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范海涛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医学院,云南 丽江 674100)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相关因素的认识[1]。护生的职业认同是指护生从其当前的护生身份出发,对其将要从事的护士职业的逐步确认其职业角色的一个过程[2]。护生核心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职业认同,目前该内容已被纳入护理学专业认证标准[3]。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提高护士的从业率、减少护士的流失,在当今护理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的现状下[4],探索我国护生的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升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已成为我国护理教育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查阅文献发现,较少有学者对滇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进行调查,故本研究于2020年3月对滇西北地区431名在校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滇西北地区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其职业认同感,稳定滇西北地区护理团队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滇西北地区本科在校护生,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450名本科护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5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31份,达到所需样本量要求,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8%。其中男生80名(18.6%),女生351名(81.4%);一年级学生168名(39.0%),二年级学生93名(21.6%),三年级学生170名(39.4%);独生子女122名(28.3%),非独生子女309名(71.7%);外向性格学生247名(57.3%),内向性格学生184名(42.7%);生源地为城市学生182名(42.2%),生源地为农村学生249名(57.8%);家庭氛围和谐学生391名(90.7%),家庭氛围不和谐学生40名(9.3%);有兼职经验学生273名(63.3%),无兼职经验学生158名(36.7%);在大学参加过社团学生336名(78.0%),在大学未参加过社团学生95名(22.0%);在大学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137名(31.8%),在大学未担任过学生干部学生294名(68.2%);大学入学志愿为个人志愿学生251名(58.2%),大学入学志愿为非个人志愿学生180名(41.8%)。
1.2方法
1.2.1影响因素调查表 自制影响因素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独生子女、性格、家庭居住地、家庭氛围、兼职经验、大学期间参加社团情况、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大学入学志愿。
1.2.2职业认同评估调查 调查工具为郝玉芳[5]编制的护士职业认同问卷。该问卷由17个自评条目组成,用于评定被试者的职业认同感。1~17个条目涵盖了职业自我概念(条目1、6、9、11、16、17)、留职获益与离职风险(条目5、8、10、14)、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条目7、13、15)、职业选择的自主性(条目4、12)及社会说服(条目2、3)5个维度。每个条目按1~5等级计分,其中条目12为反向计分。累计各维度得分为职业认同总分,总分范围为17~85分,得分越高,表示职业认同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职业认同评估各条目 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
1.2.3调查表发放及收集 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后,通过微信、QQ将问卷以“问卷星”形式发送给调查对象,学生完成问卷后通过“问卷星”系统提交。
2.1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得分现状 本次调查的滇西北地区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总分为(59.19 ± 8.52)分,处于偏低水平。各维度得分中,得分最高的为社会比较与自我反思维度,得分最低的为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维度。见表1。
2.2不同特征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得分比较 家庭氛围是否和谐、是否参加过大学社团、是否担任过大学学生干部大学、入学志愿是否为个人意愿的本科护生间职业认同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特征不同选项的本科护生间职业认同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总分及各维度得分(n=431)
表2 不同特征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得分比较(n=431)
续表2 不同特征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得分比较(n=431)
2.3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将职业认同总分作为因变量,影响职业认同的相关因素作为自变量(性别:1=男,0=女;独生子女:1=是,0=否;性格:1=外向,0=内向;家庭居住地:1=城市,0=农村;家庭氛围和谐:1=是,0=否;兼职经验:1=有,0=否;大学参加过社团:1=是,0=否;大学担任过学生干部:1=是,0=否;大学入学志愿为个人意愿:1=是,0=否),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大学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大学入学志愿是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本科护生职业认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3.1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现状 如果护生的职业认同较低,会导致其中途换专业或在毕业后放弃从事护理工作,这将对护理队伍的素质、数量及人力资源的稳定带来消极影响[6]。本调查结果显示,滇西北地区本科护生职业认同总分为(59.19±8.52)分,相比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2-3,7-11],滇西北地区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处于稍低水平。这可能与滇西北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教育、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且该地区基层护理人员服务的人群、工作生活条件和福利待遇等较一般地区存在差异有关。因此,探讨我国滇西北地区护生的职业认同现状、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措施,对促进我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边疆社会的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12]。此外,本次调查在各维度分析中显示,职业选择的自主性维度得分最低[(6.41±1.26)分],这与王欣等[3]、何丽亚等[13]、王婷婷等[14]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大部分滇西北地区的护生选择护理专业是根据父母的意愿或者就业的影响,缺乏对职业的自我认知,加之本次调查的护生虽然学习了部分护理相关知识,但缺乏临床实习、实践经验,对从事护理工作缺乏深入的思考。因此,护理教育工作者应帮助护生树立积极、理性的职业自我认知,并对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协助。
3.2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家庭氛围、参加大学社团情况、担任大学学生干部情况、大学入学志愿选择意愿不同的护生职业认同存在差异。此外,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学入学志愿和大学担任学生干部情况。这与孙焕芹等[1]、张丽莉[15]、肖泽梅等[16]、田云霞等[17]的研究一致。高考志愿填报为个人意愿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对较强的职业动机,职业认同得分也相对较高;而大学入学志愿为非个人意愿的护生,常常职业认同感较低,因此,护理教育、管理人员应对在校护生做好有针对性的职业认同教育,并给予其及时、有效的引导,提高其职业认同感,提升护士从业率,以减少护理专业人才的流失[18]。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形成自信、阳光、乐观的性格[19],这些孩子入学后相比来自不良家庭氛围的孩子具备更积极主动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他(她)们也更乐于参加大学的社团活动和(或)竞选学生干部。担任学生干部的护生在从事学校社团的组织管理工作中常常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这些学生干部与教师的沟通也相对更多,这些均会给他(她)们带来正向、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20],有助于增强其职业认同感。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一、二、三年级的在校本科护生,但不同年级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秋霞等[21]、秦霞等[22]、张敏等[23]的研究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目前虽然越来越多的护理院校及教学医院已经认识到本科护生职业认同现状的严峻性,并已着手探索、开展相关职业认同教育[4],但滇西北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对于职业认同教育的重视、探索及实施力度不够,致使高、低年级学生没有体现出接受职业认同教育后的差异。这也提示在滇西北地区承担护理教育、实践的院校及医院有必要重视、加强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教育,使护生不仅从理论上认识到职业认同感的重要性,更能从实践中提升其对护理的职业认同感。
综上所述,滇西北地区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偏低,其职业认同感受家庭氛围、参加大学社团情况、担任大学学生干部情况、大学入学志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大学入学志愿、大学担任学生干部情况对本科护生的职业认同感有显著预测作用。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改善滇西北地区本科护生职业认同建议采取如下综合措施:(1)在课堂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以及临床实践中重视护生的职业认同教育,培养其对护理职业的认可度,让其更好地理解护理事业的意义,增强其成为“白衣天使”的荣誉感[6];(2)运用新颖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授课形式,丰富授课内容,激发护生对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3)创造良好的教育平台,培养、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重视课程思政,以及对其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24];(4)定期通过问卷调查、质性研究等方式持续关注护生职业认同的动态变化,及时把握其职业认同变化的原因、特点等,系统分析其职业认同从形成到稳定的规律;(5)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护生形成职业的自我认知,协助其进行职业规划,正确面对、处理就业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