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云,武恒双,李志丽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妇科,河南 郑州 450052)
不孕症指女性无避孕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孕。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日趋上升,已被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为仅次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1]。不孕症的诊断和治疗是复杂、漫长的过程,由于其治疗过程的复杂性和结果不确定性,被认为是婚姻持久性的主要威胁[2],大多数不孕症患者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抑郁及焦虑心理障碍[3],不良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妊娠结局[4]。感恩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反应状态,不仅可消除负面情绪,还能构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本,帮助个体有效地提升整体生活评价、社会适应能力和幸福度水平[5]。因此感恩对增强心理应对能力、减少负性情绪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探讨感恩干预对不孕症患者负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11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病区的不孕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感恩情绪干预。纳入标准:(1)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次研究;(2)无精神疾病、认知和意识障碍,可进行正常沟通;(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能够进行正常的阅读、书写和朗读;(4)已婚未育。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7.84± 6.36)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37例。观察组年龄24~38岁,平均(29.14± 5.29)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中专19例,大专及以上31例。2组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研究会批准。
1.2 常规健康教育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检查化验的注意事项、用药指导、疾病相关知识教育、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全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耐心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状况,热情主动服务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3 感恩干预
1.3.1 人员准备 从临床工作≥5年的护理工作人员中,选取5名富有沟通技巧的护理人员组成感恩干预团队,主要负责对观察对象实施感恩情绪干预4周,具体内容:感恩记录、感恩沉思和表达感恩行为[6]。由2名研究人员专门负责随访记录工作,另外3名负责干预过程中的感恩记录、感恩沉思和表达感恩行为的具体感恩指导工作。课题实施前对这5名干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在干预和随访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出院患者每周五进行电话随访1次,每次20~30 min,督促感恩情绪干预的落实。
1.3.2 感恩记录 鼓励患者通过写日记、微博、录音等方式记录一些关于感恩的格言诗句,感恩团队成员每日与患者进行深度沟通交流1次,耐心听取患者关于感恩的想法和体会。指导患者体会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感恩事件并记录下来,如:“今天我想感恩的人是谁,因什么事情让我想感恩?”,责任护士负责每日督导检查记录内容,并指导患者记录相关感恩内容。
1.3.3 感恩沉思 鼓励患者每日阅读积极向上的书籍,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爱的教育》;感恩系书籍《感恩爱情》《感恩父母》《感恩兄弟姐妹》;观看传播精神力量的大型电视类节目如《感动中国》《榜样的力量》等。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沉思15~30 min,沉思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和人,如学生时代老师的教育之恩,为人父母的养育之恩,工作中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夫妻间爱人的照顾之恩,引导患者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要用爱和感恩去经营创造,大至国家、民族、社会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亲朋、好友间的小我之爱,鼓励患者用感恩、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患者对生活的积极性。
1.3.4 表达感恩行为 鼓励患者对生活工作中的细节多表达一些感恩行为,如:对医生护士每次查房时表示温暖的问候“您好”;每次治疗或检查后对医务人员道声“谢谢”;对父母、爱人的每日照顾说声“您辛苦了”;对朋友的关心和看望采用拥抱、道声“谢谢”或送些表达感谢心意的小礼物等;对远方亲人的问候和帮助发条表达感恩的微信;生活工作中尽己之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处处营造感恩生活的氛围。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抑郁 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7]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该量表由Hamilton于1960 年编制,由24项组成,评分标准为:总分<8 分为正常;总分8~17分为可能存在抑郁症;总分18~24分,则肯定存在抑郁症;总分>24分为严重抑郁症。其应用信度(r=0.88 ~ 0.99)及效度(r=0.92)均较好。
1.4.2 焦虑 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8]评定患者的焦虑症状。HAMA 由Hamilton于1959 年编制,可用来评价焦虑和抑郁障碍患者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各种药物、心理干预效果的评估。该量表共有14 项,评定方法采用0~4分5级评分法,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2分为中等,3分为重,4分为极重。根据我国量表协作组提供的资料:总分<7分,代表没有焦虑症状;7~13分,代表可能有焦虑;14~20分,代表肯定有焦虑;21~28分,代表肯定有明显焦虑;总分≥29分,代表可能为严重焦虑。
1.4.3 幸福状态 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采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 (Memorial University of Newfoudland Scale of Happiness,MUNSH) 评定患者的幸福状态。该量表由Kozma和Stones研制,中文版信效度良好,已在我国老年群体中较广泛使用[9]。量表由24 个条目组成,各有5个条目分别反映正性、负性情感,各有7 个条目分别反映正性和负性体验,对每个项目回答“是”计2分,回答“不知道”计1分,回答“否”计0分,分数越高幸福度状态越好。
1.5 数据处理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2组患者HAMD、HAMA和主观幸福感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HAMD 和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2组患者HAMD 、HAMA及主观幸福感评分比较分)Table 1 HAMD, HAMA and MUNSH scores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points)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不孕症患者占已婚育龄夫妇的10%~12%[10]。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此类患者承受社会、家庭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包括婚姻不确定感、遭受虐待与侮辱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焦虑和抑郁是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11],人类的生殖过程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12],过度的抑郁和焦虑可导致女性激素水平紊乱,而致女性发生不孕,进一步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13],如此恶性循环。因此,不孕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关注不孕症患者的负性情绪和主观幸福感显得非常重要。
感恩指个体用感激情绪回应他人的帮助或恩惠而使自己获得积极体验的一种人格特质,有助于增强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6],能让人关注和欣赏世界上的积极事物。提升个体的感恩水平可有效增加个体体验积极情感的频率,进而促进个体的生理健康[5],并且获得感恩干预的个体生活满意度更高,能够更加积极乐观地评价自己的生活,促进个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14]。研究也表明,感恩对个体幸福感具有独特的、正向的预测作用[15]。因此,本研究以提高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为目的,对不孕症患者应用感恩干预。
感恩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热点,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感恩情绪干预也随之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护理中。李静等[16]报道:感恩干预能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感恩水平,有利于血压控制,提高治疗效果。另有学者研究指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感恩干预,可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17]。目前,国内常见的感恩干预主要以感恩课和感恩教育的形式为主[18-19],本研究通过对不孕症患者采取感恩记录、感恩沉思、表达感恩行为干预后,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HAMD、HAMA及主观幸福感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感恩干预可以使不孕症患者呈现积极的情绪状态,从积极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病情,提高对自身疾病的分析批判能力,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能够用积极的情感去配合治疗,心理应激能力提升,疾病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缓解。同时,表达感恩行为干预也让患者更加珍惜与感激自己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充分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强化了自信心和自尊心,珍惜感和幸福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的社会、心理等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感恩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心理及社会健康。本研究提示,感恩情绪干预从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实施表达感恩行为、感恩记录、感恩沉思等方法,能够充分调动不孕症患者的生活积极性,乐观地面对生活,改善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不孕症患者实施感恩指导,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