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盼 陈世敏 冯琰
摘 要:本文以“四川省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关系”为主题情境,将问题式教学应用于单元教学,在3课时中依次讲述四川省交通从“蜀道难”到“蜀道通”、从“蜀道通”到“蜀道畅”再到“交通强省”的转变故事,让学生从运输方式、不同空间尺度上深入认识交通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历从发现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同时,提出并例证了课时情境间要有关联性、课时问题间要结构化、课时问题间解决途径要多元化等问题式单元教学的关键点。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单元学习;交通运输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要重视问题式教学[1]。单元教学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根据学习的内容特点、蕴含的核心思想方法及相互关系,整体设计和安排一個单元的教学过程[2],包括强调知识模块的学科课程单元和强调学生认知体验的主题活动单元两种基本组织类型。单元教学与问题式教学具有高度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问题式教学可被看作是更上位的概念[1]。如何用问题式教学的思想指导单元教学?反过来,如何在单元教学的组织框架下,探索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原则的优化?这是地理教师开展相关教学实践非常关心的两大基本问题。本文期望以“透析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四川省交通变化为例”这一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为例,为地理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单元设计概述
1.问题式单元教学的关键点
不同于传统的提问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主张依托真实的、开放的、未必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中,在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同步进行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问题式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情境化、教学情境问题化、基本问题系列化、问题分析任务化、问题解决迁移化等关键步骤[3]。问题式教学应用于单元教学领域,有以下几个关键点。
(1)课时情境间要有关联性。问题式教学需要创设承载教学目标的情境。地理教学情境种类繁多,好的情境要有时间、有空间、有情节、有问题。从学生的认知逻辑出发,单元教学中多课时的情境应该在时间、空间、情节、问题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且联系越紧密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推进。
(2)课时问题间要结构化。在创设情境后,问题式教学需要将情境转化为与本部分地理教学密切相关的、可研究、可解决的探究问题。教学中的问题存在等级差异[3-4],其中有本质问题(或称核心问题等)和基本问题(或称具体问题等)两类很重要的问题。本质问题是指向该部分核心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的具有一定统摄力的上位问题,居于其下位的是指向具体知识或具体解决途径的若干基本问题。在单元教学中,应综合考虑课标要求和情境特点,宏观构建问题的组织。如在开篇提出本质问题,各课时将其不断分解为基本问题进行解决;或从某一基本问题开始,随着学习深入转向其他基本问题,最终归纳出本质问题并实现对其的理解。
(3)课时问题间解决途径要多元化。不同于单一课时设计,当学生围绕某一学科知识模块或某一主题活动开展单元学习时,历时往往需要3课时或以上,其间需要教师设计若干基本问题。如果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依循同样的路径,可能会让一些学生,尤其是那些学科能力强和天性喜欢新奇的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因此,在单元教学中要结合问题的特点,设计或放手让学生选择适宜且有一定差异的解决途径,在不同的“挑战”中完成探究学习,更好地提升能力和素养。
2.教学内容分析
交通运输的基本含义是改变物体的地点或位置。人们日常的出行、所接触的各种商品,都离不开运输。交通运输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又为商品流通和人员流动提供基本条件,对于区域经济、社会、政治、国防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必修二的课标中对交通运输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课标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基本立足点,要求学生:①能够针对某一具体区域,分析得出人口分布、产业发展、资金、技术、自然条件等区域特征及其变化对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的影响。②能够结合实例和数据,归纳得出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③基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能够对当前区域交通条件或其未来发展做出简单评价和规划。
3.本单元总体设计
依托与学生有一定情感联系的乡土或民族文化构建起的地理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一文,为学生构建了四川盆地与外界交通联系艰难的共同传统文化认知根基。然而大多数学生不知时至今日,四川省的交通运输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交通运输方式较齐全,且交通布局层次体系完备。故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单元学习的情境空间选定为四川省,针对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讲述四川省交通运输和区域发展之间发生巨大变化的故事,定能为前面从课标解读出的抽象的教学目标提供具象化的承载情境。本单元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本单元的本质问题是“四川省的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与区域发展之间到底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其下的基本问题分别是: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交通运输布局的含义是什么?区域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都发生了什么变化?区域交通运输变化的原因?区域交通运输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
