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祎,王继红,郭员志,王璋琳,王永乐
(1.平顶山学院医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2.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3.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9 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目前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相关研究显示,其基本传染数R0为3.77,传播效率非常高,且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面对高传播效率且救治难度大的新冠肺炎,人们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及各种心理问题[1-2]。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校园伤人、自杀事件逐年增多,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主要问题[3]。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延迟开学,经济遭受短暂性冲击,社会就业压力骤升,大学生将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张力系统[4]又称心理紧张系统或心理知觉压力,会引起一系列的认知行为反应[5-6],心理张力越小,个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越从容。心理反应包括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7],快速、有针对性地评估突发事件下特定人群的心理反应,有助于心理干预体系的构建。本研究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张力及认知行为反应的调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特征及不同人口学状态下的差异,为学校管理者及心理学家对大学生相关心理预警及干预提供参考与依据。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 年2 月—3 月选取河南省3 所公立大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通过全国普通高招的大学生。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本研究。
1.2.1 一般资料问卷 根据研究自行设计,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年级、专业等。
1.2.2 中文版心理张力量表 本研究采用中文版心理张力量表(Chinese Perceived Stress Scale,CPSS)了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紧张度与失控感。该量表为卡内基梅隆大学Cohen 等[8]于1983 年编制而成,中文版由中国台湾初丽娟教授[9]修订,共14 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 级评分,0~4 分分别表示从来没有、极少、有时有、经常有、总是,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张力越大。得分在0~28 分之间为正常范围;得分29~42 分表示压力有点大,提示注意自己的压力调适与减压;得分43~56 分表示压力太大,需要立刻寻求外在资源协助自己减压。
1.2.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认知行为反应量表 本研究采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理反应量表中的认知反应维度和行为应对维度了解大学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行为反应。该量表由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唐峥华等[7]编制。其中认知反应维度包含对事件的恐惧、战胜困难的信心、乐观面对3 方面内容;行为应对维度包含战斗行为、逃避行为和求助行为3 方面内容。两个维度共20 题。采用Likert 4 级评分制,1~4 分分别表示完全没有、有些、中等、非常明显。
本研究利用专业网络问卷软件生成问卷链接,经学校同意后,由辅导员使用微信平台将链接发放给大学生。为保证问卷的完整性,所有题目均设为必答题。为避免重复填写,后台设置同一账号、同一设备、同一IP 地址仅能填写1 次问卷。共收集1 132 份问卷,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29 份,有效回收率为82.07%。
将调查数据通过网络平台导入Excel,使用SPSS25.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不同人口学特征心理张力及认知行为反应的差异性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及方差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本研究共纳入929 名大学生,年龄17~33 岁,平均(20.67±1.73)岁。
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张力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组内分析:四年级与一、二、三年级有差异(P<0.05);护理专业、医学相关专业与其他专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1 大学生心理张力情况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学生心理张力差异性分析
在战胜困难的信心因子方面,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5),其他专业得分高于医学相关专业和护理专业(P<0.05);在乐观面对因子方面,其他专业得分高于医学相关专业和护理专业(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认知反应维度各因子得分比较(±s,分)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认知反应维度各因子得分比较(±s,分)
人口学特征对事件的恐惧战胜困难的信心乐观面对性别男女tP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FP专业护理专业医学相关专业其他专业文化程度FP专科本科居住地tP本省省外tP 8.99±2.76 8.71±2.51 1.17 0.240 8.60±2.53 8.82±2.37 8.87±2.61 8.75±2.54 1.15 0.320 8.55±2.62 8.63±2.36 9.01±2.58 1.67 0.170 8.73±2.32 8.75±2.60-0.13 0.900 8.76±2.50 8.68±2.73 0.39 0.700 6.77±1.55 7.10±1.23-2.25 0.026 7.12±1.17 6.95±1.39 7.02±1.35 7.04±1.28 1.34 0.320 7.05±1.29 6.80±1.53 7.21±1.15 5.15 0.002 7.05±1.36 7.05±1.28 0.01 0.990 7.07±1.28 6.97±1.32 1.01 0.310 7.98±2.36 8.16±1.91-0.84 0.400 8.26±1.93 8.02±1.95 8.04±1.2.03 8.12±1.97 1.52 0.220 8.13±1.97 7.08±2.10 8.39±1.97 4.07 0.007 8.12±1.97 8.14±1.98-0.13 0.890 8.08±1.97 8.37±1.99-1.83 0.070
