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蒲昊 王明忠 刘团江 郝定均
(1.西安济仁医院,陕西 西安 710300;2.西安市红会医院,陕西 西安 710054)
脊髓栓系综合征属于神经功能障碍与畸形的综合征,绝大多数脊髓栓系综合征晚期可出现脊柱侧凸现象,临床通常选择手术方式进行干预,既往以终丝松解术较为常见,但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研究[1-2]显示,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的效果更为明显,可有效减低患者脊髓的张力水平,防止严重并发症产生,同时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为预后提供保障。本文主要探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运用于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中的价值。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58例脊髓栓系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5~63岁,平均(35.12±2.36)岁,病程3~16年,平均(10.89±1.30)年;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14~65岁,平均(35.77±2.14)岁,病程4~17年,平均(10.55±1.26)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研究组采用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患者取俯卧位,全麻,沿棘突双侧骨膜下剥除骶棘肌。在患者L1~5双侧椎弓根置入一枚椎弓根螺钉。选择咬骨钳清除L1/2棘突间韧带与韧带上下棘突止点位置的骨质,同时利用骨刀清除患者L1下关节突与大部分L2上关节突,切开L1/2中间的黄韧带,对椎管执行充分减压操作,防止压缩后皱褶的黄韧带对神经组织进行压迫。另外在一侧完全暴露L1/2椎间隙与横突,利用弧形骨膜剥离子使椎间盘纤维环侧壁完全暴露,打开椎间盘纤维环,清除患者的锥间盘组织。对侧给予同样操作,并选择夯实器将后纵韧带、正后方纤维环压在椎间隙,利用髓核钳取出。针对L2/3、L3/4、L4/5节段的处理方式与上述相同,并在双侧放置连接杆,并缓慢对各节段间进行施压,直到后方L1~5棘突相交,最后给予后方植骨,并逐层缝合结束手术。对照组采用终丝松解术,术前利用MRI明确病灶具体位置,将终池末端硬脊膜囊作为中心,并在电生理监测下明确终丝、马尾神经的部位,判断无误后切开患者硬脊膜内终丝,切开硬脊膜外终丝,并给予松解操作。手术期间给予电生理监测,直到肌电暴发或者维持性肌电活动增强时即可停止刺激。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测定所有实验对象的膀胱残余尿量、逼尿肌漏尿点压、膀胱顺应性、膀胱安全容量,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QOL)调查,同时观察椎管内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粘连再栓系、尿潴留、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QOL评分:每项总分60分,<20分生活质量极差,差20~30分,一般31~50分,良好51~60分。
2.1尿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膀胱残余尿量、逼尿肌漏尿点压低于对照组,但膀胱顺应性、膀胱安全容量高于对照组(t=15.877、6.027、12.659、18.600,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变化的比较
2.2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发生椎管内感染、医源性神经损伤、粘连再栓系、尿潴留、脑脊液漏的例数分别为,研究组1例、0例、1例、1例、0例;对照组1例、1例、0例、1例、1例。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与对照组的1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QOL评分变化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食欲、精神、睡眠、日常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t=10.006、12.541、14.318、9.809,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QOL评分变化的比较分]
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中对患者腰段脊髓进行均匀的轴向减压,与常规手术相比,减压范围明显扩大;同时对神经根进行松解操作,有效防止矫形期间神经根受到损害;最后手术期间对椎间盘、后柱结构进行有效切除,从而对侧凸进行矫形处理[3-4]。临床多选择尿流动力学对患者尿路功能进行评估,经检查可直接反映患者膀胱功能改变[5]。研究[6]显示,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的效果更为明显,不仅能够改善脊髓牵拉情况,同时对患者脊髓进行大范围减压,有效防止不必要并发症产生。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膀胱残余尿量、逼尿肌漏尿点压低于对照组,但膀胱顺应性、膀胱安全容量更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脊柱均匀短缩脊髓轴性减压术能够减轻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现象,为早日病情恢复提供保障。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与对照组14.29%,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食欲、精神、睡眠、日常生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可促进患者膀胱功能恢复,预防严重并发症产生,同时提升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