群众力量和群众智慧,在新时代递交出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满意答卷。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鼎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乡村振兴、法治中国,每一项发展方略都离不开基层社会的发展,基层民主制度面向基层,与人民关系更为密切,要把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好、落实好、发展好,让人民的民主权利真正得到发挥。”[20]
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相结合,必须用法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不断发挥群众智慧,解决群众关切问题,推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自我革新、自我发展。人民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造者、参与者,必须始终坚持基层自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价值遵循。
新中国的发展史是党和人民共同努力的奋斗史,始终要相信、依靠、发挥人民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始终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有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现阶段在法治国家制度建设中要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针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相统一,多次召开基层代表会议,拓宽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渠道,保障制度设计兼具专业性和民主性,提高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十四五”规划编制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开通建议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社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多的发表言论的空间,可以更多地倾听人民的心声,法治国家建设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向网民问计,提高公众对法治建设的参与度。”[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已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民事法律迈向了体系化、统一化的法治新时代,是我国法治事业的一座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过程也是集中民智,倾听民意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后,印发交至全国人大代表手中,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同时法工委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公布于网络,问计于民,在全社会掀起一股研读的热潮,为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积极建言献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备受瞩目,从制定之日起就显现出关注人民群众法治需要的鲜明特征[22]。
(三)以人民为价值评判主体检验法治政府改革成效
1.法治政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从强调政府管理到强调政府服务,从集中权力到简政放权,形式上看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存在感降低,实质上对政府工作提高了要求,放权不等于减轻责任,不等于减弱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以政府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为例,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法治政府要健全市场规则,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服务效能,针对涉及民生问题的重要领域,强调政府用法治维护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坚持保护人民权益这一核心思想。
2.人民是否受益是执法改革成败的衡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強调:“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23]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伐要着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在重点民生领域的执法力度,不断完善执法程序,加强行政执法保障,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保障执法规范文明。《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中提出要健全依法化解纠纷机制,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大有裨益的执法体制。执法体制改革工作始终将人民满意、人民的权益得到维护作为执法工作的落脚点。执法队伍是与人民联系最为紧密的政府公务人员队伍,要开展基层执法队伍法治化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政府城市管理部门提出改革要求,城市管理部门要提高法治意识,建立和规范执法程序,城市管理是为民服务,为城市服务,要摒弃暴力执法、野蛮执法的错误行径,时刻以为人民服务作为开展执法工作的行动指南[24]。
3.人民是司法改革的有力支持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要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司法诉求,推进司法改革以人民的意愿为方向指引,以人民为司法改革的评判主体。”[25]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以提高司法公信力为发展目标,坚定人民对司法的信仰,树立司法权威形象。针对我国在司法建设过程中存在司法不公、程序不明等问题,党和国家着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职权划分制度,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不受干扰;落实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办案人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完善司法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司法队伍。司法机构的改革朝着提高司法水准,对案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良好趋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司法体制改革要倾听人民的改革呼声,改什么怎么改不能闭门造车,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和人民的司法需求,才能不断提高司法改革成效。”[12]131
(四)以人民为价值保障主体推进法治队伍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要加强法治队伍建设,打造为人民服务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法治思想针对法治队伍建设方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提升党员干部和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
1.党员干部推进法治工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深刻反映了党和国家的工作方针和工作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针对党员干部开展法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党员干部要树立群众观点,法治中国建设要听取群众的发展意见,要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打成一片才能获得群众的支持,助力法治中国建设。”[26]只有扎根人民,关注人民的法治需求,才能切实抓住法治建设的主动脉,政法机关不以人民为导向,党员干部不深入群众,法治建设就会永远流于形式。只有扎根群众,到法治建设的第一线,倾听人民心声,党员干部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法治建设工作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去基层,不了解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就不会有法治改革的创新点,党员干部的法治建设热情和建设智慧就无法调动。
2.党员领导干部宏观谋划法治建设全局要树牢人民主体思想和人权观念。党员领导干部是我国法治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推动各项法治工作决策,党员领导干部不具备人民主体思想,法治建设的中心就会偏离,党的领导事业就会南辕北辙;党员领导干部不将发展人权事业作为工作指向,保障人民权益工作就如蜻蜓点水。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权事业发展,多次强调:“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将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国人民的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7]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明确法治工作事业的重心是为人民服务,权为民所用,禁止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借口法治建设而忽视公民法益。推进法治建设,首先领导干部要自觉尊法守法,作为法治建设的领导者,如果知法违法,当面一套背地一套,法治建设工作敷衍了事,疲于应付,忽视人民法益,人民群众自然不会听从法治建设的号召。
(五)以人民为价值参与主体打造法治社会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建设法治社会,要发挥人民的力量,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脉联络,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光辉业绩,党和人民共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决胜千里的关键所在。面对法治建设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28]全面依法治国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集中群众智慧,凝聚建设法治社会的合力。
