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倩,程 慧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由于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快速变化,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龄化规模越来越大,关注老年人生活质量、提高其生活幸福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主观幸福感是基于个人标准对个体生活质量做的总体评估,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指标,一般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也较好。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多数围绕大中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展开,不同学者不同时期所得结果也有不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人格特质、认知模式(主观因素)及人口学特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家庭生活等客观因素影响[1]。本研究对芜湖市社区老年人开展主观幸福感调查,以期了解中小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
本研究采用随机方便抽样法,2019 年7 月—11 月选取芜湖市某社区常住人口中60 岁及以上、自愿参加调查且无明显精神障碍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由4 名在校大学生担任调查员,均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统一培训后参加现场调查。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进行指导,帮助其完成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8 份,回收有效问卷200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15%。
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信息调查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子女个数、是否患有疾病等社会人口学特征;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锻炼频率等生活习惯特征。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中文修订版,该量表包含24题,分为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NA)、正性体验(PE)、负性体验(NE)4 个维度,采用3 级计分法。主观幸福感总分= PA-NA+PE-NE+24,总分在0~48 分之间,得分越高,被认为主观幸福感越强[2]。该量表目前在国内广泛应用于老年人心理卫生领域,被认为是测量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良好工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将调查资料数据输入电脑,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描述统计、t 检验和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
按照MUNSH 评分标准,≥36 分为高主观幸福感水平,≤12 分为低主观幸福感水平,介于二者中间是中等主观幸福感水平[3]。芜湖市200 名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以高水平居多,共169人,占比84.5%,中等水平31 人,占比15.5%,低水平0 人,见表1。
表1 200 名芜湖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体情况
结果显示,200 名芜湖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分为(40.99±5.48)分。不同人口学特征方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疾病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事后检验显示,文化程度为初中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小学及以下、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有配偶比无配偶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高;患有疾病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无疾病者。而性别、年龄、就业状况、子女个数不同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在不同生活习惯方面,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在是否吸烟、锻炼频率方面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1),吸烟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不吸烟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最高,显著高于不参加或者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习惯饮酒的老年人比不饮酒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略低,但二者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为进一步探讨各因素对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差异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疾病、是否吸烟、锻炼频率为自变量,对以上自变量进行虚拟变量处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通过比较标准化系数,各因素对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是否吸烟(-5.35)、是否有疾病(-3.44)、锻炼频率(2.30)、婚姻状况(1.79)、文化程度(1.52)。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锻炼频率呈正相关(P<0.05 或P<0.001),与是否有疾病、是否吸烟呈负相关(P<0.001)。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s,分)
表2 不同人口学特征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s,分)
人口学特征n MUNSH 得分t/F P主观幸福感总分性别年龄(岁)男女1.62 0.170 60~69 70~79 80 岁及以上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有配偶无配偶就业未就业不超过1 个2~3 个4 个及以上200 127 73 78 86 36 80 70 50 166 34 29 171 34 143 23 54 146 40.99±5.48 41.46±5.23 40.16±5.85 40.46±6.24 41.58±5.04 40.72±4.67 38.65±6.06 42.60±4.40 42.48±4.54 41.49±4.92 38.53±4.27 42.79±5.75 40.68±5.39 39.85±6.40 41.49±4.99 39.57±6.63 37.65±6.48 42.23±4.49 0.91 0.410文化程度13.71 0.000婚姻状况2.93就业状况1.93 0.004 0.060子女个数2.13 0.120是否有疾病是否-5.63 0.000
表3 不同生活习惯的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s,分)
表3 不同生活习惯的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s,分)
生活习惯n MUNSH 得分t/F P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锻炼频率是否是否经常-5.33 0.00 21 179 66 134 104 80 16 35.33±7.34 41.65±4.83 40.91±5.38 41.03±5.55 42.39±4.82 39.86±4.87 37.50±8.97-0.15 0.88偶尔不锻炼9.02 0.00
表4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主观幸福感水平高的社区老年人占总人数的84.5%,中等水平的占15.5%,无主观幸福感低水平的社区老年人。社区老人主观幸福感总分为(40.99±5.48)分,高于银川市老年人(35.57±10.00)分[3]、长春市社区老年人(35.78±8.81)分[4]、北京市养老院老年人(39.30±8.17)分[5]。这可能与本研究调查对象取样有关,本次调查时间为2019 年7 月—11 月,正值各地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切实感受到生活越来越好,可能会因时代背景对比原因,对当前的生活更加感恩,反映出较高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同时本研究中社区老年人多为离退休老年人,他们退休前均有稳定的社会工作,具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和心理适应能力。芜湖市作为发展速度较快的中小城市,曾多次上榜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芜湖市社区老年人所居住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精神文明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生活习惯的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显示,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在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是否有疾病、是否吸烟以及锻炼频率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 或P<0.001)。初中学历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其他学历水平老年人,这与张秀敏、王福兴等[4,6]关于“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越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在一些生活节奏较快的城市,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的提高,可用来调节身心的自我调整方法资源更多,但是相较于芜湖这样的中小城市,文化教育程度对于主观幸福感影响不明显,可能初中教育足以与其周围的生活圈子融合,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水平。有配偶的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无配偶老年人,这与张秀敏等[4]的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增加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有配偶的老年人无论是生活上的相互扶持、精神上的相互慰藉还是情感上的相互寄托,都比无配偶的老年人有更多的社会支持,表现出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患有疾病、吸烟、不参加或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要显著低于拥有健康生活方式、身体健康的社区老年人。身体健康是获取幸福的关键因素,拥有健康生活方式、身体健康无疾病的社区老年人对生活更有信心和期望,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感。本研究中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就业状况、子女个数、是否饮酒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也与部分已有研究有所出入[1]。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具有可塑性,也为当前现实生活中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干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各影响因素对芜湖市社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大小,患病情况、生活习惯(是否吸烟、锻炼频率)因素比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更能影响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这与当前“健康中国”倡导的健康生活方式实际相符合。积极搭建老年人交流平台,丰富社区老年人的生活,增加运动量,为其提供精神、生活各方面的社会支持,将是今后提高社区居家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点方向。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不断加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其营造温馨的老年生活环境,需要社会、家庭以及老年人自身共同努力。本次主观幸福感调查提醒社区工作者应积极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活动,倡导其加强自身锻炼,要多与老年人交流,丰富老年人的生活,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关爱,为其提供社会支持。
本研究主要选取芜湖市某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样本量相对较小,对于社区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也仅做了初步调查,对于老年人经济收入、具体身体疾病等方面尚未进行探讨,后续将扩大样本数量,增加芜湖市其他地区取样调查,同时将对本研究调查对象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跟踪调查,以期增加研究结果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