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敏 郭艳红 史建英
(安阳市人民医院,河南安阳455000)
血管性痴呆(VD)发生主要与脑血管病变相关,例如缺血性卒中、全脑缺血缺氧等,从而累及局部神经系统,造成视觉、语言等障碍。VD 患者大多为老年人,常表现出认知障碍、社会功能减退、执行力变差,由于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于严重,且不良生活习惯增多,也导致发病率不断提高[1],不仅造成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也容易造成家庭与社会负担[2]。然而该疾病没有快速治愈方法,但通过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基本缓解病情[3],提高患者生活功能独立性。近年来,电子生物反馈干预也逐步应用至疾病治疗中,利用科学仪器将正常无法意识的肌电、脑电等转化为可被意识到的信号,从而指导患者自我训练。为帮助VD 患者减缓病情,本研究主要采取电子生物反馈干预联合认知康复训练,现取得一定成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9 年1 月至2020年1 月入院的82 例VD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 例。纳入标准:①符合VD 诊断标准[4];②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取得患者知情同意;③能够正常沟通者。排除标准:①已接受过康复训练者;②患有其他恶性疾病者;③肢体瘫痪者。观察组男23 例,女18 例;年龄55~78岁,平均(65.37±3.21)岁;病程1~3 年,平均(1.47±0.32)年;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17 例,关键性梗死性痴呆16 例,小血管性痴呆8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16 例;年龄59~75 岁,平均(67.28±3.47)岁;病程1~3 年,平均(1.66±0.28)年;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15 例,关键性梗死性痴呆16 例,小血管性痴呆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认知康复训练:①询问患者主要照顾者有关患者过往信息,包括主要经历、喜欢的音乐与事物、照片等;②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指导患者尽量边听边写出歌词,可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引导患者写出简单特定字,帮助患者训练注意力、听力;③根据照片协助患者回忆过往拍摄时间、地点,当天情况等信息,引导患者说出,帮助患者训练记忆力与语言能力;④协助患者完成简单模型拼图,锻炼协调能力、执行能力;⑤每周进行4 次训练,每次30min,坚持2 个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电子生物反馈干预:选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仪,嘱患者平躺,模式选择经皮神经刺激,在肌群置入反馈电极,脉冲快读200μs,频率40Hz,时长5s,选用自动模式,间隔15s,强度0~60mA,根据患者耐受情况调整,上下肢每次均30min,每周4 次,持续2 个月。
1.3 评估标准
1.3.1 电脑神经心理测验(CNT)[5]:CNT 包含2 类测试项目,分别为记忆力与注意力,记忆力测试包含4 个项目,以“分”为单位,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状态越好;注意力测试包含2 个项目,以“s”为单位,时间越短,表明患者认知状态越好。
1.3.2 功能独立性: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估[6],该量表包含2 个维度,分别是运动功能维度与认知功能维度。运动功能维度包含13 个条目,每个条目1~7 分;认知功能维度包含5个条目,每个条目1~7 分。总分越高,表明患者功能独立性越强。
1.3.3 疾病严重程度: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估[7],该量表包含5 个维度,此研究主要观察定向力维度与言语能力维度。定向力维度共计10 个问题。每个问题1 分;语言能力维度共计9 个问题,每个问题1 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痴呆程度越低。
1.4 观察指标:比较干预前与干预2 个月后,两组患者认知状态(CNT)、功能独立性(FIM)、疾病严重程度(MMSE)变化。
1.5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同一时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组内不同时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CNT 比较:干预2 个月后,两组患者记忆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集中注意力所需时间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CNT 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CNT 比较 (±s)
组别 时间 记忆力评分(分) 集中注意力所需时间(s)观察组 干预前 12.80±2.61 1.57±0.43干预2 个月后 17.11±2.54 0.86±0.17 t 值 7.578 9.832 P 值 0.000 0.000对照组 干预前 12.85±2.29 1.53±0.36干预2 个月后 15.54±2.48 1.05±0.24 t 值 5.103 7.104 P 值 0.000 0.000 t 组间值 2.832 4.137 P 组间值 0.006 0.000
2.2 两组患者FIM 比较:干预2 个月后,两组患者FIM 各项评分均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FIM 各项评分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FIM 各项评分比较 (±s)
组别 时间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观察组 干预前 60.42±3.56 24.03±2.47干预2 个月后 68.37±3.41 28.76±2.62 t 值 10.326 8.411 P 值 0.000 0.000对照组 干预前 61.25±3.68 24.82±2.36干预2 个月后 66.24±3.28 26.97±2.34 t 值 6.482 4.142 P 值 0.000 0.000 t 组间值 2.883 3.263 P 组间值 0.005 0.002
2.3 两组患者MMSE 比较:干预2 个月后,两组患者MMSE 各项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MMSE 各项评分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MMSE 各项评分比较 (±s)
组别 时间 定向力 语言能力观察组 干预前 5.56±1.25 4.71±1.56干预2 个月后 7.21±1.03 6.34±1.12 t 值 6.523 5.435 P 值 0.000 0.000对照组 干预前 5.43±1.53 4.68±1.35干预2 个月后 6.69±1.14 5.73±1.28 t 值 4.228 3.614 P 值 0.000 0.000 t 组间值 2.167 2.296 P 组间值 0.033 0.024
VD 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D)外第二大常见痴呆,VD 患者在发病时伴随脑血管事件发生,脑实质中可发现出血或缺血损坏,常常伴随记忆力、行动力减退。目前还未发现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式[8],但据调查研究显示,康复训练联合电脑生物反馈干预可帮助患者抑制病情发展,加快神经功能转归。
VD 患者病情多呈阶梯性进展,常见有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症状,尤其是对日期、地名、数字等则更容易遗忘,因此老年VD 患者可能出现走失风险行为与人格出现不同程度障碍,为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通过此次研究发现,通过电子生物反馈干预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CNT 检测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是通过对患者进行听音乐训练,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提高记忆力,效果较理想,同时在电子生物反馈刺激下,患者肌群得到刺激,功能得到恢复,从而协助患者认知倾听,完成书写任务,因此注意力与记忆力得到提高。
由于脑部血管性病变对脑部产生损害,容易导致患者躯体、大脑支配功能部分丧失,表现为功能独立性障碍,因损害部位不同,可能产生不同临床表现,例如自理能力下降、行走转移、交流能力下降。通过本研究表明,患者在采取电子生物反馈干预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后,功能独立性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产生原因可能是通过拼模型训练,使得患者手眼协调,精细运动得到锻炼,同时在电子反馈治疗仪刺激下,直接作用于肢体肌肉,使其产生点动作,从而增强肌力,减少痉挛,保持肌群平衡,从而提高功能独立性。
随着病情加重,患者语言、定向力能力会严重下降,可能导致失语、遗忘等问题发生,因此患者自身生活质量会收到干扰,也不利于亲属保持间亲密关系[9]。通过电子生物反馈干预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后,可发现患者定向力与语言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原因可能是帮助患者回忆往事,是使患者口述,不仅能够锻炼患者语言能力,还能够提高思维活跃性,减轻大脑痴呆症状。电刺激能够刺激脑部神经系统,使患者脑功能重组,加强脑氧代谢,改善受损细胞,提高神经功能,从而从根本缓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电子生物反馈干预联合认知康复训练可帮助VD 患者增强脑部活跃度,提高功能能独立性,改善病情,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