在战斗行为因子方面,一年级得分与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逃避行为因子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P<0.05)。具体见表4。
本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读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仅有3.9%的大学生得分在正常范围内。46.4%的大学生需要注意自己的压力调适与减压,49.7%的学生压力过大,需要立刻寻求外在资源协助减压。进一步对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的心理张力差异性分析显示,大学四年级学生心理张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P<0.05);其他专业学生心理张力得分明显高于护理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P<0.05)。大四学生普遍面临就业压力[9-1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12-13],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降低人群接触的可能,从而有效切断病毒传播渠道[14]。与此同时,这些措施对社会资本流动、投资、消费产生巨大影响,进一步影响就业市场,毕业生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对事物的认知状况影响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护理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来讲,能够从医学角度获取关于新冠肺炎更为科学的认知。
表4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行为应对维度各因子得分比较(±s,分)
表4 不同人口学特征下行为应对维度各因子得分比较(±s,分)
人口学特征战斗行为逃避行为求助行为性别年级专业文化程度居住地男女tP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FP护理专业医学相关专业其他专业FP专科本科tP本省省外tP 14.33±3.56 14.55±3.10-0.40 0.690 13.68±3.43 14.60±2.84 14.55±3.02 15.51±3.13 8.95 0.000 14.55±3.04 14.14±3.39 14.41±3.21 0.86 0.430 14.36±3.23 14.45±3.15-0.33 0.740 14.43±3.12 14.42±3.34 0.04 0.970 5.54±2.17 5.95±1.81 0.28 0.790 5.03±1.90 5.05±1.85 4.92±1.87 5.16±1.88 0.59 0.620 4.95±1.86 5.30±2.09 5.03±1.80 1.73 0.180 5.08±1.86 5.02±1.88 0.37 0.710 5.03±1.85 5.04±1.98-0.07 0.940 3.63±1.60 3.52±1.40 0.76 0.450 3.46±0.08 3.50±0.09 3.53±0.09 3.69±0.11 1.11 0.340 3.51±1.44 7.62±1.48 8.53±1.40 0.27 0.760 3.45±1.49 3.56±1.41 0.68 0.360 3.56±1.41 3.42±1.48 1.18 0.240
认知反应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心态:恐惧、信心及乐观面对的程度。对事件的恐惧主要表现为“事情像别人说的那么可怕、感觉自己可能染上这个疾病、担心周围的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只能听天由命、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战胜困难的信心主要表现为“相信上下齐心可很快控制事情的发展、认为有关部门对该事件采取的行动十分有效”;乐观面对主要表现为“与其担心不如坦然面对、坚信大难过后必有后福、不会受到事情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面对困难和挑战,女性通常表现为更有信心解决问题[15],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类似。在疫情期间,女生对战胜疫情更加充满信心。此外,相对于医学相关专业和护理专业,其他专业学生对新冠肺炎本身的医学属性关注较少,更加关注政府对控制疫情采取的措施,并对政府的相关措施表现出信心。
行为反应指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应对方式:战斗行为、逃避行为及求助行为。战斗行为包括“对疫情进展情况的关注、相应的防护措施、设法了解事件的信息、为别人提供帮助、更加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安全”;逃避行为包括“不想谈论这件事、希望自己可以尽快离开事件发生地、饮酒/吸烟/多食/劳作等行为增多”;求助行为包括“想得到物资上的帮助、想得到安慰开导”。在对不同人口学特征在读大学生进行分析后显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疫情的战斗性行为水平偏低。分析原因可能为:大一学生具有放松感和紧张感同在、求知欲和厌学心共融、自主性与依赖性相随、没有目标而失去动力等特点,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讲,面临适应新生活、新环境等情况,对于大学新生活、学习方式的磨合和新的人生阶段的思考与各种情绪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关注。
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前提及保证。面对疫情,首先大学生应关注并正视自身的心理需求,必要时积极寻求心理辅导;其次,学校管理人员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张力和心理引导需求,同时注意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压力及认知反应的差异;同时,面对疫情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应积极搭建第三方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高效应、多措举促进毕业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