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报》音乐资料中与京剧相关的若干名称阐释

2021-05-12 12:21李晓春文晟
音乐生活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剧歌舞京剧

李晓春 文晟

20世纪上半叶,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下,学术氛围空前活跃,戏曲改良即是其中的热点话题。这一时期众多报纸杂志刊登的与戏曲有关的各类报道中,“戏曲”“传奇”“杂剧”等传统提法与“国剧”“戏剧”“新戏”“旧戏”等名词争相出现。当时的剧坛霸主京剧,相关名称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管窥《锡报》音乐资料中与“京剧”相关的说法,包含了“戏曲”“戏剧”“旧剧(戏)”“新剧(戏)”“歌”“歌舞”“皮黄”“京调”“平剧”等称呼。这些名称在不同情境的描述中,其所指代的涵义也各有所异。

一、“戏剧”与“戏曲”

“戏曲”一词,从元代陶宗仪所撰的《南村辍耕录》中第一次出现以来,发展到近代,一般指的是带有中国本土色彩的、“以歌舞演故事”的舞台综合表演形式,包括了昆剧、京剧、其他地方戏剧种等。清末民初,西洋话剧传入中国,在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兴起,对传统戏曲特别是京剧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戏曲改良运动由此在全国各地兴起。大量杂志纷纷刊载学者们的评论性文章,就中国戏曲的“新”“旧”问题展开多角度、全方位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把话剧表演与“戏曲”概念区别开来,学者们称这种新兴的表演形式为“戏剧”,或称“文明戏”、“新戏”,与之相对应的“旧戏”和“旧剧”等称呼则指代的是中国传统戏曲。随着时间的推衍,以及话剧对戏曲从表演形式到剧目创作等方面的多维影响,“戏剧”一词所涵盖的范围逐渐扩大,成为包括中国传统戏曲和新兴的话剧等表演形式的统称。

《锡报》是近代无锡报刊中存续时间最久的报纸,在对这份报纸的音乐资料进行全面梳理的过程中,笔者选取了其中最为突出的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述略[1]。《锡报》文献资料中涉及的传统戏曲种类有京剧、秦腔、昆曲、滩簧、天津梆子和评剧等,其中京剧方面的资料无论从数量、类型、内容的涉及面都是其他剧种所不能企及的。通过对这些资料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锡报》刊登的相关资料中,大部分“戏剧”一词主要指代的是“京剧”,该词在栏目、题目、文章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如1934年秋季创刊的《戏剧特刊》栏目刊登了大量的剧评家对京剧历史、角色行当、剧目、表演等的评述文章;1927年1月3日署名为一厂所撰的《戏剧小言》一文,作者专门阐述了角色中关于“丑”的定义、来源、历史和分类;1929年10月26日开始,小可撰写的《论最近十年戏剧之变革》一文连载三日,内容涉及了皮黄的起源以及程长庚、汪桂芬、谭鑫培、孙菊仙等剧坛泰斗们在京剧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成就;1927年3月1日老梅撰写的《随便谈谈》一文中,开头即为“戏剧中之西皮二黄,本为鄂调”。

关于“戏曲”的说法,比较突出的是1932年10月23日,《锡报》刊登的名为《戏曲》的创刊号。其中《锡报》主编吴观蠡以《戏包袱》为题作序,《卷头语》表述了鉴于京剧不仅是自娱和消遣的工具,还承担着开发心智、参与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因此此次创刊的宗旨是:改良戲曲、辅助教育;另有描述辛社票友赴常州参加会串活动的《辛社赴常会串记》,以及强调度曲必须识工尺谱与加强五音四声研究的《度曲琐言》等文章。

二、“旧剧(戏)”与“新剧(戏)”