教学设计期望当教学情境在导入阶段呈现后,学生提出“四川省交通运输巨大变化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这一本质问题。随后依次从四川省内部、四川省与我国其他省区之间、四川省与欧洲诸国之间三个不同的空间尺度出发,围绕“从蜀道难到蜀道通”“从蜀道通到蜀道畅”,再到“交通强省”三种转变组织3节课进行教学,在每课时内自然串联起各种基本问题,最终实现对本质问题的理解。其中对不同问题设计了结合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自主搜集材料分析、文字分析、图像分析、图像绘制等多种任务。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将依托情境解决问题学习到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故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设计了一些相关的情境问题,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迁移提供载体,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根据学生的迁移结果评价学习效果。
二、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本质问题导入
教师展示区域交通现状资料,学生据此推测这是我国哪一省级行政区。
资料1:2018年底,公路总里程达32.5 万千米,居全国第一,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 238千米,居全国第二;铁路营业总里程达4 832千米,位居全国第十二。高速铁路从无到有;民用机场16个,某单个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内地第四;内河航道总里程 10 540 千米,居全国第四。
该地区运输方式多样,公路、铁路运输、航空、水运兼有;同種运输方式还出现了高低等级分化;交通运输网密集,居全国前列。绝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这是我国东部地区某经济发达省份,当被告知为四川省时,难以置信溢于言表。
随后教师展示新中国成立时四川省交通运输条件资料,让学生看到那时“蜀道依然艰难”。
资料2:新中国成立时,四川交通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古人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仍然是当时巴蜀大地交通最真实的写照。当时,四川交通运输主要靠水运,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水运运量占全省交通运输总量的80%以上。公路总里程只有8 500千米左右,且技术等级低,路况差,一半以上的公路开不了车,60%的县不通汽车;没有一寸火车钢轨;双桂寺机场,即双流国际机场的前身,仅能供15吨以下小型飞机起降。
四川省的交通为何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对四川省的交通充满学习欲望,教师在接下来的3节课中,将通过四川省交通变化的3个具体故事,开展“透析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以四川省交通变化为例”的单元学习。
第一课 完善省内基础交通运输网
【课时目标】①能够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四川省偏远地区曾依靠溜索出行的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②能说出“溜索改桥”的必要性及其实现所需的支撑条件,以及由此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③通过“溜索改桥”案例,理解基础交通运输网完善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教师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亚洲第一高溜索”,它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龙潭镇冯家坪村和对岸云南省巧家县茂租镇鹦哥村之间,随后播放“亚洲第一高溜索——鹦哥溜”短视频。
通过视频,学生认识到悬挂于金沙江面上270米处的小小溜索不是供游客游览参观之用,而是冯家坪村和对岸云南省村民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由此,学生产生疑问,以冯家坪村为例:①为何溜索会成为该地村民出行最便捷的交通工具?②依靠溜索出行,对村民有什么影响?③是否有更好的出行方式?
1.探究边远山村曾依赖溜索出行的前因后果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独立分析问题,而后全班进行交流。
资料1:1999年溜索建成前,冯家坪村和对岸鹦哥村的村民想出村,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翻山越岭下到江边,依靠渡船过河。坐船不仅费时,而且危险。曾有过湍急的金沙江水将载有多人的渡船掀翻,造成无一生还的惨剧。云南省一侧的村民蒋世学和其他10多户村民自行筹资修建了鹦哥溜索(图2)。
资料2:冯家坪村地处金沙江河谷,气候干热,村里的小米蕉、芒果等水果香甜。但因为交通不便,要运出去卖成本太高,所以村民大多只是种来自家吃。
其中,问题①需要学生从区域地形、水文特征、选择水运的弊端等多方面回答。问题②要求全面认知溜索对村民生产和生活的制约。对问题③不仅要回答是或否,还要给出理由或新出行方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区域地貌特征对交通运输发展的制约,强化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2.探究边远山村告别“溜索时代”的故事
经过交流,好多学生都表达出希望该地建一座桥解决交通困境的愿望。由此,教师引出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该地成功实施了“溜索改桥”工程。
教师展示建成后的大桥景观图和文字材料,播放新闻视频《鹦哥大桥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学生分析问题:①大桥的建设需克服哪些困难?②其成功建成得益于哪些条件的支撑?③新的交通运输方式会给村民带来哪些变化?