1.人民是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和监督者。要发动人民群众监督公权力行使,保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习近平总书记作了生动比喻:“人民是监督政府权力行使的探照灯,照亮黑暗,让违法滥权行为无处藏身,要发挥人民监督员的主體地位。”[29]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权力运行监督是应有之义,我国不断拓展人民监督渠道,开通“互联网+督查”平台、网上信访投诉举报系统,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不断提高人民监督效能,提高人民群众参与法治监督热情,推动法治社会公权力运行合法合规。要发动人民群众监督违法犯罪行为,净化法治社会环境。法治社会中人民群众自觉维护法律权威,有高度的法治自觉,作为知名网络群体的“朝阳群众”凭借举报一起又一起违法犯罪案件而闻名全网,2016年更是入围CCTV法治人物候选名单。“朝阳群众”为维护法治环境不遗余力,不仅广大网友极力称赞“朝阳群众”的正义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朝阳群众”也给予赞扬:“‘朝阳群众是法治社会的建设者,要弘扬‘朝阳群众精神,争相学习‘朝阳群众行为,不断建设法治社会。”[30]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优势,共建法治社会。
2.人民是法治文化的传播者。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在法治文化创作中的智慧,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法治宣传工作当中,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鼓励人民成为法治建设的志愿者、建设者、传播者。长期以来我国普法工作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开展,由于普法经验、普法方式、受众群体法治素养差异,普法工作虽有成效,但仍有提升空间,如何将普法与法治建设配套衔接、完善好法治建设“最后一公里”,成为普法工作努力的新方向。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健全普法体制的发展方略,突出发挥人民普法的作用,推动普法主体多元化,取得一举三得的效果,既优化政府关于普法资源配置,又提高普法群众法治建设参与感、认同感,同时还营造人民普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氛围。
(六)以人民为价值享受主体共享法治社会发展红利
1.法治保障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还人民绿水青山。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推进“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事关人民的生存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亿万人民福祉,更关乎为中华民族后代繁荣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利好百年的宏伟事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不容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制度化,法治化的发展之路,把法治与生态治理高度结合。”[12]393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加快推进环保制度建设,构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体制,丰富相关法律、法规内涵,增强与实际治污工作的适应性。同时加强对污染行为的惩处力度,坚定推进生态环境法治化治理工作。
2.法治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建设,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人民的生活才有保障,社会秩序混乱,则民心不稳,事业不兴。法治社会建设就是要推动社会民生领域治理,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使国家本固邦宁,保盈持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维护公共安全是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社会就毫无发展前景可言。”[31]我国正处于法治建设的关键期,受经济、突发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再加之国外局势动荡,对我国社会公共安全局势产生影响。针对当前发展局面,党中央提出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化、法治化管理,不断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政府多部门协同工作,发挥治理合力,同时加强公共安全宣传,营造浓厚法治氛围,使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不断提升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法治保障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建设人民放心的诚信社会。以诚立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和国家推进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将诚信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足以体现诚信体系建设对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意义。一个没有诚信的社会,必将尔虞我诈、各自为营,社会毫无发展前景可言,人民的幸福感无法保障。因此针对社会诚信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兼治,用道德呼唤人们秉持诚信,从点滴言行做起;另一方面针对存在的失信、欺诈等恶劣行径通过法治严加遏制和惩处,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基础,推动诚信观念深入人心,浸润社会。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社会诚信建设,立足多主体多角度提出发展要求,将诚信与法治高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寄语企业家:“企业家要做诚信守法的表率,带动全社会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提升。”[32]针对领导干部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33]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社会关系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场域的特征,针对虚拟社区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网络社会在法治化轨道上发展。”[34]加强对网络欺诈、网络聚赌、网络暴力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大力推进网络依法治理。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网络安全法治建设迈上新台阶,人民网络安全得到法律强有力保障,线上线下生活更多元丰富,幸福感极大提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四五”规划,提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其中强调“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35]。未来法治建设将继续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坚定人民主体立场,不断取得法治建设新成就。
(一)夯实中国共产党在未来法治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先进性、发展性和进步性。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事业建设的领导者,人民是新时代伟大功绩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建设热潮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居于领导地位,不断带领人民探索法治建設的顶层制度设计,保障人民实体权益,保障法治社会发展正确航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发挥领导优势,规范制度设计,完善法治机构设置,整合法治建设资源,领会新目标建设要旨,继续发挥法治建设先锋带头作用。继续坚持人民主体的唯物史观,不断丰富人民主体内涵,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初心,将法治建设重心始终放在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祉的事业上。
(二)拓宽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参与路径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以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引领下,不断提高人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党和国家不断推动民主制度建设,完善政务公开和行政决策程序,吸收人民参与立法建设;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执法监督和执法质量评价机制,鼓励人民参与执法建设;完善司法制度设计中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保障人民有序参与司法建设;政治协商制度更加完善,人民参与政治协商的渠道不断增加,政治协商制度法律保障更加充分,政治协商程序更加规范;群众参与基层自治不断得到发展,民主权利得到切实维护。我国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实践成果显著,展望未来法治建设,要在现有取得的民主参与建设成绩上,不断加强制度设计,保障人民参与国家治理常态化、持续化、规范化、法治化发展,提高制度设计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未来科技发展,社会变革,顶层制度设计要坚持辩证否定观,进行自我革新。
(三)强化人民发展权的法治保障力度
发展权是国际人权的重要概念,广义的发展权涵盖国家发展权和个人发展权。自第三十四届联合国大会将发展权作为一项人权起,国际人权理论不断扩充新内涵。发展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权益和自由。我国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人权入宪,人权从宪法层面得到尊重和保护,标志着我国法治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更广泛维护。发展权是人在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政治权利,尊重和维护人民经济发展、文化发展需求,发展权在法治时代得到法律规范的切实保障。展望未来法治建设,要加大个人发展权益法治保障,规范人权立法、明确人权法律内涵、建构人权法治保障体系、探索组建人权保障部门和人权保障法治队伍,用法治为人权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指南,继承历史又凝聚时代治理智慧,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沿革[36],党和国家的人民主体思想不断充实内容,丰满羽翼,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突出体现人民在法治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我国已经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更要高举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大旗,旗帜鲜明地表明党和国家的发展宗旨和远景目标,在“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事业启程的基调,将民本、民心、民生永远作为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兴盛繁荣的指南针,奠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坚实法治保障基石。
参考文献:
[1]唐爱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8:102-139.
