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丹,欧喻莹,赵 栩,黄文祥,李自琼,车小琼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重庆 4000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导致的肺部炎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命名为“COVID-19”,因其极强的传染性使疫情迅速蔓延,呈现出全球大流行趋势。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至第六版诊治规范[1-2],本院对符合筛查及疑似患者采取医学隔离观察或治疗。随着诊治和隔离时间的增长,几乎所有患者均出现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生理反应表现为如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心理应激是在某种环境因素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3],包括情绪反应与认知反应、行为反应等,如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各类情绪障碍,睡眠紊乱,人际关系的紧张与生活质量的降低等。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遭遇应激源后出现一定的负性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突如其来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COVID-19,患者对其认知较为匮乏,且隔离封闭的环境更易使患者形成严重的心理应激,加重负面情绪,强烈的心理应激超出阈值,则会出现精神疾病症状[4]。因此,对COVID-19筛查/疑似患者隔离期进行疾病认知干预,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疏导患者心理,控制其心理应激水平,促进患者积极配合筛查、隔离和治疗尤为重要。COVID-19防控期间,本院感染科隔离病房对患者的疾病认知进行了系统化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1资料
1.1.1干预对象 筛选 2020年1 月23日(本院COVID-19隔离病房成立)至2020年3月10日(隔离患者清零),在本院隔离病房进行医学隔离筛查/疑似COVID-19患者100例。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1]至第六版[2]对筛查/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为基础,结合根据重庆疫情制定的《重医附一院发热门诊收治患者到隔离病房流程》制定纳入标准。
1.1.2纳入标准 (1)疑似患者,①有流行病学史,且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具有COVID-19影像学特征;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三条中任意两条者。②无流行病学史,但以上三条全部符合者。(2)筛查患者,胸部CT未排除病毒性肺炎,且符合“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白细胞正常或降低,或淋巴细胞计数减少”两条者。(3)为防止错诊及漏诊,凡需收治进入隔离病房的筛查/疑似患者均需本院专家组教授2人及以上复核后,才能收入隔离病房。(4)同意于本院隔离病房进行医学观察且神志清醒,可以进行正常沟通交流的患者。(5)本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0年科研伦理(2020-221)],且所有患者知悉本研究目的并签署同意书。
1.1.3排除标准 (1)拒绝接受本研究干预的患者;(2)意识不清者;(3)认知及智力障碍者;(4)听力障碍者;(5)有精神病史者。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
1.2.2干预方法
1.2.2.1干预前测试 两组患者入院后的治疗方式基本一致。两组患者入院时均填写自制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量表)及综合医院成人住院患者应激源评定量表(APSRS量表),患者解除医学隔离观察或确诊转院前再次填写HAD量表。本研究初期,对隔离病房医务人员统一进行心理测试培训,确保测试者的专业性。测评过程中,所有接受测试的患者均给予统一的指导语,采取现场问卷形式,测试者指导患者独立完成自评量表,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患者由测评者解读题目后患者再作答,每次干预时间不低于30 min。
1.2.2.2不同干预方法执行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感染科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入院宣教、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析所有患者入院时填写的APSRS量表,对患者的主要应激源做调查,依据患者APSRS量表分析结果,制定疾病认知干预方案。
1.2.3疾病认知干预过程及内容 前期行30例小样本预调查统计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显示为(3.34±0.65)d,故拟定干预时段为4 d,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将干预措施分为4个阶段,即第1天计划(plan):评估与信息收集并建立知识框架;第2天执行(do):疾病认知干预及心理疏导;第3天检查(check):反馈及行为纠正;第4天处理(action)。
干预内容如下:(1)第1天计划(plan)。评估与信息收集并建立知识框架。通过开放式提问,了解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最关心的疾病相关知识及患者存在的疾病认知误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疾病认知干预方案。(2)第2天执行(do)。疾病认知干预及心理疏导。①发放COVID-19的相关知识手册,包括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过程、传染性、传播途径、日常防护、隔离器自我观察和护理、疾病预后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基础认知。②应用讲解、反馈、演示等互动式方式,结合图文宣教、影音材料对患者开展疾病知识宣教。③建立微信交流群,由专人统一管理,定期更新COVID-19疾病研究进展和知识讯息,方便患者查阅交流。鼓励患者在微信群相互交流经验,并邀请疾病专家组成员进行微信答疑,对患者的疑问进行逐一解答,特别聘请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在线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合理释放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3)第3天检查(check):反馈及行为纠正。