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媒体导课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15 07:43魏春燕王振生张连惠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包虫病寄生虫教学法

魏春燕 王振生 张连惠 王 恒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病原学系,北京 100005)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在医学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但随着曾经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得到控制或消除,绝大部分医学院校都不同程度地缩减了人体寄生虫学授课课时,导致该课程在学生的总学分中所占比重较低(Zhaoetal., 2012; 杨静等,2016),学生对寄生虫学的重视度下降(刘明社等,2018)。这对于医学学生将来应对因环境、气候等因素改变可能导致的卷土重来的寄生虫病的及时有效诊治极为不利。因此,授课教师必须研究如何在课堂上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寄生虫与寄生虫病的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对人体寄生虫学的重视。

授课的起始阶段或导入阶段承载着渗透主题、集中学生注意力、酝酿情绪和创设情景的任务,在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课堂按照人体寄生虫学内容框架从“概述”部分开始,缺乏吸引力,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注意力,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设置具有与主题关系密切且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导课(Lead-in)成为在授课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环节(Zaid, 2016;Zhao,2020)。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富媒体(Rich-media)技术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具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交互性强的特点,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技术(Saundersetal., 2015; Teichgräberetal., 2019; 杜意恩等,2020)。本研究尝试将富媒体技术应用到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的导课设计中,并将该教学法命名为富媒体导课(Rich-media Based Lead-in, RBL)教学法,以实现在现有课程框架内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全体8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人体寄生虫学开设在八年临床医学教育的第3学年上学期,此时研究对象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1.2 教学内容选择

本研究共选取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中的5种寄生虫进行RBL教学法课堂教学,分别是“医学吸虫(Medical trematodes)”篇中的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和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医学绦虫 (Medical cestodes)”篇中的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和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mansoni;以及“医学原虫(Medical protozoa)”篇中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

1.3 RBL的设计与应用

1.3.1导课素材的选择: 素材的收集来源于文献、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官方网站、国内外高校寄生虫网络资源、科教纪录片、新闻报道、寄生虫(病)相关微信公众号等。对导课素材筛选遵循两大基本原则:(1)导课资料应为与人体寄生虫感染或寄生虫病密切相关的素材;(2)素材本身应兼具典型性、科学性、趣味性、时代性及现实意义。素材的形式为富媒体形式,即包含动画、声音、视频或交互性的信息传播形式。

1.3.2导课素材的编辑: 对所筛选的RBL素材的编辑满足以下条件:(1)高清晰度,且格式上能顺畅地插入到PPT中;(2)导课具有完整性,即其本身能完整地反应或者呈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并且可关联和衔接后续授课内容,从而成为贯穿整堂课的主线索;(3)为导课素材设置特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应具启发性,且能引发师生互动;(4)作为特定寄生虫导课环节的时长,控制在该堂寄生虫课时的大约1/10内。

1.3.3RBL的课堂应用: 在每种寄生虫授课的开始阶段播放RBL素材,素材关联该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诊治等内容,并在授课结尾对导课资料进行回顾与拓展。现以“细粒棘球绦虫”的RBL——“医生从藏区患儿脑部取出巨大‘夜明珠’”为例展示RBL的课堂应用过程:授课开始首先放映:“3年前,6岁的藏族女孩卓玛(化名),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障碍而入院。入院查体:患儿右侧上下肢肢体肌力III级,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头颅核磁共振结果显示:患者左侧大脑半球出现一个巨大圆形囊性病变(图1-A),直径约10 cm,壁薄光滑,未见明显强化;医生根据影像学特征结合患儿来自畜牧区初步诊断为“脑包虫病”。入院后完善所有检查后发现患儿腹部肝脏有两个囊肿 (图1-B), 于是进一步肯定了初步诊断(包虫病);随后进行手术,并从患儿脑部摘除出直径约12 cm晶莹剔透的巨大‘夜明珠’状物(图1-C)。术后病理(图1-D)进一步确诊为包虫病”。教师结合该素材提出问题:(1)这个晶莹剔透的“夜明珠’样物体到底是什么?(2)医生结合患儿来自牧区这一信息可初步诊断为脑包虫病的依据是什么?(3)医生判断为脑包虫病后为什么还为患儿做了腹部B超?(4)进一步的病理学诊断是术后而未进行“诊断性穿刺”,为什么?⑤究竟什么是包虫病?课中关联:RBL中的“夜明珠”及术后病理关联棘球蚴和原头蚴的形态及实验室诊断;畜牧区存在的“犬—牛羊”与细粒棘球绦虫的生活史和流行情况关联;患儿临床表现与致病关联;医生的检查手段与治疗分别与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关联。课尾小结与拓展:结合RBL资料的回顾对教学重点进行总结,拓展囊型包虫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图1 细粒棘球绦虫富媒体导课中的部分图片资料Fig.1 Partial pictures in the RBL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A. 脑包虫病患儿脑部核磁结果; B. 患儿腹部B超结果; C. 医生从患儿脑部手术摘取出的“棘球蚴”; D. 术后病理结果.A. Brain MRI result of the child patient with cerebral hydatid disease; B. B-ultrasound result of the child patient′s abdomen; C. The “hydatid cyst” removed surgically from the child patient′s brain by the doctor; D. Pathological result after the surgery.

