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教育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患者病耻感及应对方式的影响

2021-05-11 09:03郭利洁
护士进修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病耻不孕症条目

郭利洁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的夫妇,未采取避孕措施同居1年以上而不能使女方妊娠或维持妊娠者。据报告[1],2014年我国不孕症女性已超过5 000万,占育龄女性的15%,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方法,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是ART中最重要的技术。不孕症患者在接受IVF-ET治疗过程中易引发低自尊和羞耻感等负性情感[2],严重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3]、治疗忍耐力[4]和面对疾病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5]。同伴教育作为传递知识和积极思想以引起共鸣的一种新兴教育形式,在健康领域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6]。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不孕症女性病耻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现状及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甚少。鉴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同伴教育对IVF-ET女性患者病耻感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效果,以期为降低患者病耻感水平、促进身心健康、改善疾病应对方式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8月于我院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症女性患者78例。纳入标准:(1)符合WHO不孕症诊断标准[7]。(2)年龄20~50岁。(3)仅因女方因素(盆腔及输卵管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排卵障碍)而接受IVF-ET治疗者。(4)意识清楚,有一定的沟通理解能力。(5)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慢性疾病,存在精神疾病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同伴教育。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主要包括不孕症相关知识、饮食调理和受孕技巧等健康宣教(2~3次/周,10~20 min/次),制定健康知识宣教栏和定期举办不孕症专题讲座(1次/周,30 min/次)等。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基于微信的同伴教育,干预时间为进入治疗周期日至移植后14 d,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2.2.1组建同伴教育小组 小组成员即对患者实施同伴教育者,选择近期于我院行IVF-ET助孕已妊娠,无明显妊娠期不良反应,时间充裕,善于微信交流且具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者;均由研究者对其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同伴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试管婴儿相关知识、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和沟通技巧等,培训时间为4次,30 min/次,2次/周;所有同伴于第4次培训结束后由研究者对其进行问卷考核,最终形成同伴教育小组(8名成员)。

1.2.2.2微信群的建立 建立名为“好孕群”的微信交流群,群里包括1名研究者、2名生殖医学专业研究生、1名病区护士长、1名科主任、8名同伴教育小组成员和39例患者,患者使用姓名缩写加病历号入群,以保护患者隐私。研究者负责对同伴教育者进行培训;研究生每天16∶30~17∶30负责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性回答;科主任负责监督解答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护士长负责研究小组工作协调。此外,将39例观察组患者分成8个小组,再次建立1个小组微信群,由8名同伴教育小组成员担任组长,以增强小组各成员间的交流。

1.2.2.3同伴教育的实施 微信群建立初期,由研究者和同伴教育小组8名组长共同参与微信群指导互动,之后逐步过渡到由同伴教育组长为主的指导互动。(1)知识培训:每周六向微信群推送1篇有关助孕科普文章,如“什么是试管婴儿”“B超监测注意事项”“促排卵药物储存方式及使用注意事项”“取卵流程”“如何推算试管婴儿预产期”和“饮食及运动指导”等,同伴教育组长负责督促成员学习并开展讨论。干预过程中,对在微信上当天未回应者,同伴教育组长需打电话了解情况,鼓励患者积极参与。(2)树立信心:鼓励同伴教育小组各组长用自身经历言传身教向患者介绍自己成功助孕的经验及感受,与患者交流心得,探讨生活和情感方面经验,加强患者同理心,转移心理压力,帮助患者明白不孕症只是生活中的小插曲,只要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总会有成功助孕的那天。每周分享2次,每次30~45 min。并于患者取卵前日和移植前日,各进行1次微信语音交流(1 h左右),缓解患者焦虑情绪。(3)认知干预:同伴教育组长应加强与组员间的沟通交流(每晚21∶00~21∶30),向组员讲解如何使自身条件有利于助孕,如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充足睡眠和愉悦的心情等,使患者对预期治疗效果和自己病情有所了解,形成恰当的治疗期望,纠正非理性生育认知[8]。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病耻感水平 采用不孕症患者羞辱感(病耻感)量表(The infertility stigma scale,ISS)[1]评估患者病耻感水平。该量表共27个条目,分为自我贬损(7个条目),社会退缩(5个条目)、周围人群的羞辱(9个条目)和家庭的羞辱(6个条目)共4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完全同意)。所有条目均正向计分,得分范围为27~135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病耻感程度越重。其中,轻度病耻感水平得分范围为27~63分;中度病耻感水平得分范围为64~100分;重度病耻感水平得分范围为101~135分。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7~0.94,分半信度为0.90,重测信度为0.9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2应对方式得分 采用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MCMQ)[9]评估个体面对所患疾病时的应对活动。该问卷由面对、回避和屈服3个维度组成,共19个条目。后经沈晓红等[10]对量表进行汉化,形成中文版医学应对方式问卷,原维度保持不变,汉化后增加1个条目,最后形成的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得分为1~4分,各维度得分越高,则患者越倾向于采用该应对方式。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病耻感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病耻感水平比较 分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应对方式得分比较 分

3 讨论

3.1同伴教育可减轻IVF-ET女性患者病耻感水平 病耻感是不孕症女性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是指因不孕症的不被期望性,导致其产生并内化、排斥和羞辱的害怕心理,表现出自责与自我贬损[11]。给患者带来伤害,如自我效能感降低、社会孤立和生活满意度降低等,从而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后果[12]。同伴教育是指将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的个体聚集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个体提供情感支持、评价支持和情绪支持的教育形式[13],因其具有方便、认同感强和有说服力等优点,易于被患者接受。不孕症往往涉及患者隐私,面对面的交流容易伤及患者自尊,基于微信的非面对面交流平台上,大家更能减轻心理负担,直面问题,有利于提高患者对不孕症的认知,树立正确观念。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病耻感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同伴教育可降低IVF-ET女性病耻感水平。

3.2 同伴教育可改善IVF-ET女性的应对方式 Cook等[14]研究指出,不孕症患者因害怕被嘲笑而选择隐匿病情,拒绝就医,影响其身心健康。不孕症作为一种应激源,可对不孕症女性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如失调的婚姻关系和负性情绪等,这些不良反应可影响其生活质量。而应对方式是不孕症女性患者处理不孕相关应激的重要体现,积极的应对方式可帮助其缓解生育压力,降低不良反应,有助于不孕症女性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的提高[15]。同伴教育围绕患者健康需求,可持续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同时可弥补护理人力资源不足的缺陷。且同伴教育者通过微信平台不仅可将不孕症相关知识和成功受孕经验传递给患者,更能以榜样的形象为患者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为患者树立成功助孕的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应对方式总分及面对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回避维度和屈服维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结合微信平台将同伴教育应用于IVF-ET女性中,可改善不孕症女性应对方式,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面对疾病。

综上所述,对于接受IVF-ET治疗的不孕症女性患者,采用基于微信的同伴教育的干预模式可改善患者病耻感水平,提高其应对方式。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研究对象局限于本院患者,且样本量偏小;另一方面,本研究的效果评价中,未能加入生理指标。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并加入客观评价指标,使研究更具严谨性和科学性,进一步明确同伴教育在不孕症女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猜你喜欢
病耻不孕症条目
补肾活血方联合枸橼酸氯米芬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中的应用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糖尿病病耻感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病患者应摆脱病耻感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假排卵与不孕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的疗效分析