资料3:视频《大桥建设困难》(略)。
资料4:大桥于2016年1月正式开建,采用四级公路设计,宽9米、长385.2米,主桥采用主跨260米上承式劲性骨架悬链线箱板拱桥。2018年7月10日正式建成通车。这个跨江特大桥还将与宜攀高速连接。
资料5:新建的跨江大桥(图3),让冯家坪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倍增。村民陈学文选择留在家中,不再外出打工。大桥开始修建时,他就将家中6亩多地中的5亩种植了小米蕉。村里的小米蕉很甜,在市场上能卖到两三元一斤,比种植传统的水稻和玉米强了不少。他计划小米蕉大量收获时,一路从宁南运到西昌,经过大桥,卖到昭通。“到时候,川滇两省‘全覆盖,都能吃到!”桥通了,邵红玉希望自己饲养的优质山羊今后能卖个好价钱。跑运输的阿尔色吉准备在四川省布拖县和云南省巧家县之间搞农产品物流运输。
学生结合材料,从地形、地质、气候、天气、建材供给等多方面分析困难,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概括大桥建成条件,并且综合看待实行公路运输后区域交通布局、产业区位条件和生产规模、脱贫等的转变,加深对区域特征和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的理解,并认识到交通条件改善对区域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3.了解四川省“溜索改桥”项目总体情况
问题分析结束后,学生已经认识到区域交通改善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冯家坪村只是四川省77座“溜索改桥”项目发生地之一,随后展示全省溜索改桥项目分布的图文资料、2016年前四川省贫困人口分布四大片区示意图(图4)、其他地区溜索出行景观图(图5),引导学生发现“溜索改桥”项目基本位于贫困片区,很多地区溜索出行条件比江边村更简陋。
资料6:2013年5月,四川省报交通运输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确定实施“溜索改桥”项目共77座,总规模位居全国第二,总投资14.5亿元。2018年,77座“溜索改桥”全面建成,结束了全省499个村、十几万群众仅靠溜索出行的历史。
教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总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点明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之间具有互动关系。并且强调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建立起由普通省道、农村公路、支线铁路、支线航道、通用航空等组成的广泛的基础网。基础交通运输网覆盖空间大、通达程度深、惠及面广,其完善和发展对于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基础运输网,四川省实现了由“蜀道难”到“蜀道通”的转变。
第二课 融入全国快速交通运输网
【课时目标】①能够通过自主收集材料,提出有价值的关于四川省快速交通运输网的探究主题(地理实践力)。②以四川省某种或某几种快速交通运输方式为例,加深对基础交通运输网完善与区域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为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问题意识,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四川省快速交通网现状”的探究学习:①归纳快速交通运输方式的主要种类。②调查四川省任意一种快速运输方式的发展情况。要求至少明确该方式最早线路或站点出现的时间、目前总体数量及其空间分布、主要作用等。③对四川省快速交通网的发展提出1个自己感兴趣且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师提前收集、遴选学生问题,组织形成本节课学习主题“从高铁发展看四川省如何融入全国高速运输网”(图6)。
导入:教师简要概括上节课学习要点,即通过“溜索改桥”项目感受四川省由“蜀道难”变为“蜀道通”,引出本节课主题“看‘蜀道通如何变为‘蜀道畅”,即四川省如何融入全国快速交通运输网,突出单元学习中各课时的联系。
1.调查四川省快速运输网发展现状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课前调查结果,下面是学生搜集的关于三种快速运输方式的基本情况。
汇报资料1:1995年7月1日,四川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截至2017年12月31日,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 820千米,并已实现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图7)。高速公路在四川省的客运和货运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汇报资料2:四川省目前有民用(或军民合用)机场16 个(图8)。其中,仅甘孜州就有康定、亚丁、格萨尔三个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于2020 年基本建成,成都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机场承担了一部分货运和客运量。
汇报资料3:按照国家铁路局的定义,高速铁路指新建设计开行250千米/小时(含预留)及以上动车组列车,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200千米/小时的客运专线铁路。目前高铁仅主要承担客运功能。四川省高铁情况统计如表1和图9所示。
课前学生提出了一些有较高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为何航空运输网如此密集?航空运输如何推动区域发展?四川省高速公路东密西疏的原因?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有何差异?四川省高铁为何这么晚才出现?四川省何时能有西向联通青藏高原的高铁……从课时安排、学生参与度、学习效果等方面综合考量,决定课堂上全班共同选取一种快速交通运输方式,探究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其余问题则转化为供课后迁移之用的情境试题。教师查询资料后了解到在三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四川省高铁建设存在明显不足,通车里程较少、等级偏低,与全国主要经济中心城市通达性不高,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故在课堂上引导全班学生从自主搜集的调查资料出发,对比找出高铁在时空分布和发展方面的不足,共同聚焦探究高铁的发展。