1.4 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研究主要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富媒体导课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理论课的最后一次课授课结束后,将问卷调查的二维码发到学生群,请学生利用手机等电子设备对调查内容进行主观满意度评分。调查内容包括:所用RBL是否能增加其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是否有助于提高其在课堂学习的专注力与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加深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是否有助于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是否可提升其科研兴趣,以及学生对应用了RBL的5种寄生虫的整体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价等8个方面。评分设置1~10分, 1~2分代表“效果极差”,3~4分为“效果差”,5~6分为“无感”,7~8分为“效果好”,9~10分为“效果非常好”。在调查问卷最后设置2道单选题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该方法的使用意愿。

此外,授课教师也可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听课状态(注意力、主动性等),对富媒体导课的利用情况有直接的感性认识。

2 结果

2.1 富媒体导课基本信息

本研究共建立5份成型的富媒体导课,其基本信息见表1。

表1 富媒体导课的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RBLs

2.2 RBL课堂应用模式

如前述示例,所建立的RBL的课堂应用分为3个环节:课堂开始导入环节正式授课关联环节以及结尾时的总结环节(图2)。其中在课尾总结环节,针对不同的导课内容从不用角度进行拓展,如对于弓形虫,在总结教学重点后,介绍弓形虫在宿主脑部寄生从而控制宿主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拓展弓形虫“控制宿主行为”这一“聪明策略”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图2 RBL课堂使用模式图Fig.2 Diagram for the pattern of RBL application

2.3 调查问卷结果

2.3.1满意度评分:本研究中,共有83名学生对调查内容进行了满意度评分,问卷回收率达96.5%。各项调查内容的平均评分不低于7分(表2),即学生对调查各项内容的总体评价为“好”或“非常好”。除“提升科研兴趣”这一项外,其它调查内容的好评(7~10分)占比均超过80%,其中在“可增加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专注力与学习主动性”、“有助于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能力”及“对富媒体导课教学法的整体满意度”这几方面的好评占比达到90%以上(表2)。

表2 学生对富媒体导课法教学效果评价Tab.2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RBL method

2.3.2学生意愿调查:对于本研究的另外两项意愿调查中,95.18%(79/83)的学生“希望增加RBL在其他章节的应用”;91.57%(76/83)的学生“希望老师把导课的关联资料进行课后分享”。

2.3.3教师课堂体会:授课教师发现,相比于传统的直接切入主题的教学方法,利用RBL教学法的课堂上学生们在开始阶段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认真学习的学生比例明显增加,几乎每个同学都会注视放映屏幕,而非处于“低头”听课状态;其次,学生们更加积极地参与提问和讨论。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们在听取后续主题的讲授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几乎没有出现以前频频发现的课堂打瞌睡现象。

3 讨论

“上好每一堂课”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努力的方向(史珂等,2020)。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升学习兴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策略(赵继新等,2019),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杨银等,2017;Oksanaetal., 2019)。本研究尝试把“富媒体导课(RBL)教学法”应用到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中,5例RBL中3例为病例型,1例为史料记载型,1例为科学研究型;均受到学生好评。RBL教学法可帮助学生从临床现实环境、历史与科研前沿等不同角度了解学习的目标,因此可从医者的责任心和职业胜任力的角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从而有助于提高其课堂专注力与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多种素材的运用以及导课问题的设置也通过激发学生好奇心而驱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赵继新等,2019)。对于本研究中病例型导课(肺吸虫、细粒棘球绦虫、曼氏迭宫绦虫),由于所选病例涉及患者临床表现、病史、临床诊断结果与治疗方法等方面,且具有相应图片或视频的材料支撑,因此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寄生虫病临床病例,并且自然地与课程的核心内容“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及“防治”联系在一起,加上课尾的病例回顾,会明显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将寄生虫的基础知识联系到临床应用,从而提高其“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与之前文献报道实习课上进行“整合式病例素材”教学中学生的反馈相似(王振生等,2018);对于史料记载型导课(关于日本血吸虫),所选视频生动再现了血吸虫病这一“瘟神”对我国人民健康与国家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并结合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血吸虫和血吸虫病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全程听课都很认真,且课后还主动查阅了更详实的资料;对于科学研究型导课(关于弓形虫),学生观看所选材料——“被弓形虫感染的老鼠不再畏惧其天敌猫”后哄堂大笑,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对后面的主题内容始终保持兴趣,并且也能很好地理解该寄生虫“机会性致病”的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相比于其他调查内容,RBL对“科研兴趣的提升”并不高,这可能和科研素材占比较少以及学生对寄生虫学科的了解还比较粗浅有关,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此外,对“是否有助于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好评比例也略低,在未来教学设计中需要深入考虑。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索的富媒体导课(RBL)教学法能够在现阶段人体寄生虫学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理论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其效果优于传统授课模式。该教学法值得被推广应用,在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其他章节,甚至其他课程中,也可为建设优质线上、线下课程奠定基础并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包虫病寄生虫教学法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趣闻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