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静 黄文博 曾 庆
(1.南阳市中心医院口腔科,河南南阳473000;2.南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河南南阳473000)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口腔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牙龈萎缩、口腔结构增龄性改变、唾液减少等都可导致口腔疾病的发生,口腔黏膜、牙周病、龋病等是常见的老年口腔疾病[1-2]。牙齿硬组织出现慢性细菌性感染被称为龋病,其包括冠部龋及根面龋两种类型,老年人因牙龈萎缩、牙根面自净作用较差,菌斑更易堆积下根面,使下根面龋发病率最突出,且病情呈渐进、不可逆性进展需及时治疗[3-4]。据第四次口腔流行病学调研,我国65岁以上人群龋病发生率高达78%,而治疗填充率仅10%,龋病已经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5]。根面龋需进行填充治疗,因龈缘与根面龋相邻,制备龋洞时易损伤牙龈导致出血或牙沟液渗出,无法达到隔湿及无菌的填充要求,而常规填充后,填充边缘易发生渗漏,需进行排龈方式降低龈缘高度,减少血液及龈沟液进入龋洞,使根面龋有良好填充环境,提高治疗效果[6-7]。鉴于此,本研究选取258 例前牙龈下根面龋老年患者,探究单线排龈联合排龈膏在此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1 月在我院诊治的258 例前牙龈下根面龋老年患者,根据方案不同分为三组,I 组(81 例,132 颗,采用单线排龈方案)、II 组(87 例,143 颗,采用排龈膏方案)、III 组(90 例,146 颗,采用单线排龈联合排龈膏方案)进行对比研究。I 组男42 例,女39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9.16±9.01)岁;II 组男44 例,女43 例;年龄61~79 岁,平均(69.89±9.34)岁;III 组男46例,女44 例;年龄61~78 岁,平均(69.24±9.58)岁。三组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I 组采用单线排龈方案,根据患者具体龈沟深度选择最佳粗细排龈线,吹干龈沟内部液体后,使用排龈器压好排龈线,注意控制手法,避免损伤龈沟组织,水平推开牙龈3min 后,修整窝洞龈壁,过程中避免损伤牙龈及触及排龈线,清洁窝洞后,使用自酸蚀粘接剂,光固化复合树脂填充,填充完毕后打磨抛光。II 组采用排龈膏方案,将排龈膏装入专用注射器内,然后均匀注射于窝洞龈沟内,速度保持2mm/s,保持2min 后清理掉排龈膏,进行窝洞填充,方法同I 组。III 组采用单线排龈联合排龈膏方案,同I 组进行单线排龈后,继续同II 组进行排龈膏排龈,最后同I 组常规窝洞填充。
1.3 观察指标:①比较三组排龈时间、排龈疼痛度、排龈是否出血;其中排龈疼痛度使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法评估,最高10 分,评分越高越疼痛;②疗效评估:对比三组排龈优良率,游离龈分离完全,牙龈无渗血,窝洞龈壁连续且清晰记为优;游离龈与窝洞龈壁界限较清晰,牙龈渗血较少记为良;游离龈与窝洞龈壁界限不明,牙龈渗血明显记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③比较治疗1 年后,三组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修复体评价(USPH)标准[8]的情况,USPHS 标准主要评估修复体脱落、边缘着色、牙髓反应、边缘适合性、牙龈反应、新发缺损及继发龋等7 个方面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其中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三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实施LSD多重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排龈时间、疼痛度、是否出血等情况:治疗后,II 组排龈时间、排龈疼痛度显著短/低于I、III两组,排龈出血率显著低于I、III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排龈时间、疼痛度、是否出血情况比较 [n(%)]
2.2 三组排龈优良率情况:III 组排龈优良率97.26%,显著高于I 组的84.84%及II 组的86.71%,详见表2。
表2 三组排龈优良率比较 [n(%)]
2.3 三组USPHS 标准评估情况:治疗1 年后,III组修复体脱落、边缘着色、牙髓反应、边缘适合性、牙龈反应等情况均显著优于I、II 两组(P<0.05),新发缺损及继发龋情况比较三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三组USPHS 标准评估比较 [n(%)]
排龈技术的解剖学基础是游离龈与牙周组织结构分布,游离龈经过上皮结构移行后与牙齿颈部相连接,环绕牙齿表面有深约1.8mm 的龈沟,因游离龈有一定弹性,在受到外力时可被推开,外力消失后又会恢复原位[9-10]。排龈技术作为处理牙龈软组织的一种方法,已被广泛用于牙齿固定修复,其可减少牙体准备时器械对牙周组织的误伤,且是获得高质量、分界线精确印模的关键步骤[11-12]。目前临床常用的排龈方式包括排龈线及排龈膏两种,其中排龈线价格较低是临床应用最多的方式,其工作原理为吸收液体后排龈线体积膨胀,从而分离游离龈,排龈完成后取得的龈沟宽度受多方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排龈力度及线直径的选择,以及线放置时间及单双线选择等,对技术亦有一定要求。若排龈线选择不当或压线力度过大均会损伤牙龈,造成牙龈萎缩等的出现[13-14]。排龈膏作为新兴排龈手段,主要成分为高岭土及氧化铝等改良剂,可在排龈的同时,保护牙周组织,且操作简单耗时短,具有无出血、无痛、无创伤、无绝对禁忌症等优点。但其易受口腔环境影响,被稀释后收敛剂固定作用变差,排龈效果会不理想[1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II 组排龈时间、排龈疼痛度及出血情况显著优于I、III 两组,III 组排龈优良率97.26%显著高于I 组的84.84%及II 组的86.71%,III 组修复体脱落、边缘着色、牙髓反应、边缘适合性、牙龈反应等情况均显著优于I、II 两组,新发缺损及继发龋情况未见显著差别。表明三种排龈方式效果均可,排龈线与排龈膏的优良率无显著差别,但排龈膏舒适度最佳,排龈线联合排龈膏的临床效果最佳,且可有效降低修复体脱落、边缘着色、牙髓反应、牙龈反应等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单线排龈联合排龈膏方案修复体脱落率低,牙龈及牙髓反应小,综合了两种排龈方式的优点,后期临床效果最佳,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