2.探究四川高铁发展不足的原因
首先,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分析四川高铁发展不足的原因。经交流,全班最后指出“运输需求”“资金”“技术”三大可能影响因素。接下来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资料1:之前从成都去西安可选择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三种方式。公路运输可以选择乘坐班车或自驾两种方式。在成都只有城北客运中心有客车到西安,一天3班:早上9:00、中午12:00、晚上19:00(有时晚上会加一班车),票价242元。自驾约9小时,路桥费油费共约800元。西成高铁运行一周年发送旅客超1 720万人次。
资料2:高速铁路技术除了列车在营运时速度达到一定标准外,车辆、路轨、操作都需要配合提升。所以高铁发展背后需要铁路建设技术、火车制造技术、信息采集技术、调度控制技术以及运营管理技术和维修养护技术等一系列十分庞大复杂的工程技术支持。我国高铁建设起步晚,2008年8月1日开通的时速350千米的京津城际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公認的、没有争议的高铁。但如今高铁发展迅速,已走在世界前列。
资料3:中国地形图(图略)。
通过对现有省际间运输方式以及高铁开通的实际旅客运送量进行分析,学生发现前期关于“运输需求小”的假设是错误的。四川省高铁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高铁总体起步晚;高铁建设所需技术比高速公路等复杂许多;四川省和周边省区部分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加大高铁建设技术和资金要求;四川省其他运输方式发展分散了政府对于高铁发展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等。探究结束后,学生很想知道高铁究竟会给区域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四川省是否应大力发展高铁。
3.探究四川发展高铁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资料探究四川发展高铁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料4:成渝高铁自开通运营以来,在方便成渝间旅客往来、促进“同城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底前还推出“四个公交化”服务,包括构建1小时交通圈,打造“双城生活”新模式;公交式购票,推出计次车票和定期票两种新的优惠票制,可预约或直刷,极大地满足了商务、通勤等人士的需求;推出“静音车厢”服务,满足商务人士等各种人群出行所需;此外,高铁将与地铁、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进行融合,多方强强联手,简化候车、乘车、换乘的流程,减少不必要的候车时间,优化每一个细节,达到最快速的出行。
资料5:西成高铁是让四川走出“高铁孤岛”,链入全国高铁网的第一条高铁。待渝西高铁(重庆—西安)建成后,3个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将构成“三小时经济圈”。高铁构建起城市间人才、技术、信息的快速通道,实现基于技术链、价值链、信息链的分工合作。高铁经过,首先让沿线中小城市与三大城市的联系进一步紧密,加深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关中—天水)的内部联系。同时,在高铁带动下,成渝经济区、关天经济区有望加速“牵手”,形成连接中国西部南、北两大板块的经济合作区域,打造出媲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中国第四增长极。此外,西成高铁开通为其他铁路线腾出货运运力,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院长彭其渊估计西成高铁开通让同样北向出川的宝成线货运能力至少扩大一倍以上。
资料6:随着成贵高铁的开通,一条全长3 000多千米,连接西北、西南、华南地区的大通道贯通,为沿途各地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具体来看,实现了成都和贵阳西南两大客运中心的高铁互联互通,成都至贵阳最短用时缩短至3小时左右,形成四川乃至西部南下最便捷的通道。再往南看,成贵高铁与贵广高铁相连,串联了成都、贵阳、广州三个城市,贯通了成渝、黔中、珠三角等城市群。
总结:教师强调全国高铁网在国家相关文件中是以沿海、京沪等“八纵”通道和陆桥、沿江等“八横”通道为主干,城际铁路为补充的高速铁路网;在百姓的感知中,则是出行的主要选择之一。全国高铁网带来的是现代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接入就无法享受这份“红利”。未来,四川将建设更多出川的高铁线路,区域也会迎来更多发展契机。
第三课 构建全球开放物流网
【课时目标】①能够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四川开通中欧班列(成都)的必要性(区域认知、综合思维)。②能够分析中欧班列(成都)开通所需的条件,以及对区域发展产生的影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③通过中欧班列(成都)一例,进一步加深对基础交通运输网完善与区域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解(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上节课师生一起分析了人和货如何快速出川和进川,故教师抛出“货物和人员如何在四川省和国外之间流动”的问题。四川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体,是西部经济的核心和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欧洲是重要的国际市场和货源地,两者之间有巨大的双向货物运输需求,故本节课以“四川与欧洲之间的国际货物运输”为例进行说明。课时问题链如图10所示。
