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雷
【摘 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创设学习情境,深化构建的主体”“鼓励学生交流,寻找构建的问题”“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构建的素材”“组织实践活动,促进构建的运用”四个方面出发,对于学习支架构建与语文素养有机融合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支架构建;学习情境;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11-0185-02
Cleverly Build A Learning Scaffold to "Train" Chinese Literacy
(Meili Senior High School, Changshu City, Jiangsu Province,China) ZHOU Lei
【Abstract】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from "creating a learning context, deepening the main body of construction",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looking for construction problems",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enrich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organiz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Starting from four aspects, we will conduct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method of organic integration of learning framework construction and Chinese literacy, in order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Keywords】Se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Scaffold construction; Learning situation; Social practice
学习支架作为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泛指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学习认知的辅助之物。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常常提及的词语,如何巧用学习支架,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学习方式与习惯,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这需要任课教师立足于教学的实际情况,深化构建主体,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了解学生内心,引导学生之间深入交流,整合教学资源,以期实现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创设学习情境,深化构建的主体
支架构建的教学思路十分契合高中年龄段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扎实的语文基础,有了独立学习的思想认知,配合教师的点播,能够构建高效学习情境,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学习情景的构建,是要一改教师单纯讲授、一味地灌输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学生通过课本,对语文知识进行深度思考,进而实现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目标。以《沁园春·长沙》一文教学为例,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赏析关于湘江秋景与意气风发少年英姿的相关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短片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品读法,让学生通过诗歌中具体意向,感悟诗词中阔达、豪迈的人生气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于诗词反复阅读赏析,能够领会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笑看大地沉浮的豪迈气概。此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通过诗词学习,能够掌握“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在实际写作之中,这充分发挥了学习支架的便捷之处。师生之间也因此建立了相互关联的教学关系,激发了学生语文素养。教师通过构建学习情景的支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加以引导、讲授,呈现了与之相关的情境以印证所传授的知识,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针对文学内容深度思考具有重要帮助。
二、鼓励学生交流,寻找构建的问题
每个人因成长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对于文学的理解也各有差异,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正是引发学生能够深度思考探究的关键所在。鼓励学生交流,吸纳彼此长处,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点与难点。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为例,文章讲述了一场精彩的外交战争,“烛之武”依靠对于时局的把握与过人的辩论才能,使郑国免于灾难,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都令人赞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并且针对课堂所学的内容开展相应的语文课堂小辩论。有学生说:“‘烛之武乃是当世的大丈夫,通过行之有效手段,在唇齿的游说之间避免了一场战争,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这也为本国发展赢了一丝喘息。在今后的日常学习之中,我也要以他为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与学习能力。”还有学生补充道:“《烛之武退秦师》作为文学作品的节选,深入了解那一段历史,对于人物会有更加深刻的认知,造成国家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国家力量的对峙,因此真正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相关人物便会得知,历史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历史不可能是独立事件,他劝退秦军以后 也为郑国暴露了另外一个隐患,在530年,‘烛之武作为三朝老臣始终得不到官职晋升的机会,《东周列国演绎》之中也曾言,他使秦之际年逾七十,满头白发,身子佝偻,这足见用人失察,因此,国家走向滅亡也是正常发展的历史脉络。”教师为学生构建交流式的学习支架,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产生了深度碰撞,培养了他们灵活的语文思维,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构建的素材
整合教学资源是促进课堂教学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意义,首先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弥补自身的知识漏洞;其次,还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学习,树立自身目标并努力践行,完善自身品格;最后,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态度,实现积累、坚持与专一。以《短歌行》一文教学为例,文章是曹操在宴会上所吟诵的曲调,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足可见一位乱世枭雄的心境与才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诵读过后学生对于古诗词有了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探究法,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固定小组,了解本诗作者曹操的相关故事,感悟曹操所要表达招纳贤能与建功立业之心态,并在一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最后,教师可以运用关联法,让学生通过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点,基于古诗词的相关内容创作一篇小作文,充分发挥语文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充分体现语文课堂人性化教学的特点。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之下,充分体现了整合教学资源的有效之处,不仅能实现丰富学习支架构建的相关素材,更能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
四、组织实践活动,促进构建的运用
社会实践是文学理解的基础,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通过生活实际入手,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推动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具有重要帮助。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教学引导为例,文章记叙了新中国成立的相关细节与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问一问身边的长辈,对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什么心路历程,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时间,铭记开国大典的繁盛景象,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具体过程。这样一来,既引导了学生深入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又促进了实践生活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语文任课教师还可以与学生在实践课程之后共同参观相关的博物馆,了解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与爱国观念的提升,促进学生德育素养的有效渗透。此时再翻看课本讲解的相关内容,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这样的教学引导之下,充分促进了学习支架与语文素养的有机融合。因此语文任课教师应当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法,运用实践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规范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而全方位、立体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五、结语
总之,语文高质量的教学并非一蹴而就,这需要任课教师认真调研,积累更多学习支架构建与语文素养有机融合的方式方法。积极实践、大胆创新,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将持续关注“巧搭学习支架,支出语文素养”这一重要课题,这既是任课教师应当追求高效教学的体现,又是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王芹娟.关注核心素养,构建语文学习金字塔[J].江苏教育研究,2017(Z5).
[2]梅松宝.构建培育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自主课堂[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7(06).
(責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