清末至民国时期,“旧剧”一词通常指传统的未经改良的京剧。在《锡报》的相关资料中,这一词语有时出现在文章标题中,如《锡报》1921年5月初连载的《旧剧杂谈》一文中,作者非禅回顾了京剧发展的早期概况,内容包括了梨园行的宗庙、出身、规矩等内容;“旧剧”一词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内容中,如1934年11月21日绿苹所撰的《戏剧拾零(上)》一文,开头就为读者开门见山地介绍了“旧剧中之《坐楼杀惜》,为须生贴旦之做工重头戏。”再如1927年12月30日的《甘露小学恳亲会纪》一文中,记述了无锡甘露小学开展校园游艺活动时的盛况,认为学生所唱的《黄金台》《定军山》等“旧剧之感人甚矣哉”。

20世纪初,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剧目、唱腔、舞台表演改革创新后的剧目一般都属于“新剧”的范畴。如近代京剧名家、京剧改良先驱汪笑侬在“辛亥革命”时期,结合现实编写的《瓜种兰因》《骂天》等京剧时装新戏;上海潘月樵、夏月珊、夏月润三兄弟等人,革新编演的《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题材的时事新戏等。在这个过程中,不同于传统京剧的“海派京剧”应运而生,其后在麒麟童(周信芳)等人的进一步继承发展下,海派京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向周边城市辐射。听京戏、看京剧成为江南一带市民阶层继昆曲、滩簧、评弹后,又一个喜闻乐见的娱乐休闲方式。

近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文化界引发了一场“旧剧改革”的大讨论,剧评人纷纷在报刊发表相关文章。“新剧”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锡报》资料的行文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1926年9月24日,霞明所撰的《新世界的戏剧》开头写道:“新剧京戏,杂以电影,名之曰连环戏;新剧加以京腔,谓之歌剧。”1927年2月7日,《锡报》“小报告”一栏,登有“新世界改演男女新剧,女演员新聘于摇琴、王秀英、李月影等”信息;同年10月18日的《剧场消息》的小标题则为“新世界开演新剧”。1928年5月8日,奇卿所撰《中山小学恳亲游艺会记》一文里提到了“新剧《英雄血》《哀鸿劫》”等剧目;同年5月14日,小世界游戏场的演出广告中,打出了“特聘申江特等文明新剧家来锡开演醒世新剧”的字样。另有1921年6月21日至25日“剧谈”专栏《我的新剧话》一文中作者谈到了文明新戏的继承和发展问题。

三、“歌”与“歌舞”

就《锡报》文献资料中所呈现的关于“京剧”的称呼来看,除了“旧剧”“旧戏”等外,还较多地采用了“曲”“歌”“歌舞”这些称呼。前两者主要指京剧的演唱内容,后者则着重于京剧的艺术综合性描述。如1923年1月16、17两日《锡报》刊载的《新年中和听歌记》一文,记述的是作者侯疑始在新年里到中和剧院观看王瑶卿之《长坂坡》、谭小培之《南天门》等名剧的所见所闻;1923年1月23日《歌场闲话》一文,记述了作者梦栩观赏余叔岩之《击鼓骂曹》的过程;1927年12月27、28两日连载的《丁歌拾零》一文中,作者含凉记述了苏州丁社在青年会彩排时,社员丁春斋饰《捉放》之曹操、《空城计》之司马懿,许剑芙扮《珠帘寨》之李克用、严仲尧扮《玉堂春》之苏三等剧目角色的场景;1928年8月1、2两日连载的《庆升闻歌记》描述了记者小可在庆升戏园观看京剧表演的所见所闻;1929年4月8日《闻歌偶记》记述了《锡报》主编吴观蠡在清明时节与票友开展京剧雅集的概况;1929年12月8日《海上聆歌记》中,记述了上海大新舞台高庆奎之全本《浔阳楼》、大舞台金少山之《刺王僚》、胡碧兰之《玉堂春》、马连良之《定军山》的表演概貌;1934年12月14、15日彤云所撰《怡乐堂闻歌记》,记载了北平名票王颂忱于12月12日到锡后,与观蠡室平剧研究会同人的会唱情况;1936年3月24日《歌坛新语》,描述了高百岁在《一捧雪》中演唱的场景;1936年4月5日《闻歌偶语》,则归纳了名角李万春演唱特色;1936年5月9日《听歌随笔》,为作者谭迷在中南大戏院观赏京剧后对主要角色演唱的评述;1936年5月28日《旧都歌坛一瞥》,是原海上报界的俞逸芬去北京铁道部对警总局担任秘书一职后,致《锡报》主编吴观蠡的一封书信,信中谈及其在北京观看京剧的一些记闻;另外,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剧评家张肖伧经常为《锡报》的戏剧特刊栏目撰稿,他的《闻歌琐录》中对吴彩霞、胡素秋等京剧演唱做出了相关的评述。