1.回溯中欧班列(成都)开通前
教师提供2019年四川省出口货物构成资料,学生为“川货抵欧”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经过全班交流,学生认为“川货抵欧”大致有两种运输方案。方案一:直接在四川开辟有国际航线的机场通过空运飞抵欧洲。这种方案运输速度快,但价格较高,比较适合轻薄短小且价值高或对运输有严格时间要求的产品,如电子产品等。方案二:对于那些体积或重量大,无法承受航空运费等的货物,可以通过铁路运输网或长江内河航运网从四川运到我国东部沿海如上海等海港城市,再通过海运运抵欧洲,但这种方式比较耗时。总体而言,由于四川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川货抵欧”并非易事,这对于川企的发展会产生一定制约。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四川和欧洲之间能否产生一种直达且兼具运速快、运价合理的新型国际货运大通道?当学生疑惑之际,教师播放视频《中欧班列(成都)简介》:2013年4月26日,一趟直达货运列车从成都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出发,一路向西经宝鸡、兰州到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直达波兰罗兹,顺利走完了9 826千米。随着这趟班列的开通,成都这个远离海洋的内陆城市,变成了开放的前沿城市。同时教师补充中欧班列(成都)运输时间为12~14天,是传统海铁联运时间的三分之一,运输效能的加快不仅帮助企业快速抢占市场,并且能有效降低在途库存和现金流。和空运相比,时间虽长了5天左右,但费用仅为空运费用的1/6~1/8。
通过视频,学生可发现中欧班列(成都)虽然只是连接了两个点,途经的站点和铁路早就存在,但是相关部门却整整努力了10年才将其开通。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思考背后的原因。
资料3:中国和波兰的铁路是标准轨距1 435mm,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铁路为宽轨1 520mm。中欧班列(成都)沿线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等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运输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这些国家或是由于铁路老化、失修等使得班列运行速度低,或是由于列车车辆不足、换装设备少、线路铺画少等导致班列运力低。
学生在之前的世界政区图上绘制中欧班列(成都)线路图,认识到中欧班列(成都)途经多国,协商难度高;通关问题复杂;各国轨道宽度不统一;沿线国家基礎设施落后、部分铁路线和车站需要改造等。并通过视频《中欧班列换轨》加深对中欧班列开通过程艰难的认知。
2.寻访中欧班列(成都)的现状
开通7年后,中欧班列(成都)现状如何?教师带学生一起寻访其现状。
资料4:中欧班列(成都)主要国内外线路按照“蓉欧+”总体战略,织密国际和国内集散网络。中欧班列(成都)已形成北、中、南三线国际通道。中线是最核心的线路,在波兰的物流中心还新增了库特诺、波兹南。除了成都—波兰班列外,还增加了成都—荷兰蒂尔堡和成都—德国纽伦堡的线路。北线是指到俄罗斯的线路。南线有成都—土耳其及中东、成都—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两条线路。目前,国内互联互通班列开行范围拓展至天津、青岛、广州、南宁等10多个沿海、沿边、沿江节点城市,期望将更多我国其他省市造、甚至是日韩等海外造的产品运往欧洲。
资料5:目前通过中欧班列(成都)运往欧洲的物品以本地货源为主(图11)。返程列车货物则由欧洲的食品、酒水饮料等拓展至工业原料、冶金、机械和电子产品甚至汽车等。目前已有“中兴通讯”“联想电子”“TCL”等大型电子信息高科技企业选择“蓉欧班列”走出国门,另外还有“大众”“宝马”等欧洲著名企业决定采用“蓉欧班列”实现回程,进一步降低“成都造”汽车以及进口汽车零配件物流成本。
在这部分,学生通过补绘新的线路图、概括去程和返程产品特征等,了解到中欧班列(成都)的线路及运输产品变化。由此,分析出了对四川省和我国的影响。首先,对四川省而言,提高了货运效率,提升了当地企业的交货能力;吸引IT相关产业入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相关产业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聚,产生规模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带来资源和环境压力,使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对我国则是促进了与沿线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产业的合理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的步伐;促进我国产品消费市场的扩大;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等。
3.展望中欧班列(成都)的未来
经过分析,学生感受到中欧班列的开通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交通大事件,它为我国相关地区的区域发展添上了强劲的羽翼,并对其未来发展产生关切。因此,师生又一起筹划了中欧班列(成都)未来的发展途径。
资料6:中欧班列是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落实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长沙、义乌等国内众多城市相继开通了班列。然而这些城市的中欧班列都是由各地平台公司负责运营,在协调班列运力、运输费用、通关模式等方面,基本都是各自为战,缺乏合力,而且争抢非本地产的国内其他城市货源。
