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利华,简 平,任 柳,黄国梅
(重庆护理职业学院,重庆 402763)
共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感知和体验,恰当的共情不仅能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概率,还可以有效防止攻击性行为的发生[1]。随着群众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强,共情对护理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还有利于提高病人就医的依从性和加速疾病的康复。护士高水平的共情能力有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减少护理差错和纠纷,降低护理风险,从而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同时还能避免护士情感的耗竭[2]。护理高职生是未来护理行业的主力军,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为了解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现状,为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依据,我们在2020 年1 月至2 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对部分护理高职生进行共情能力现状调查及培养路径探索,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重庆护理职业学院大一、大二、大三、毕业后半年护理高职生共2 159 名,基本情况见表1。共发放问卷2 159 份,回收有效问卷2 159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由学生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共情能力问卷两部分构成。(1)学生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来源、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情况等。(2)共情能力采用美国学者Davis 编制、我国台湾学者詹志禹等翻译修订的护士共情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for China,IRI-C)[3],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711,包括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4 个维度22 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法,“非常不恰当”到“很恰当”依次计0~4 分,其中第10 条为反向计分,总分0~88 分,得分越高,说明共情能力越强。
本研究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法及“头脑风暴法”,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发放通知,对参与此次调查的所有学生说明研究目的、意义以及填写调查问卷、参与活动的方式,通过蓝墨云班课投票问卷、头脑风暴栏目进行在线统一调查,在规定时间内结束调查,导出数据。
调查所得数据全部人工转录入Excel 工作表,采用SPSS 2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两组间变量比较采用成组t 检验,3 组及以上变量比较采用方差(F)分析,检验水准设定α=0.05。
从调查可以看出,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总分为(48.54±8.12)分,见表2。在个人悲伤维度,各年级得分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毕业后半年与大三、大二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与大一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点采择维度,各年级得分总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毕业后半年与大二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级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研究对象共情能力总体得分情况(±s,分)
表2 研究对象共情能力总体得分情况(±s,分)
维度得分最小值最大值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9.86±2.45 12.65±2.40 12.84±2.88 13.18±3.11 48.54±8.12 02004 20 20 24 24 84
表3 不同年级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比较(±s,分)
表3 不同年级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比较(±s,分)
注:与毕业后半年相比,aP<0.05;与大三相比,bP<0.05
年级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毕业后半年大三大二大一FP 9.51±2.51 10.19±2.29a 9.92±2.32a 9.77±2.58b 8.298<0.001 12.86±2.28 12.63±2.32 12.31±2.57a 12.64±2.50 3.293 0.020 12.63±2.85 13.05±2.84 12.86±2.84 12.79±2.97 2.297 0.076 13.11±3.02 13.31±3.08 13.17±2.96 13.12±3.28 0.591 0.621 48.10±8.26 49.19±7.69 48.26±7.86 48.33±8.54 2.267 0.079
从调查可知,不同性别护理高职生个人悲伤、观点采择、想象力、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情关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不同性别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比较(±s,分)
表4 不同性别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比较(±s,分)
性别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女男tP 9.90±2.41 9.51±2.75 2.128 0.033 12.72±2.33 11.88±2.95 4.699<0.001 12.88±2.80 12.50±3.66 1.741 0.082 13.29±3.00 12.10±3.90 5.130<0.001 48.79±7.81 45.98±10.41 4.623<0.001
由调查可知,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来源及家庭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8。
表5 不同年龄共情能力比较(±s,分)
表5 不同年龄共情能力比较(±s,分)
