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登伦
摘要:历史学科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这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文以学习力提升为出发点,对历史学科素养、学习力的内涵及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并对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现状及归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课堂氛围,以疑诱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关键词:学习力提升;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7-0025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立德树人”这一要求。“立德树人”体现在每个学科中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高中历史这一人文与科学兼具的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上具有必要的责任和担当,历史教师作为本学科教育的主导,应加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与社会相适应的人。而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前提和过程,需要在学生与历史知识、人文情怀、时空观念等学科素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即求知欲和学科学习力,从而培养学生乐善好学的习惯,构建学生的思辨能力,推动高中历史课堂的深化改革。
一、历史学科素养与学习力的内涵及其关系
1.历史学科素养与学习力的内涵
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历史学科素养则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和接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意识、价值观等。学科学习力就是学生在某一学科中自觉和自愿地学习,自主性、能动性和差别性是其显著特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够积极接受和理解学科的知识,以学科知识为依据进行创新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历史学科素养与学习力的关系
历史学科素养与学习力这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科学习是认知和实践的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学习者获得学科的经验、学科的知识,掌握学科的客观规律,运用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学科的问题。而这一过程既需要一定的学习力,也会形成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历史学科而言,学习力的培养是历史学科素养形成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历史学习力包含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迁移和应用能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学习力,才会更多地发现历史知识的情感和生活价值,才会对历史学科产生更高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从而在不断探索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自主发展和积极创新。此时,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也自然得以提升。
二、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现状及归因分析
1.高中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在平时教学的实践中发现,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已在教育教学中得以体现。
从教师层面看,大多数历史教师都已把核心素养的教育内容融入历史教学目标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开始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但也不乏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对历史这门学科核心态度与核心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方式上多是以讲授、讲演的方式开展教学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讨、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内容较为少见。在教学过程中未遵循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三原则”。
就学生层面而言,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史料本身,包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了解,对主要内容的记忆,而很少对历史事件做深入思考。例如对五四运动这一事件并不会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构筑起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以及深入理解事物的变迁、延续、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总的来说,高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虽然已经起步。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还未达到预期的目标。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从教师层面来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城乡差距因素,历史教师在教育素养、史学理论素养、教学理论素养以及“再学习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加之教学评价机制的单一性束缚了教师观念的改变。当前,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是多数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水平的衡量指标,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其次,从学生角度来说,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不够。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高中生每天都是疲于应付各科的课业。面对难题,大多数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没有“钻”的精神,缺乏思考的毅力,不能学以致用。且有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副课”,在学习中缺乏强烈的探究意识,依赖性较强,不愿意动脑思考和进行知识拓展。久而久之,不仅历史成绩不理想,更无从谈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对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是促进人类学习的一種内在力量,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才会产生较强的学习动力。因此,借助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化信息教学工具,通过图文并茂、视频资料的形式打破历史知识表现形式的枯燥性和沉闷感,增强知识呈现的直观性、动态性和趣味性,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药。例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课时,笔者借助现代媒体技术,通过影片、图片等手段还原了历史场景,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百家争鸣”发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风气,同时让学生分小组谈论“百家争鸣”对于特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人们思想意识发展的意义和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探析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
在视听环境中,学生不再觉得历史是僵化的,是脱离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在畅所欲言中学生维持了较高的注意力,并保持了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这种学科活动,对学生探究、分析、概括、表达、合作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助力。
2.精选史料,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毅力
历史史料浩如烟海。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具有典型性的史料,用典型史料把教材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或对历史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并以此展开教学。
例如在《抗日战争》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新课讲授环节完成后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松花江上》的歌曲MV,并给学生讲解该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目睹当年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的悲惨状况,体会和揭示日本侵略军给中国人带来的惨痛生活,激发其对历史的探究欲和强烈的家国情怀。然后,通过以下提问,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观看大屏幕,寻找并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的侵华史实有哪些?国难当头,我国统治者和社会思想先进分子是如何探索救亡之路的?抗战期间日军的滔天罪行都有哪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如何铭记历史并理性爱国?(学生解答,教师最终总结):战争给被侵略者和发动者都带来了沉重的伤害,和平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一个好的国家战略要有战略前瞻发展意识,不能故步自封;作为现代年轻人应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正视过去、携手未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在此次教学中,通过展示中日两国在各自行为上的巨大差异性,引导学生畅谈中日关系,学生深刻领悟到变革的意义,并形成了理性爱国思想和强烈的家国意识。
3.以疑诱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自主学习与自我思考应紧密结合。教师要针对历史学科内容连续性较强的特点,把表象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历史知识多元化之下的完整性,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如在講“罗马法”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罗马法包括哪些内容?再引导思考,这些内容是什么关系?会相互产生怎样的影响?初读后,学生很容易发现它们是从形式、范围和观念等不同的角度概括的。接下来通过精心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习惯法与成文法分界的时间和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公民法是在罗马的哪一时期产生的?万民法出现的时候,罗马帝国建立了吗?通过师生间的问与答,学生认识到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至万民法发展是一个悠久的发展过程,习惯法到成文法是平民和贵族不断相互斗争的必然结果,公民法到万民法是罗马帝国对外势力扩张的必然产物,这些都是司法实践的产物。随后,通过大屏幕为学生展示罗马法结构图,通过结构图的呈现,学生对罗马法的发展脉络和线索的认识更加清晰,并在头脑中构建起知识框架,从而使难嚼的历史不再是零碎和割裂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培养了学生的时空观思维。
总之,提高学生的学科学习力是实践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途径。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力是每一名教师必须探索的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具有思辨价值的问题意识作贯穿,用探究合作的方式作为载体,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筑牢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殷晓艳.学生历史学习力提升方法新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8).
[2]俞静娟.高中生历史学科学习力内涵与构成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19(25).
[3]包彩莲.培育高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基本策略——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J].中学教育科研,2018(1).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紫峰中学36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