在分析了中欧班列(成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后,有学生比对公路运输,认为应加大对中欧班列(成都)的技术投入,打造恒温运输环境,实时反馈定位等,保障运输的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学生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节省在各国的通关时间,提高运输效率,这些都可以吸引更多的货运订单;有学生认为四川应充分利用自身港口资源优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铁路—水运联运,拓展更多国内货源地。此外,还有学生提出应该和重庆等开通了中欧班列的周边城市合作,共享货源、合理分配运力等。
总结:近些年四川省希望打造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发展成为交通强省。规划到2035年全面建成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出川大通道达94条,形成便捷顺畅、高效经济的客货交通圈和万亿级交通产业集群。而中欧班列(成都)的发展是四川实现这些目标的核心着眼点。
本节课应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本单元主题“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以及自己的收获,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
单元板书设计如图12所示。
三、单元评测
本单元的评测包含两部分,一是基于表现性评价的学习过程评价,对学生第2课时课前探究的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二是基于纸笔测验的总结性评价,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部分课堂上未分析的问题转化为试题情境和设问,测试学生对单元内容的学习效果。
★学习过程表现性评价
针对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四川省快速交通发展现状调查,制定如下量表(表3),评价其资料搜集和问题提出能力。
★总结性评价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芦葭镇位于四川省简阳市西南部(图13),地貌以浅丘宽谷为主,地势平缓,高差为20~30米,全年无雾期在340天左右,雷暴日数少。目前,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经在简阳市芦葭镇开工建设,该机场定位为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远期工程目标为满足四川省每年9 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需求。该机场选址历时两年,可谓九中选一。
(1)分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选址简阳的原因。
(2)分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后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省计划在2019年内开工建设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图14),全程约1 000千米,其中有七八百千米在隧道里面,一百多千米在桥上,真正在地面上的可能只有几十千米。人们调侃,一路美景只能下车看。这条让藏族同胞期盼多年的铁路建成后,从成都到拉萨的旅途时间将缩短至13小时左右。
(1)推断川藏铁路一直未开建的原因。
(2)说出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以桥隧为主的有利之处。
(3)试分析川藏铁路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参考答案:1.(1)地理位置优越,临近成都市区,交通条件好,方便旅客和货物集散;地势较平坦,利于机场建设和运营;坡度适当,不易积水;位于郊区,土地价格低(拆迁成本低);对周边噪音影响小;雷暴天气少,利于飞机起降等 (2)提供就业机会;吸引适空产业集聚,形成临空经济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等。
2.(1)沿途人口稀少,运输量小;自然环境复杂,技术难度高;桥隧比重大,投资多 (2)减少线路弯曲,提高列车运行速度,缩短通行时间;避开滑坡、泥石流、洪涝、冰雪等自然灾害威胁,保障运行安全;减少占用耕地和破坏植被 (3)促进沿线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改善西部基础设施;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强区域联系和民族文化交流。
[分值 评价标准 1分 作答中出现较多与设问无关的信息,表现出交通部分知识有明显混淆和漏洞 2分 作答简略,考虑方面不足或对区域条件表述有误,表现为对交通部分知识理解不全面以及综合思维或区域认知素养有欠缺 3分 考虑较全面,区域认知没有出现明显错误,但是不能有理有据地论述该问题 4分 能够结合区域特征,全面且逻辑清晰地论述问题 ][表4 纸质测试评价量表]
依据评价量表(表4),对学生作答表现出的学科知识掌握和素养水平进行双重考核。其中对于1题(2)小问和2题(3)小问两个在知识上属于平行的设问,还需要重点关注学生作答是否体现了两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薛红霞, 赵学昌, 赵国鲜,等. “整体学习”思想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以“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为例[J].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 2013(Z1):6-13.
[3] 李春艷. 中学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研究与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 2020(11):4-7.
[4] 刘龙华.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式教学初探——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J]. 地理教育, 2020(0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