年龄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18 岁18~20 岁>20 岁FP 10.00±2.13 9.81±2.47 9.95±2.42 0.825 0.439 11.68±2.47 12.69±2.44 12.61±2.34 1.784 0.168 13.58±2.24 12.75±2.87 12.99±2.92 2.379 0.093 12.68±3.09 13.15±3.09 13.26±3.13 0.579 0.560 47.95±7.13 48.38±8.16 48.80±8.07 0.712 0.491
表6 是否独生子女共情能力比较(±s,分)
表6 是否独生子女共情能力比较(±s,分)
独生子女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是否tP 9.94±2.51 9.84±2.43 0.854 0.393 12.68±2.45 12.64±2.39 0.387 0.699 12.84±2.95 12.85±2.86-0.072 0.943 12.99±3.08 13.26±3.11-1.785 0.074 48.44±8.31 48.57±8.05-0.336 0.737
表7 不同来源共情能力比较(±s,分)
表7 不同来源共情能力比较(±s,分)
来源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高中中职tP 9.94±2.46 10.04±2.35-0.790 0.430 12.64±2.47 12.48±2.39 1.311 0.190 12.82±2.90 13.08±2.87-1.723 0.085 13.19±3.15 13.25±3.10-0.381 0.704 48.59±8.11 48.84±7.99-0.605 0.545
表8 不同家庭共情能力比较(±s,分)
表8 不同家庭共情能力比较(±s,分)
家庭个人悲伤观点采择同情关怀想象力总分农村城市tP 9.82±2.41 9.95±2.52-1.247 0.213 12.59±2.39 12.77±2.42-1.629 0.103 12.88±2.81 12.77±3.02 0.853 0.394 13.18±3.08 13.19±3.16-0.104 0.917 48.46±7.99 48.68±8.37-0.596 0.551
护理高职生作为护理专业人员的后备军,共情能力是其必备的一项专业技能,直接影响未来的护理工作质量及社会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下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总分为(48.54±8.12)分,远远高于国内类似研究[4]。究其原因,可能与这一代护理高职生第一次亲身经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又正值寒假期间,每天都在关注疫情变化及众多感人事迹,情感上的触动较大有关。在个人悲伤维度,毕业后半年的护理高职生反倒比在校的大三、大二护理高职生得分低(P<0.05),可能与这部分护理高职生已经历过临床实习或进入规范化护士培训阶段,对临床环境较为熟悉,产生懈怠情绪有关。在观点采择维度,毕业后半年的护理高职生比在校的大二护理高职生得分高(P<0.05),与毕业后半年的护理高职生经历了实习、找工作、就业等过程,与社会接触面扩大,逐渐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感受他人的心情、采纳他人的观点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女生的个人悲伤、观点采择、想象力、共情能力总分远高于男生(P<0.05);而同情关怀得分虽比男生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认为,共情能力的性别差异与个体自身的生理成熟有关,或与社会对不同性别角色的要求有关,女性的性别角色通常为关怀、照顾他人,这与共情直接相关,而男性的性别角色则以关注公平、公正为导向,与共情没有相关性,故女生较男生更为细腻敏感,移情、换位思考能力更强,能更加敏锐地感知并体验病人的感情波动及负面情绪[5]。另外,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男生在选择护理专业时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自卑的心理,归属感及职业认同度较低,导致其难以在病人身上投入更多情感,共情能力低于女生。不同年龄、是否独生子女、不同来源及家庭的护理高职生共情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可能因为这一代护理高职生虽然部分出生在农村、家庭有多个子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义务教育基本普及、网络技术不断增强、父母进城务工增加,城乡差异随之缩小,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情绪体验基本一致。
疫情防控是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堂最生动的思政课,这一代护理高职生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寒假,蔓延的疫情让其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焦虑不安,还有最美“逆行者”带来的温暖和感动,尤其是驰援武汉的多名医务人员中大部分是护士,在新冠肺炎病人救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护理高职生对专业的认同和追求。例如教师在开学前通过“头脑风暴法”在线了解学生对疫情的认识和感受,以便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专业认识,及时将抗疫精神融入备课过程。有的学生谈道:“那些最美逆行者深深打动了我,以后我要好好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次的疫情让我感受到医务人员是非常神圣的,我们既然选择了医学,就要用一生的忠诚和热爱去对待。”“虽然我不能像一线人员那样奋战,但我想说,那是我想成为的人。我愿意在学校夯实理论知识,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基础。”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对专业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作为教师,要精心组织集体备课与讨论,科学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与步骤,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热爱自己的专业,致力于人类健康事业。总之,目前护理高职生职业态度不稳定,缺乏坚定的专业信念,离职意愿高,共情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整体较为薄弱。大学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从学校教育开始加强对护理高职生的情感教育,培养积极情感。根据情感教育长期性、阶段性、反复性的特点,有目标、有计划地对护理高职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态度的稳定和专业信念的增强,共情、人文关怀等情感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职业可持续发展,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人性照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