干预中采用积极的反馈技巧,如适当的提问、总结或过渡性陈述,了解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归纳总结患者不正确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并对错误的认知进行纠正,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指导患者按照正确的认知方式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学习。(4)第4天强化记忆。根据患者文化程度及接受程度,分次开展护理干预,避免单次大量信息灌输使患者难以理解和记忆。并给予患者出院指导,包括病情自我检测、体温监控、家庭隔离的注意事项等,1周后完成出院随访,采用电话及微信的形式完成,用访谈的方式总结患者隔离期间感受及疾病认知情况,进行记录。并鼓励出院患者为正在隔离期的患者加油鼓劲,帮助隔离期患者减轻焦虑情绪。
1.2.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对两组患者的应激源结果进行描述。使用HAD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抑郁、焦虑情况进行调查。
HAD量表分为焦虑维度和抑郁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6]。量表共14个条目,分别 7个条目评估其焦虑和抑郁情绪,采用1~4级评分。总分0~7分代表无抑郁或焦虑,8~10分代表可能或“临界”抑郁或焦虑,11~14分代表中度抑郁或焦虑,15~21分代表可能有严重抑郁或焦虑。本研究认定总分大于8分则存在焦虑或抑郁[7]。APSRS量表Cronbach’s α系数0.962,包含了与住院环境、疾病及其治疗、医护人员、社会家庭支持、信息沟通、自我价值实现6个维度,共51个条目,简单易行,易被患者接受[8]。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应激来源结果 对于所有患者应激来源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环境陌生、疾病威胁、缺少信息、与家人分离、自尊心降低、不被重视的比例较高。最高为疾病威胁,占82.0%。见表2。
表2 应激来源结果(n=100)
2.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均有相应的下降,HAD量表评分2个维度得分有所变化,但较干预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通过疾病认知干预后,焦虑发生率明显降低,HAD量表焦虑维度评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发生率及抑郁维度评分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但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焦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焦虑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发生情况比较
续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焦虑发生情况比较
COVID-19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截至2020年3月10日24时,COVID-19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0 778例,累计死亡病例3 158例[9]。因病程发展迅速,传染性强,筛查/疑似患者饱受疾病折磨的同时,对COVID-19认知欠缺,被迫隔离,随着隔离时间的延长,很多患者出现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如焦虑、恐慌,甚至抑郁[10],处于危机状态中迫切需要疾病认知干预及心理支持和帮助。本研究通过患者入院后应激来源调查结果显示,疾病知识缺乏是最重要的应激来源,提示进行具有针对性疾病认知干预的必要性。
疾病认知干预是通过增加患者对疾病诊断、治疗、护理、预后的认知,调节其错误、歪曲的思维信念,摆脱消极观念,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建立正确的认知观,主动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平稳的情绪接受隔离和治疗[11]。本研究采用了疾病认知干预的方法,这种干预方法目的性明确,从针对COVID-19的相关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入手,向患者传达COVID-19的最新、最准确的知识,使患者了解正常疾病诊治过程[12]。通过微信交流平台,推进和分享疾病相关知识,安排专家线上答疑,患者多途径全方位更新疾病认知,患者在微信平台通过交流,也可宣泄不良情绪。本研究针对每例干预组患者的具体应激来源调查结果,给予相应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干预的针对性。随着患者对COVID-19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的增多,很大限度地减轻患者对该疾病的恐慌感,使其负性情绪程度降低,缓解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应激反应。
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保证两组在非研究因素上的组间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随后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了常规健康教育与疾病认知干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焦虑、抑郁评分均较高,经过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焦虑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改善,这说明单纯使用常规护理干预所起到的效果有限。干预组增加疾病认知干预方法后,患者的焦虑评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抑郁情况虽有缓解,却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患者抑郁情绪较少有关。患者错误的疾病认知得到有效的纠正,负面情绪随着了解疾病信息逐渐全面而减少,心理状态逐渐平和并适应疾病状态。
综上所述,对COVID-19筛查/疑似患者隔离期实施疾病认知干预,可显著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