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奎
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自居,《礼记》、《论语》、《周礼》等经典古书,无不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为人处世之道,在注重礼仪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与人为善,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高中生通过学习这些文化经典,感受古哲圣贤的仁义友善,体会字里行间的魅力与情怀。正如“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在通过知识传承的同时,更是一种文化的感染、精神的发扬!莘莘学子学习经典文化,不断提高个人的内在素养,做一个心有温暖,仁义友善之人!
生活中处处需要友善,友善是阳光散发出道道耀眼的光芒温暖人们的平常心。友善地对待他人,友善地对待自然,友善地对待社会,一切都会变得亲近而和谐。有一则小故事则是友善的生活诠释:一天,太阳和风争论究竟谁比谁更有才量。风说:“你看下面那个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完后,便使到儿向老人吹去,想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它越吹,老人将外套裹得越紧。后来,风累了,没力气再吹了。这时,太阳从云的背后走出来,将温暖的阳光撒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就开始擦汗了,并把外套脱了下来。于是太阳笑着对风说:“其实,友善所释放的温暖比强硬更有力量。正是太阳懂得友善对待别人,才使它赢了这场比赛。故事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却令人深思!面对同一件事,以两种不同的态度来对待,结果便会迥然不同。太阳能比风更快地让老人脱下外套,说明友善的态度更能温暖人心,更能感动对方。使其渐渐改变敌对的想法。这是一味地咆哮和猛烈攻击等强硬行为所望尘莫及的,很多时候,用强硬解决问题,往往會一无所获,但若用友善取而代之,最后则会令你喜出望外。
人与人之间相处,待人处事就像照镜子一样。只有以友善待人,别人才会友善待你,“友善”和“温和”就像一个快乐的人照镜子一样,而“愤怒”与”暴力”就比如是一个沮丧的人照镜子,前者会使你备尝幸福的滋味,而后者会让你远离幸福的港湾。友善是金,带给你幸福;友善,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础。这要从历史上一则真实的故事说起:大清康熙年间,曹姓在丰润县城是第一大户,为了垒一堵墙,和隔壁老谷家常打架。谷家说曹家多占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曹家的。两家互不相让,争持不下,同时告到衙门。县官一看是这两家,知道是刺头儿不好剔,因为两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想管无法管,想断不敢断。无奈使了个缓兵之计,说:“眼下我公事太忙,过个半月十天的再给你们断吧。”曹谷两家没办法,也只好各自回家听传。县宫回到后堂,急忙给在京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别写了书信,请求各自出面调停调停。曹大人接到书信后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为官,又是同乡,为了一尺墙伤了两家的和气也太寒碜了。”因此急忙提笔给家人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一尺墙,让给他人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给家中写了应该“礼让”的书信。两家接到书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让一尺,留出一条胡同,起名“仁义胡同”,供众人走路。
这则故事很有启发意义:友善是沟通的桥梁,是信任的基石,它能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它会让生活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其实我们每个人彼此都需要友善的温暖,感情的温馨,却又常常用无端的猜疑将满腔的好感冰封在挑衅的语言中,虚伪的举止中,在坚硬的假面具背后。其实,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友爱,那么必定会赢得共鸣,使你从中感受到温馨,并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史记》中的“将相和”对此进行了恰其如分的阐释与解读!渑池之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忍无可忍,并且扬言挑衅。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甚至刻意回避。基于此,蔺相如的门客不解而辞行,不得已,蔺相如才道明心声,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相比谁厉害?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怕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这段话义正言辞,发人肺腑,傲气的廉颇负荆请罪,化解二人的矛盾,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至此二人成为生死之交,千古流传。世界上最强大的不是坚船利炮,不是利剑大刀,而是一颗友善的心,因为友善能使人体会到尊重和温暖。
友善待人处事,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它能体现个人的内在素养,更能反映社会、国家所存在的问题。更是民族素质的真实写照。作为高中生身处新时代,应将待人友善的处世之道牢纪在心中。在社会中与人为善,积极帮助他人,体谅他人,宽待他人,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心中,身在校园致力于个人价值的提升,将来才能投身国家建设的事业中,为国奉献、为国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