[2]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四节[M/OL]. https://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 E4F4CFFCCE89320660F.aspx.
[3]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三·周纪三·赧王八年[M / OL]. https://so. gushiwen. cn / shiwenv_1bf4a9b07 c95.aspx.
[4]尚書·五子之歌[M/OL].https://so.gushiwen. cn/mingju/juv_9cf150564d28.aspx.
[5]荀子.荀子·哀公[M/OL].https://so.gushiwen. cn / guwen / bookv_46653FD803893E4F989C27045528 DC71.aspx.
[6]魏徵.旧唐书列传·卷二十一[M/OL].https:// so. gushiwen. cn / guwen / bookv_46653FD803893E4F 3D220F3A56259353.aspx.
[7]吕不韦.吕氏春秋[M / OL]. https://so. 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BF80 11A89B4316D6.aspx.
[8]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下·第十三节[M/OL]. https://so. gushiwen. cn / guwen / bookv_46653FD8038 93E4FDB9684AF0F02ACCC.aspx.
[9]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M/OL].https://so. gushiwen. cn / guwen / bookv_46653FD803893E4F7647 2164E4988C22.aspx.
[10]刘向.卷四·内篇·篇二十二[M/OL].https:// so.gushiwen.cn/guwen/bookv_46653FD803893E4F42 A257052CE4636D.aspx.
[11]两会内外习近平这样谈全面依法治国[EB/OL].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 html?id=381834726 5291569757&;item_id=38183 47265291569757.
[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印发《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EB/OL].http://www.xinhuanet.com/legal/ 2021-01/10/c_1126966552.htm.
[14]习近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EB/OL].http://www.qstheory.cn/ dukan/qs/2020-07/15/c_1126234524.htm.
[15]习近平《之江新语》文章选登(十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4):4-5.
[16]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73.
[17]习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11/17/content_5562085.htm.
[18]习近平: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EB/OL].http://www.gov.cn/xinwen/ 2019-09/20/content_5431726.htm.
[19]向巴平措.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J].求是,2017(18):5-7.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3.
[21]习近平对“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网上意见征求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更好发挥互联网在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N].人民日报,2020-09-26(1).
[22]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0-05-23(6).
[23]习近平出席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 / OL]. http://www. gov. cn / xinwen/2019-07/05/content_5406606.htm.
[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 gov. cn / zhengce / 2015 - 12 / 30 / content_ 5029663.htm.
[25]韩玉亭.新知新觉:用科技手段推动司法为民实现新跨越[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 n1/2019/1015/c40531-31399888.html.
[26]习近平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3/ 0107/c64094-20122131.html.
[27]关于人权问题,习近平这样说[EB/OL].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71208/t20171208_ 524055255.shtml.
[28]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3-8.
[29]习近平从严治党十喻[EB/OL].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xxjxs/2020-01/10/c_112544 7211.htm.
[30]白宇,李枫,朱紫阳,等.中国为什么有“朝阳群众”“西城大妈”?[EB/OL].http://politics.people. com.cn/n1/2019/1028/c429377-31422853.html.
[31]习近平: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EB/OL]. http://jx.cnr.cn/2011jxfw/gdxw/20150601/t20150601_ 518701789.shtml.
[32]习近平.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7-22(2).
[33]无信不立习近平为何重视诚信[EB/OL]. http://www. xinhuanet. com / politics / 2018-08 / 12 / c_ 1123258002.htm.
[34]王佳.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N].光明日报,2015-12-22(2).
[3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 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 5556991.htm.
[36]郑子君,周文彰.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8-15.
责任编辑陆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