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一些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许多小学生却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搜肠刮肚,绞尽脑汁,胡编乱造,让人读起来感到千篇一律,意义肤浅、乏味,现就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谈看法如下:一、从低年级抓起,培养学生听、看、说、写的能力作文教学就如同锁链一样,是一环扣一环的。少了哪一环都不行,学生一入学就教学生说完整的普通话。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认为应将作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培养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素质教育的教育角度中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模式应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变一篇文章的写作教学为中学生写作基础素质的作文训练式教学,革除过去为作文而作文、为教师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弊端,立足于培养一个人在后半生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中从事写作活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作文素养。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
一、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矛盾
(1)坚持发展认识能力和发展的适度原则。大纲一方面要求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强调了认识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对认识能力的培养作了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适度的要求,
如在写作中要逐步做到:有具体内容,有中心,有条理,要展开想象。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引导学
生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认识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学生课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上,而不是局限在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
(2)坚持作文以写为重点。小学生作文属练习性质,是练习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更应以写的指导为重点,特别是用词造句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二、作文能力和应试能力的矛盾
小学生作文,应该是充满童真童趣又不乏稚气,是小学生用自己内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是他们个體观察、思维、表达的产物。但这种作文在考试中不易得高分。考试中得高分的作文往往是那种立意深刻、内容丰富、语句精练的范文式的作文,绝大数同学只能望文兴叹。但是这种应试作文,诀窍就是套作作文书刊上的作文。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①让老师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而摒弃套作的指导方法,真正按作文教学规律办事。②改革作文考试方法,少考命题作文,多考非命题作文,少考大作文,多考小作文。把套作碰运气的机率降到最低限度。③改进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方法,对老师的作文教学,除了看学生的作文成绩外,更要以作文课堂教学、学生平时习作和语文活动来评价老师的工作。
三、读多写与减轻负担的矛盾
多读多写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鲁迅在逝世的前一年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多看和练习--——这就是写作的诀窍。小学生的作文更是如此。据美国学者研究,只读不写或只写不读,效果一样;又读又写,写作能力提高很快。义务教育人教版教材更是强调多读多写,在阅读量方面,除了用于教学的《课本》外,还配套增编了《自读课本》,阅读量比部编教材增加一倍以上,背诵量更是增加了好几倍。作文方面,除了每个基础训练中的作文外,还增加了小练笔;此外,造句练习也是成倍增加。尽管今秋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了一些调整,学生的学习负担似乎仍然比以往部编教材重。推行素质教育的初衷之一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如何理解义教人教版语文教材的学习负担?写作是一种技能(阅读也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依靠足量的训练。为了达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完成大
纲规定的任务,义教人教版教材赋予学生的学习负担是合理的,问题是教学中如何操作。任何学习,离开主体的主动性,合理的负担也会感到不堪重负;有了主体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负担也能坦然承受。
通过学习,我们就能明白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能和学生在一起,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渐染中,帮助学生找到打开汉语言文学大门钥匙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决不是教材的简单传声筒。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理性地寻找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围绕教材,有的放矢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研读教材和研究教学的体会。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在语文教学中树立了“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念,用极大的耐心和理智的“爱心”,去引导、帮助“全体学生”学会学语文。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体现在作文教学上,“教是为了不教”,应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的教学上要注重教法的改进。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应有所创新、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