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取向。这就呼唤教学活动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课堂充满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那么如何构建和谐课堂,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 做好预设,把握生成
教师要备好课,明确课文的教学目标,弄清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主旨,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分析教材、领悟教材。考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再根据学生在课上表现情况对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难点及时诱导、点拨,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同时该准备的教具一定要准备,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张卡片、一朵小红花往往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记得教学一年级《比尾巴》一课,当教学生字词时,一位学生突然冒出“老师,您错了。‘巴在生字表里标了声调,在课题上,没有标声调,为什么?”我立即停下来,表扬他说:“你观察得真仔细,提得问题很好!同学们看过来,‘巴字很有趣,单个字出现时读本音‘bā,与‘尾字交朋友时,要读轻声‘ba,‘wěiba不标调!”。因为有了这次深刻的生成教学,在以后出现的关于“漂亮、窗户”等等这些生字变音问题,学生就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很快就解决了。
正因为上课之前我不仅认真钻研了教材,而且还考虑到学生在此處会有疑问。可以说我既做好了预设,又善于把握“生成”资源。这个教学环节是“有效”、甚至“高效”的。
二、调动兴趣,激发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引入,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生活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设疑引趣等。如我教学《我多想去看看》一课时,我这样引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有的同学说:“去过”,有的说“没有”。 “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北京游玩呢?”大家迫不及待地说:“想”。“那么北京都有哪些建筑物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有的说天安门,有的长城,有的说故宫等等,“那今天就和老师到北京看看”,这样很好的导入了课题。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解放学生,妙用方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学习是一种由外到内的吸收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或画出来、演出来,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第二,妙用肯定和奖励、竞争的方法。奖励具有促进的力量,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适度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竞赛可以采取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与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
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和谐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发展的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对话和体验遥相呼应的课堂。我们必须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共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