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的策略与研究

2021-05-14 16:21陈秀婉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分析教育措施

陈秀婉

摘  要:攻击行为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伤害行为。儿童攻击行为有众多影响因素,准确了解它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矫正方法和措施,才能对症下药。在实施措施的过程中,逐步加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的行为逐步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从而实现转化。

关键词:攻击行为概述;影响因素分析;教育措施

小学阶段的儿童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冲动,因此,攻击行为常有发生,是儿童身上一种经常发生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对攻击者与被攻击者双方都有很大的伤害,受攻击儿童常会情绪抑郁、感到孤独、注意力分散、成绩下降,甚至导致逃学、严重的会导致自杀。而对攻击者而言,经常攻击他人会造成以后的暴力行为。因此,如何通过多方面的配合教育,加强攻击型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的管理与控制能力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从而实现转化,是我们德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方向。

一、攻擊行为概述

(一)攻击行为概念

攻击性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等情绪,对突然、自身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包括言语攻击和身体攻击。

(二)攻击行为主要表现

学生的攻击行为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言语攻击,二是身体攻击,三是损害他人财物。语言攻击是指通过取笑、讽刺、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恶意造谣中伤他人;身体攻击是指用自身身体某些部位,或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损害他人财物是指用暴力抢走他人东西。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因素分析

(一)个体心理原因

儿童攻击行为由多方面的原因引发,个体心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经研究发现,攻击型儿童的移情能力普遍较差,在不明确别人行为的动机时,很多会做出充满敌意的归因,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容易产生愤怒情绪,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当遇到问题时,更多会采取攻击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父母行为影响

有研究直接显示,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态度、家庭环境和自我意识关系密切。如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无原则地宽容和肯定,导致孩子较为自私、蛮横、缺乏责任心、自我为中心,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攻击性行为;专制型父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发生问题时缺乏沟通引导,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管教,随意体罚。父母的错误示范,这都会给孩子会造成一种错误信息:攻击、暴力等行为是解决问题的好形式 而这些信息,也会增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三)网络及影视影响

中小学生的自制与网络及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也产生很大影响。儿童接触的主要传媒是手机和电视,网络中的暴力性场面,无疑为儿童提供了攻击样板,使儿童不知不觉地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针对攻击型的学生,如何调动多方面的力量从多方面对症下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措施加强其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让他律变为自律,并实现转变呢?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教育措施

1.家庭教育指导——让家的教育更科学

孩子的种种过激行为的产生,有时很大原因是因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失误,所以,要使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得要从家庭入手。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相比成人来说,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特点和长处,并根据孩子的特点,开辟一小块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提供娱乐器具和书籍等供孩子选择,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等,增加运动量,消耗儿童过于旺盛的体力和过剩的能量。尽可能避免电视、电影、游戏等暴力行为的刺激。

其次,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有些儿童之所以出现攻击性行为,是因为缺乏合适的自卫能力,缺乏表达自己愿望的能力,甚至有些敏感、防御过当的孩子。因些,父母就应帮助孩子拓宽交往范围,教给一些交往技巧,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最后,适时采用暂时隔离法。当儿童试图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要求或目的时,父母绝对不可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宁让孩子得到满足,这只能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建议要适时采用暂时隔离法,对他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等他出现合作性行为时,给予奖励。

二、情绪渲泄——及时宣泄负面情绪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体会到挫折、烦恼等负面情绪,小孩也是如此,而这种负面的情绪更易诱发有行为障碍孩子的攻击行为,此时就需要合理地引导,让孩子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以避免出现孩子把不良的情绪迁怒到其他人身上,出现攻击的现象。

因此,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要选择适宜的场合,教给一些控制情绪的方法,引导孩子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如:当情绪不稳定时可以让孩子大哭大叫,可以听音乐,画画,进行一些运动如慢跑、游泳,还可以找个人说说话,让不良情绪得以发泄;或者可根据孩子的情绪易受环境影响的特点,通过游戏来转移孩子的不愉快、压抑的感情。

三、角色换位——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角色换位是指个人在心理上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设身处地地从交往对象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一个善于进行角色换位的人在交往中会善于领会对方的意图、愿望,顾及对方的需要和利益,理解对方的人生经历和人生追求,从而和对方形成强烈的感情共鸣。

因此,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选择角色互换疗法,可让孩子体会对攻击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的忧虑不安之情,培养孩子的爱心与同情心。如:利用偶发事件,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提高自控意识与能力;或为孩子设置一些模拟游戏,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让孩子体会到攻击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快与伤害,如果孩子有深刻的体验,那么孩子的自控能力也会随之加强,攻击行为会骤减并慢慢消失。

四、榜样示范——利用表率潜移默化

儿童最擅长于模仿,教师与家长,甚至是同学的言行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特别是老师和家长更应该起榜样作用,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在同学方面,家长与教师要为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发现榜样,发现“榜样”的魅力所在,顺其自然地对出孩子产生影响,而不是粗暴强硬地以牺牲孩子的自尊为代价拔苗助长。

如我在教育班中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小凯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与班里的小李同学关系比较好,小李同学不仅成绩好、纪律好,篮球也打得很好。于是我动员小李去帮助他,安排小李跟他同桌,督促他学习,并在课余时间与他切磋篮球。由于在心理上已经接受了小李,小凯慢慢地不再怨恨优生,并懂得去学习别人好的方面。

攻击性行为在小学生身上是经常发生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这种行为,要全面认识并且积极引导,不要极力强迫制止和指责。适时、适度、适量地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干预,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译本,克斯特尔尼克(美),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9年.

[2]《学生管理的心理学智慧》,迟毓凯,华东师范大家出版社,2012年.

[3]《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张蔚,青少年研究,2006年.

(作者单位:潮州市枫溪区枫溪小学,广东   潮州   521000)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分析教育措施
集群背景下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风电场工程建设全过程造价影响因素分析
薪酬激励对员工满意度影响问题的研究
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水稻生产中的要素投入粗放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省煤炭物流发展与动态联盟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浅谈中职学生的现状及教育措施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高校科技产出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与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