“歌”一词除了指代“京剧”外,还包括其他用嗓音演唱的艺术形式,如1926年12月11日至17日连载的《听歌小记》中,“歌”包括了京剧、昆曲、梆子、广东小曲、日本歌曲、西洋歌曲等范畴的相关内容。1927年9月7日、8日连载的《星歌星舞记》中,“歌”一词则包含了粤曲、儿童歌舞曲、京剧等艺术形式。

“以歌舞演故事”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对中国戏曲艺术特征高度概括的名句。如1928年7月,坤伶潘雪芳在无锡庆升戏园演出,其出色的青衣兼花衫表演,使戏迷写下了“清歌妙舞风流绝”的诗句,并刊登在了当月2号的《锡报》四版上。“歌舞”一词有时主要指代儿童歌舞曲和成人歌舞。如20年代《歌舞小志》中,描述了暑期同乐会中八校学生表演《三蝴蝶》《落花流水》《春晓》《麻雀与小孩》等歌舞的盛况;1928年2月3日,《新岁歌舞记》中,描述了无锡旅沪学生同乐会表演的歌舞《可怜的秋香》《因为你》《雨丝风片》等场景。1928年1月6日的《歌舞一瞥记》中,“歌舞”一词有了更广的涵义。文中这样记述:“歌舞始于秦汉,盛于唐宋,近则有梅兰芳,此乃中国古式之歌舞;游艺会歌舞活泼可爱,乃西式歌舞”。这里的“歌舞”,包含了中国古典乐舞、中国戏曲和西洋歌舞。

四、直接使用“京剧”一词

自“京剧”一词首先出现在1876年农历二月七日的《申报》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名称逐渐在报刊使用开来。从《锡报》文献资料来看,直接使用“京剧”一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京剧”一词直接在文章的标题中出现,另一类是出现在文章的内容中。前者的数量相對较少,如1927年11月26日《东吴之京剧热》一文,描述了东吴大学有白话剧社,京剧盛行之际,丁社和菊社都专研京剧了。后者如1927年5月20日,“小专电”栏目记述“聚乐第一台复业演京剧”。1929年11月10日《崔金花破涕为笑》中,开头这么记述“公园国展京剧,自崔金花登场,观众精神为之一振”。1930年2月15日,《清歌妙曲度元宵》中,记述了天韵社曲友华雁臣家雅集的活动盛况,内容有昆曲和京剧演唱、琵琶弹奏等;另有1930年2月22日,酸枣在《天韵社觞咏后记》中,记述了元宵节雅集之际,曲友们除了演唱昆曲外,所唱京剧剧目有《洪洋洞》《状元谱》《乌盆记》等。又如1930年3月31日的《荀慧生之临别纪念》中,记述了荀慧生受上海大舞台之聘,于3月24日告别演出之际,表演京剧全本《十三妹》的盛况。

综上所述,由《锡报》所呈现的音乐资料来看,关于和京剧相关的若干词汇,说法繁多,含义略异;这些称谓主要出现在文章的标题和内容中,其中“歌”的涵义相对更为广泛。这些不同名称的并置出现,从一个侧面也力证了京剧在近代繁荣发展的景象。

注释:

[1]李晓春:《〈锡报〉音乐资料研究述略》,《音乐生活》2020年第10期,第64页。

猜你喜欢
新剧歌舞京剧
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进藏西人眼中的藏族音乐与歌舞
赵宝刚新剧《特工任务》发布杀青特辑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京剧人设》
歌舞欢庆“三月三”
春蜂
看大唐歌舞
海岩父子联手打造科幻新剧《昆仑归》
话剧史上的“三新”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